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 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 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民族发展有无影响?有哪些影响? 2.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 3.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形式:从以上题目任选一题,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讨论提纲: 一、 民族利益时民族关系的焦点 民族利益,指的是法律赋予的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式民族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划分
2、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不合理或者有差别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温列宁在 1922 年 10月 27 日说过的一段话:“五年来,我们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是我们完全相信,在类似的情况下,对待民族利益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是创造条件来安排除在这一方面引起冲突的一切根源。 二、 民族权力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 民族权力,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方方面面的平等利益,民主权益,民族权益也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平等,自由发展的民主权利和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驶的程度是民族发展关系程度的测量表。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使受
3、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受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反过来民族权利享有和行使状况又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三、 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 发展,永远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因为 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民族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因此,民族发展的权利和利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总之,在我国民族关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上三个方面,尽可能采取特殊、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于民族发展和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的环境和条件,尽可
4、能满足或照顾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发展利益。 作业 2: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五至第九章之后。 题目: 运用 民族区域自治 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联系实际(这里所指的实际,不局限 于身边发生的事例,也包括网络、报刊等报道的事例)撰写一篇小论文。(字数要求 1500 字左右) 内容:围绕主题任选一个角度撰写。例如为什么在中国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为什么一个少数民族不仅可以在某一地方成立自治区,还可以分别在其他地方成立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如何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有何不同特色?等等。 解答: 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请各位同学对此论文自行删减)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5、按照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自治权的原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 我们党和国家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有其必然性的,是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 (一)从历史情况来说,我国在 政治制度方面
6、长期存在两大主要特点:一是它的统一性,二是中央集权。 200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统一则国力强盛、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分裂则国家衰败、民族分争、人民困苦。我国在解放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保持了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符合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从现实情况来说,首先,我国有 56 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地大物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种情况决定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第二,我国民族分布情况复杂,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特点显著,只有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与其经济、政治条件相
7、称的不同规模的自治地方,才能适应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的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第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我国民族关系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各民族和则两利,分则两害。只有在统一国家中采用民族区域自治这种形式,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各民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中,不但建立了工人阶级同农民以及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也 使我国各民族人民进一步团结起来,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离的联系。这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和发展 (一)对马列主
8、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列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多民族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马列主义从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出发,坚持建立集中统一的大规模的国家的原则。同时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建立现代真正民主国家的条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让各民族实施地方自治或区域自 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纲领性原则。 我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各民族包括汉族在内,都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都是被压迫民族。特别是如前所述,我国从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国内各民族不仅没有出现过分裂,相反的团结得越来越紧密。截至 2003 年底,
9、我国共建立了 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 5 个自治区、 30 个自治州、 120 自治县(旗)。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 55 个少数民族中,有 44 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 口的 71 ,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64% 左右。 (二)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发展 我国不仅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自治的论断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而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
10、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和平与发展已 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还时有发生,有的酿成局部战争,严重影响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这方面,中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于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使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
11、的要求,能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 参与国家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管理的民主平等和平等自治权利。这主要体现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在我国,无论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使用。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事业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形式。这 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实现。 (二)民族
12、区域自治制度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有利于各民族自身及其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开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新阶段。少数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各项事业。这就能够最广泛的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使少数民族人民都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中。 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发展,是通过发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来实现的。 二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保障各民族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民族区
13、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功能首先表现为自治机关把管理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管理本地方的自然资源,并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和国家的规划,优先合理的开发利用。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进行资源开发是,要对该自治地方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经过 5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的努力,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三)民族区域自治有力于协调各民族间关系,达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目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疏通改善民族关系,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
14、权利,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边疆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和统一至关重要。作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有利 于打击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形成作业三: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十至第十四章之后。 形式:模拟测试 一、填充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写错别字不给分) 1.( 民族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
15、依据。 3.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 )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4.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 )现象,也是一种( 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5.民族发展的( 利益 ,权益 ),是 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6.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 阶级斗争 )问题。 7.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大分散、小聚居 )。 8.我国陆地边境线的 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 万 )公里。 9.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 提高民族素质 ),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 民主的组织形式
16、 )。 1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 设立和建设 );二是自治机关的( 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民族社会要求( 发展与进步 )的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 1 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题 1 分,共 10 分) 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经济发展 )。 2.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B.族类 )。 3.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斯大林 )。 4.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
