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约束下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35967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资源约束下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水资源约束下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水资源约束下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水资源约束下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水资源约束下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水资源约束下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摘 要:从分析河西走廊湿地开发中水资源利用现状入手,找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提出进行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依据地区资源、生态及环境特点保护天然植被和水源等对策。促进湿地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河西走廊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河西走廊;湿地;水资源约束;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65-02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不仅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河西走廊地处古“丝绸之路”和今“丝绸之路经济带” ,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经济地位,也

2、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旅游观念的改变,河西走廊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游客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10%以上。但河西走廊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和环境变化极度敏感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当地资源环境,尤其是水资源造成很大的压力。深入认识河西走廊水资源的变化事实及趋势,合理利用和配置水资源,加强对湿地的保护,恢复和保障湿地的基本功能,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研究区概况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

3、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境内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 3 大内流水系均为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区域提供水源。区域内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面积 170 余万 h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为 165 万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 97.11%,包含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 4 大类中的 16 个湿地类型。目前已建立国际重要湿地 1 个,国家重要湿地 4 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10 个,湿地公园 2 个,对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区内由于地处西部内陆干旱地区,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年降水量 200 mm 左右,而年蒸发量在 2 000 mm 以上,

4、蒸发量高而降雨量少,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而不合理的旅游开发活动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更加造成湿地退化及减少,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河西走廊西边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6 万公顷区域中仅存的 11.35 万公顷湿地,因水资源匮乏逐年萎缩,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 4 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逼近。近年来,虽然区域内的人工湿地面积在不断增加,但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面积逐渐减少,且减少速率不断加大,湿地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变化趋势不容乐观。 二、河西走廊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中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环境恶化使河西走廊湿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而城市化进

5、程加快、人口增长,湿地旅游业发展,对湿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更使河西走廊湿地面积呈增速减少,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使河西走廊生态危机全面升级,水资源短缺成为影响河西走廊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自然条件恶化导致水环境恶化 首先,由于环保意识欠缺,人类超载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垦,严重破坏了河西走廊的天然植被,走廊上游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遭受破坏,森林面积急剧下降,森林下限由 1 900 m 上升到 2 300 m,造成河西走廊地区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对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其次,由于气温升高,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河西走廊流域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 12.6%和 11.5%,冰川

6、厚度减少 520m,雪线上升幅度达100140m,祁连山冰川积雪的“固体水库”作用逐渐消失。另外,河西走廊气候干燥,降水集中,年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统计资料表明,河西走廊年降水量与蒸发量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在这种干旱半干旱、生态与水资源极其脆弱的地区,尽管降水量增加,气候向暖湿化发展,但温度升高,蒸发量加大,仍然增加了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及生活用水量的比例,各地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同时,降水过度集中对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冲击,降水的不均匀、不稳定也会对湿地造成累积性的不良影响,这必将导致湿地及生态环境退化。 (二)旅游业发展进程加快,使水资源压力增大 河西走廊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湿地具有独特

7、的景观价值。近年来,随着河西走廊基础条件改善和人们生活观念改变,湿地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而旅游人口的增加不仅带来了直接用水的压力,也使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宾馆餐饮、绿化等间接用水量增加,这使水资源利用强度不断加大,供给压力日益增加。按2010 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统计指标对河西走廊内的主要旅游城市用水量指标进行测算,从结果看,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敦煌每年旅游用水分别为:52.5 万m3、85.46 万 m3、96.52 万 m3、114.05 万 m3 及 135.22 万 m3,总计达483.75 万 m3,其中,酒泉、张掖、武威、敦煌旅游用水分别对当地缺水造成了 1.43%1

8、.60%、1.27%1.90%、1.74%2.04%和 2.69%4.6%的加剧度,旅游发展对水资源造成的压力显而易见。 (三)水资源配置使用不合理,用水矛盾突出 河西走廊内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径流总量为6.36109m3,地下水多年平均储蓄量为 4.48109m3,相对来讲是全国水源储量比较少的地区。但区域内人均用水量却不是全国最低的,加之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目前区域内水资源已出现超载现象,水资源短缺已逐步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首先,水资源地域配置不够合理。从上中下游关系看,由于上游大量用水,导致中下游来水量减少,为了中下游用水大量采用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日益下降,

9、水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对走廊内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其次,水资源产业间配置不够合理。河西走廊是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区域,农作物用水占当地水资源消耗的很大一部分,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工业和生活用水也不断增加,从而使水资源危机加剧,其中旅游业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水资源压力,使水资源使用在产业间也出现了矛盾。另外,水资源使用方式不够合理。河西走廊很多地区依然沿用过去不合理的大水漫灌等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三、河西走廊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随着人类生态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依据河西走廊现实条

10、件,应以以下三方面为主要着力点,从而促进当地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规划、强化管理 要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管理湿地。一方面,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生态环境规划,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执法体系,为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使湿地保护有法可依,在违法行为发生时要严格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科学计算环境需水量,合理配置生态系统水资源。为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经科学核算后可通过行政手段颁布各单位的耗水限额,鼓励企业及个人利用水循环技术,注重水的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执行排污收费制度以确保水的质量,降低人类旅游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伤害,维持水生态系统平

11、衡。此外,为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健康协调发展,使湿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强区域总体开发管理,可划片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使各责任主体落实具体措施,由上级单位定期考核。 (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天然植被和水源的保护力度 首先,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工作,通过大量宣传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和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注重公众参与,使人们自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其次,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河西走廊天然林及草地。坚决贯彻执行森林法及林业基本政策,详细制定切实可行的天然林及天然植被保护的制度及乡规民约,用制度约束

12、,用政策引导,用法律规范,确保天然林及天然植被不被破坏。切实加强林政管理,认真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严格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对森林采伐实行总量控制,采取审批发放木材采伐许可证、木材经营加工证、木材运输证、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运输证。从降低植被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好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以保证河西走廊的径流量,保护好水源,使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区域良性循环。再次,要逐步加大湿地的调蓄功能并发挥湿地的资源优势,使湿地可持续发展。要以各种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和挖掘湿地的各种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其他生态产业,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作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湿地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

13、替代的功能,要继续发挥并逐步加大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等方面功能。 (三)依据地区资源、生态及环境特点,促进湿地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可能引发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及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因而要根据河西走廊生态、资源和环境特点,首先确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底线,科学划定主体功能区,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同时,有效控制资源开采的节奏、进度、规模,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从而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推进资源开发可持续。加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行以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为中心的生态

14、环境优化和区域自然环境保护战略,依据实际统筹兼顾,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区域内其他产业尤其是农业发展,形成产业联动复合发展,走湿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白磊.近 30 年来河西走廊湿地变化及其机理初探J.国土资源遥感,2010, (3):101-106. 2 郭小芹.河西走廊降水及其干旱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 (4):74-78. 3 陈隆亨,曲耀光.河西地区水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0,45-51,74-75,184-186,202-203. 4 李福兴,姚建华.河西走廊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的综合研究M/陆亚洲.中国区域持续发展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126-157. 责任编辑 王 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