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 1(2010-01-17 12:37:05)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技术学的概述 一、技术与教育技术(重在理解) 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有形的 无形的 注意:不能把技术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方面。 技术媒体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 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教学媒体)、方法技能(教学技巧、策略、方法)和知识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的综合体。 书上没有 有形技术(物化形态) 无形技术(观念形态) 基本含义、规定性定义 二、
2、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重在理解并记忆) (一) AECT 94 教育技术领域定义 1994 年, 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发表了教育技术定义: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
3、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 的理论与实践。 规定性的定义 本书的各章就是根据这个定义而编排的,这个定义及其内容非常重要,是教育技术学的最基础知识。 (二) 教育技术五个范畴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范畴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变化。既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最终目的和归宿。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各个部分都要围绕促进学习来进行,这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 程是指广义的学习过程。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含义如下: 1、 设计 design 设计
4、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 可分为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四个领域。 影响设计范畴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设计者的知识观;学习理论在设计中的运用;新技术对设计过程的影响;系统方法的影响;设计者的经验。 2、 开发 development 开发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 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 技术是开发范畴的驱动力量,从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四个领域。 3、 运用 utilization 运用指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 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
5、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四个领域。 4、 管理 management 管理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 分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领域。 5、 评价 uation 评价指针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 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 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这五个范畴,即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其中设计、开发、利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或阶段,前者的输出是后者的输入,后者的输入是前者的输出。管理和评价贯穿与上述内容和阶段之中。总之,这五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它们都
6、围绕“理论与实践”开展工作,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补充 :一、 94 定义与 05 定义比较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 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二、教育技术学定义 1.教育活动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借助技术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2.教育技术学(技术化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三、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 书上没有 1、 可追溯到希腊雅典城邦的辩论学家们,他们首先使用了“技术”这个术语。 2、 二战中,视听教育技术迅速发展
7、。 3、 20 世纪 60 年代,视听教育、个别化教 学、系统科学方法三方面相继发展。 4、 1970 年, DVAI( Division of Audio Visual Instruction)更名为 AECT。 5、 1972 年, AECT 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定义,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开始形成。 我国到 1993 年才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 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总体发展都是:从强调硬件建设到软件制作乃至过程与资源。 四、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与书上不同 教育技术学 的学科性质及发展 (一) 是教育科学领域
8、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有两种错误认识:属于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属于现代科学技术。 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本身远远超出了这些范畴,其理论已深入到教学过程和资源的各个环节。 教育技术关注的焦点也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时所蕴涵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 (二) 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教育科学研究存在三个层次: 教育哲学的研究: 在于对教育本身进行反思,探讨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 教育科学研究:重在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 教育的技术学层次:在于探索如何分析、解决
9、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办法,获取改善教学的处方; 可见,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三) 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在于达到这个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方法”。 五、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 (一) 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 1、 哲学方法:如辨证唯物主义方法,是研究教育技术宏观的、指导性的方法。 2、 一般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综合方法 3、 专门研究法:如内容分析法,任务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等。 (二)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 历史演变:描述与观察研究 媒体功效比
10、较研究 ATI 研究 设计研究 开发研究 实验研究 评价研究 质的研究 (三) 教育技术研究的元方法 元方法也称“关于方法的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是指导研究的思想观念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元方法 是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等具体“方法”逐渐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方法本身的认识和再认识,思考和再思考,评价和再评价。 教育技术的元方法就是,教育技术学作为方法论层次的学科,寻找归纳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的理念、模式、方法(包括分析框架和适用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思考的各种方法)。 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
11、 (一 )技术主义 1、 19 世纪末诞生 标志 德国 E.卡普 1877 年技术哲学纲要把技术活动看作“人类器官的投影” 带 有机械论色彩。 2、科学的技术哲学观:马克思 在本体论上把技术看作是人类体力与智力的延伸; 在价值论上把技术看作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的“双刃剑”; 在未来观上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一味悲观,主张用辩证思维,在矛盾中发展。 3、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应该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 技术有赖于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引导,避免犯技术决定论的错误; 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们关注的重心是如何在科技推动下去改变外部世界,却忽视了对人本身和对人的精神
