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人口红利的研究评述及潜力探究【摘要】在过去的几年内,在多个东部城市出现了“民工荒” ,员工工资上涨幅度大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延续,说明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有逐渐式微甚至消失的趋势,但是在学者对于这一话题的争论一直都在持续着。笔者在本文中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站在广大劳动力的角度,认为劳动力所承受过大的心理成本也是人口红利式微的原因。同时,笔者也就劳动力市场的潜力挖掘进行了讨论,认为加强职业教育,企业的区位转移等都对人口红利的延续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人口红利;社会效应;潜力 一、研究背景 在过去的 20 年里,我国 GDP 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较为丰富的生产要素总量。在这其中,劳动人口比例
2、大,人均抚养比较低而形成的人口红利又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王德文,蔡?,& 张学辉,2004)在其研究中指出,在 1982 年至 2000 年之间,中国的人口抚养比降低了20.1%,人均 GDP 增长速度为 8.6%,就相当于人口结构中劳动力比例较大的优势为我国 GDP 增长贡献率为 27%左右。随着资本的逐步积累,而劳动力数量又相对过剩,就没有造成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再加之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大量投资的涌入,进出口总量的增加,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总体发展势头良好,GDP增速都保持在 9%以上。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劳动力结构悄然发生着变化。不管是总的劳动
3、年龄(16-64 岁)人口还是外出农民工总数都处于下降的趋势(蔡?,2011) 。甚至有学者推断我国城市劳动人口新增需求量将在 2015 年超过农村劳动力减少量,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即将出现了缺口。在我国劳动力面临刘易斯拐点的关键时期,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影响我国广大人民的一些社会问题的全面视角,才是值得倡导的。 二、人口红利研究评述和潜力 人口红利泛指由于由于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下降造成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在特定的条件下,在经济体内会能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提高储蓄率和人力资本投入回报率,促进经济的增长(Bloom,Canning,& Sevilla,2003) 。关于人口红利
4、,国内有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以(蔡?,2010)为代表的国内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并且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而(刘元春 & 孙立,2009)等学者的研究又认为过度夸大人口红利的作用和我国人口老龄化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错误的,人口红利在二十年间,我国经济体不够强大部分体制不够健全的时期,对于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笔者认为,片面的夸大后否定人口红利在我国经济体中的作用都是不对的,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国的广大劳动力为我国的经济腾飞的确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曾经劳动力市场长期的供大于求的情况,也造成了贫富差距不断被拉大甚至导致国
5、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社会问题。 而当前中国面临着的人口红利所谓正逐渐消失的人口红利也是有争议的。坚持认为我国对经济有很大促进作用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的蔡?也承认我国中西部地区仍存在很大的潜力。 (汪小勤 & 汪红梅,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由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阻碍较大,候鸟式的劳动力转移使劳动的参与率下降,只有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革户籍制度等方式减小转移障碍,才能使人口红利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而长期批评人口红利学说的(侯东民,2011)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对农村劳动力的奢侈使用,大多数就业人口年龄集中在 20-40 岁,而 40 岁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率下降迅速。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
6、上,笔者认为当代的劳动力,随着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理性的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虽然依然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到城镇以探寻更高水平的收入,但是随着我国制造业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生产熟练程度要求的提高,许多的劳动力并没有能找到合意的工作。在笔者对于一些农村居民的采访中,发现当代的农村劳动者在获得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后,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更多的考虑自身的情感和职业发展的因素,这一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吻合的。但与此同时,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许多农村人民也表示了对于这种追求的盲目性,也就是目标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在这种不确定因素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倾向于选择更稳定的环境,
7、选择在家乡附近的城市或者乡镇就业,这也就带来了所谓人口红利的进一步流失。 笔者在上文提到,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人口红利式微有不一样的见解,但是在我国中西部依然存在着大量闲散劳动力这一现象达成了共识。既然依然存在着大量需要工作等待转移的劳动力,那么劳动力市场的潜力就还是存在的。在阅读了许多学者的研究,采访了一些农村劳动者之后,加入自己的思考,总结出了几点措施深挖劳动力供给市场的潜力。第一,加强规范的职业教育,获取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二,工业市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此外,加强乡镇企事业单位在劳动力需求市场作用的举措,鼓励企业与政府职业教育学校合作的政策,都可以促进我国劳动力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的可持续性的利用我国的人口资源,这对于完成我国进行可持续的以提升技术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课题也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蔡?.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45(4):4-13. 2侯东民.国内外思潮对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及老龄化危机的误导.人口研究,2011,35(3):29-40. 3刘元春,孙立.“人口红利说”:四大误区.人口研究(1) ,2009. 4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 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家,2007, (001):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