1、提高文化素养促进对古代建筑的认识和理解摘 要:中国古代建筑博大精深,建筑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建筑具有阶级性,反映政治意志;建筑具有思想性,体现哲学思维,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它们。 关键词:精神;阶级;哲学 中国古代建筑博大精深,非专业人士常常对其建筑的形制、布局,甚至颜色都不可理解,如“北京四合院的院门为什么只能设在角上” ,“为什么寺庙的颜色不同于一般民居建筑”等等。建筑工程是“凝固的艺术”和“不朽的史书” ,其本身包涵丰富的文化信息,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加深对古代建筑的认识和理解。 1 建筑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建筑物是
2、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物质产品,它受人类社会不同政治制度所制约,从表观上看,建筑的不同内容和形式是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产生的,但实质是具体人的需要决定的。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深深地制约着活动的诸多方面” 。礼对建筑的制约,首先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并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所有建筑活动的首位。从建筑类型看,朝堂;宗祠、庙、坛;陵墓;明堂;阙、华表、牌坊等为礼制性建筑的五个类别。这些
3、建筑并非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是满足特定历史时代的人们内心的精神需求,因此其构造方式、结构形式、外在表现并不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物质需要出发,对这一类建筑的认识和理解要抛弃“实用主义”的思想和“科学”的价值观。 2 建筑具有阶级性,反映政治意志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总是居于主导地位,建筑作为统治阶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产,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思想意识的影响,由统治阶级的意志确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如帝位的世袭制度、宫爵的等级制度,都可以从建筑中找到反映。 在古代,有许多建筑物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巩固其政权,有的被他们独占享用,如奴隶主可以奴役数万人为他建造高大的建筑物,以显示其权威;造设坚固的防
4、御建筑以保护其财产。古代的高坛、大台、陵墓都属于该种性质。在早期封建社会时代,象吴王夫差“高其台榭以鸣得意” 、平公“铜之宫数里” ,秦朝的阿房宫、骊山墓工程体量巨大,气势雄伟,均反映了统治者重权威、示尊严的统制思想,汉初刘帮做了皇帝,萧何为之营未央宫,就明明白白地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 ”从这里就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封建霸主剥削人民的财产,奴役人民的劳力,以增加他的威风的情形。 封建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 ,皇族至尊至贵,建筑中的龙凤纹样只能用来角征皇帝和皇族,建筑的形制也要按等级分类。从考工记?匠人的记述中可看出建筑形制在阶级社会一开始即被打上阶级烙印等级制度,周王王宫的宫门
5、高度、宫城高度,王城城角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分为五雉、七雉、九雉(一雉高一丈) ,而且王城、诸侯城、卿人夫采邑的城制也有等级差别,一般减低一级,王城内外的道路宽度也有等级;而且王城、诸侯城、卿大夫采邑的城内外道路也有差别,一般也要减低一级。再如,明清两代建筑所用玻璃瓦的颜色,也反映出封建等级观念。金黄色为皇帝宫殿、陵寝的专用颜色,重要的坛庙及封的寺观也用之;绿色用于王府、佛寺;黑色用于祭祀建筑;蓝色专门为祭天之用;园林则用杂色。以上仅举两例(其实在建筑上反映等级制度的例证举不胜举) ,以说明阶级社会中存在着建筑上的等级制度。实际上,该制度随着社会发展愈演愈烈,愈演愈繁,还扩及到住宅、坟墓、装饰、
6、用具等各个各面。 元代蒙古统治者在统一中国后,充分利用宗教作为统治工具,尤其是喇嘛教占有特殊地位,中原地区普遍兴建喇嘛寺庙以及西藏式的瓶式塔,并在建筑装饰艺术中加入许多外来因素,以利用宗教建筑的形象衬托皇权政治。 “夫子之道”是可以利用来维护封建制度的最有用的思想武器,所以每一个新的皇朝在建国之初,都必然隆重祭孔,大修大建孔庙,推行儒学,以阐“文治” ;在朝代衰败的时候,也常常重修也庙,企图宣扬“圣教” ,扶危救亡,1935 年,国民政府就是企图这样做的最后一个,当然蒋介石的“尊孔” ,并不能阻止中国人民的解放运动,当时的重修计划,也只是一纸空文而已。 3 建筑具有思想性,体现哲学思维 人类一
7、切物质和精神产品,都是人的思想方式或主观世界的外化产物,都打上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烙印,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最集中、最高层次体现的是在它的哲学思想上,虽然中国古代建筑在政治、宗教、艺术、技术上都有反映,但哲学最能深刻地透视建筑风格的精神内涵。 “天圆地方”是人们对于宇宙的朴素的认识,对于自己所生活的一块“方地” ,中国的古人也有独到的看法,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人们将这一观点用在了建筑上,就出现了一些方圆套用的建筑形式。比如,北京国子监中的辟雍就是这样的一所建筑。 “乾隆四十八年,皇上始命于国子监营建辟雍,又北为圜河,中叠石为方基,其上建辟雍殿七楹,周阿重檐,户牖洞达,翼以崇廊,四出陛,六级” 。
8、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普遍看法。春秋时代的老子就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者秉承这一思想,在建筑中融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使建筑成为不只是人们生活活动的空间,还成为了自然的象征。如北京的天坛,甚至福建的土楼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广为流行。古人将空间分为东南西北四方,再加上人所处的中位,即形成了五行说。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代表了五种物质并有相对应的五种颜色,东为木属青色、南为火属赤色、西为金属白色、北为水属黑色、中为土属黄色。东南西北四方位又分别有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守护。北京古城的布局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博大精深,如何使正确认识和理解它,需要我们在观赏和游览的过程,有的放矢地学习、提高、完善这方面的文化素养,同时,对借鉴、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参与文献: 1 邓晓芒.中西方建筑的文化念.唯实J,2001,4. 2 褚良才.中国建筑的灵魂天人合一.楼市J.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