17、同体是( D.民族 )。 5.2005 年党中央在对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 族关系原则是( D.和谐 )。 6.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C.社会因素 )。 7.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B.18个 )。 8.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C.10多 )个国家接壤。 9.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B.精神文化 )。 10.据 2005 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1 亿多人 )。 三、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 2 项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题 2 分,共 20 分) 1.民族理
18、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 ABE )。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3.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 ABCDE )。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E.社会 环境 5.下列省、自治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为
19、 33以上的是( ABCD )。 A.青海 B.贵州 C.云南 D.宁夏 6.我国散居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等原因,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有( ABCE )。 A.广 B.多 C.杂 E.散 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8.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少于少数民族人口所 占的比例数的自治区有( BCE )。 B.宁夏 C.新疆 E.西藏 9.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 ABCD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
20、结构 B.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 C.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D.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10.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DE )。 A.民族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发展性 E.交融性 四、辨析题(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每题 5 分,共 30 分)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 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 3.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
21、错,其中团结字样删除 4.民族语言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最终将消亡。 错,民族语言文字具有稳定性。 5.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 对 6.在我国现阶段,宗教信仰往往涉及政治问题。 错,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五 、论述题( 25 分)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答: 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1、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1、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1民族团结是
22、国家统一的基础。 2民族团结是边防巩固的前提 四、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民族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是中国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末复习 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70%,题型 包括填充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 和 论述题,分别占卷面总成绩 15、 10、 20、 30、 25左右。 考核 采用笔试与开卷方式。 第一章 绪论 一、填充题 P1)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
23、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 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1)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4)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2)4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 是最基本的研究。 P2)5
24、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P3)1 (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 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P7)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 B学术性 C实用性 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 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 C民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25、 B )。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P2)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P5)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 D定性分析方法 E定量分析方法 P6)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 ABC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
26、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3)4民族理论 ( ABCDE ) 。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四、辨析题 P2)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P7)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 P6)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 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
27、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民族改成民族观) P7)4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 五论述题 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P6-7 第二章 民族 一、填充题 P9)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P13)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P13)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P17)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
28、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P20)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P10)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A )。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P10)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C )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P10)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P12)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29、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P22)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 1954 年 B 1965 年 C 1978 年 D 1987 年 三、多项选择题 P9)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E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P12)2孙中山在 1924 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P12)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 的共同特征是( AB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
30、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P17)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P20)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BDE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P9)1民族是一 种社会人 类 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P11)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1、) P20)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P20-21)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第三章 民族发展 一、填充题 1、在民族形成以前, 人类共同体 只有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民族这种 人类共同体 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 , 氏族、(部落)共同体 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 -(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4、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
32、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6、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 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 人类共同体 是( D ) 。 A氏族 B氏族 C 部落联盟 D民族 2民族发展,是以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 A变化 B演进 C进化 D形成 3民族( D ) ,是指民族在
33、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 和社会过程。 A 融治 B演变 C退化 D同化 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C )同化。 A自觉 B.自由 C自然 D自愿 三、多项选择题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 ABE ) 。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 ABC )。 A社会生产 B社会分工 C内部交往程度 D外部交往程度 E地理位置 3民族发展包括( BCD ) 等 。 A 原生态发展 B经济发展 C政治发展 D文化发展 E次生态发
34、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 ABCDE )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 ABCD ) 。 A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E民族融合的结果 四、辨析题 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 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对) 3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
35、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错,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4民组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合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错,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 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五论述 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第四章 民族关系 一、填充题 P49)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P50)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
36、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P52)3 2005 年 5 月 27 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 、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P61)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P61)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二、单项选择题 P50)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C )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P51)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 )的关
37、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P52)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 B )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P52)4 2005 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P61)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P52)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
38、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P56)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P54)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 是( BCE )。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P58)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P58)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