12、需求的关注。这种情况下,人本主义思潮 逐渐兴盛起来并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人本主义 1、始于 19 世纪,反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对象本体论,而以认识主体为本体,即以人为本体,认为人应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人的意志和生命派生的,科学的方法不能达到真正的实在,不能认识人和事物的本质,只有用直觉的方法,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本质的认识。 2、 20 世纪上,存在主义(法国 萨特)进一步发展人本主义理论 A、基本观点:“存在先与本质”。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自由地进行选择,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 而得到的。 B、人本主义思潮对教育产生影响:
13、教育目的;教育观念;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 C、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积极意义 D、不足:主观唯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哲学倾向;否定教师作用;否定知识的真理性。 二、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1、系统科学 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交叉科学。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科学主张 3、基本原理 A、整体原理 系统的本质特征,系统理论的核心:整体性; 要素 应置于系统中考虑,系统应置于环境中考察; 整体功能 =各部分功能总和 +相互联系形成新结构产生的功能。 整体功能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协调好教师
14、、学习者、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等要素的关系。 B、反馈原理 要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有两种: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正确运用正反馈和负反馈 。 C、有序原理 有序是指一个系统的性质、结构、功能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时间、位置排列先后,是系统组织程度的提高,信息量的增加,熵的减少; 系统发展两个必要条件:开放;有涨落即偏离平衡态。 有序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4、系统方法 定义: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时形成的。 步骤: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收集资料,提出方案; 选最优方案; 设计能体系最
15、优方案的系统; 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 应用推广。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系统方法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 70 年代,在教学媒体设计、个别化学习过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中广泛应用。 (二)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 1、揭示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5W 拉斯韦尔 “ 7W”模式 布雷多克 who;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why;where. 2、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确定信息;选择媒体
16、;通道传递;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递。 3、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 通过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 接受;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 4、教学传播的基本规律 共识律; 学习者已有知识、技能水平和特点;产生有意义联结 谐振律; 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习者接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两者在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方面产生共鸣。 选择律; 教学内容、方法、媒体的选择 匹配律。 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各种相关要素按各自特性有机和谐组合起来,以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特性。 5、发展 纸质 报纸 音频调制的电磁波 广播 音视频
17、调制的电磁波 电视 网络媒体 所谓网络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 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与其他三种媒体不同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化、交互性、及时反馈。 (三)学习理论 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一定要理解)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概论。重点研究学习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1、行为主义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 斯金纳 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常用“刺激 反应 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与对外 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
18、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将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根据其理论,教学目的就是根据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因此,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如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 出现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理论而来的。只强调外部刺激,忽视学习者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对于较复杂认知过程的解释无能为力。 2、认知主义 20 世纪 70 年代到整个 80 年代 奥苏贝尔等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
19、己的态度、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习者灌输知识,而是首先要设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3、建构主义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 维果斯基、布 8 纳、皮亚杰等。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 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对学习有以下几点共识: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要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
20、学习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理论 有较大影响的三种教学理论: 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2、布鲁纳的结构 发现 3、巴班斯基的教学 最优化 课程论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目标模式(影响较大);过程模式;情境模式 后现代课程观: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 因此建立在这个范式上的课程模式是非线形的,非序列性的。 复习建议:这一章是本书的基础章,也是重点章,尤其是 AECT1994 定义和一些理论基础。其他的知识点则需要深刻理解。总之
21、,本章需要大家字斟句酌地看,同时多思考,当然,也要有重点。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教育技术发展鸟瞰 一、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教育 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 和 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 观点: 媒体论 过程论 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核心概念: 视听媒体 系统方法 (二)教育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传统教育技术 ;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 信息化教育技术 手工技术时代 机电技术时代 信息技术时代 (三)教育技术发展的“ 2*3”模式 表 2.1 需要记忆。 传统教育技术: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 教学技能以及黑板、粉笔等的运用 机电教育技术:硬件 软件; 教育目标和教
22、育评价的研究,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方法论体系导致教学系统设计学科产生,过程论观点形成 信息化教育技术: 包括硬件、软件和潜件。特点:以计算机为核心;直接促进学习而不仅是辅助教学,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企业培训。 二、教育技术发展特点 (一 )非替代性,而表现出一定的累积性 导致教学内容越丰富,手段愈多样,教学更灵活 (二 )选择性,即“适者生存” (三 )对人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技术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代替,要重视人的因素 。 (四 )需要新的观念,并且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才能获得快速发展。 第二节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 一、媒体教学技术 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 (一) 直观教学 教育技术先声( 17 世纪) 夸美扭斯 直观教学观点:直观教学;直观教具 直观教学是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