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笔记.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3864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6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6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6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6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6 年最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基础知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劳动经常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 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普遍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 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 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

2、的最大化。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就是:如果上述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 三、劳动力市场 收入循环模型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 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 有两个特点: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 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 P4 (二)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 特点: 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 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其主要障碍:( 1)信息障碍( 2)体制障碍( 3)市场缺陷 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 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总人口劳参率 =劳动力 /总人口 *100% 年龄别(性别)劳参加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该年龄(性别)人口 *100%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

4、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单易行 乐劳动力供给弹性。 Es 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S/S 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W/W 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P6 (二)劳 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劳动参与率的变动趋势: 首先, 15 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其次,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 最后, 25 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观察不到因经济周期循环产生的变动,也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 (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

5、动假说、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二、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P8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四、劳动力 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的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形式。 (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 A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的代表人物:瑞士洛桑学派的 L瓦尔拉 均衡分析又分为静

6、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的劳动力 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 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2、人口年龄结构 3、人口城乡结构 (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事实表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均衡价格的决定实

7、际上 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均衡价格论是 A马歇尔在其所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 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二、工资形式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其报酬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利润 (一)基本工资 1、工资率 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所谓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 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 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 /价格指数 3 3、计时工资与

8、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资支付方式 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是:几乎所有的劳动均可实行此种工资支付方式。 计件工资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二)福利 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 福利分为两类:一为实物支付。其二为延期支付。 福利无论以何种具体方式表现,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 福利的特征 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 的福利支付方式 延期支付优势: P18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9、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即为就业者 (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格总量。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 总供给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 总供给 =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 +资本 +土地 +管理) =各 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 =消费 +储蓄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 总需求 =消费品需求 +投资品需求 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即: 均衡国民收入 =总供给 =总需求 =消费 +储蓄 =消费 +投资 设均衡

10、国民收入为 Y,消费为 C,储蓄为 S,投资为 I,则有: Y=C+S =C+I (二)就业总量决定 P19 (二)失业及其类型 1、摩擦性失业 是一种正常性失业,总是存在,不能消除 2、技术性失业 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 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3、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占很大比重 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 4、季节性失业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一)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

11、形式 4 其一为增长差距性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 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造成劳动力供给大于劳 动力需求而导致的失业。 所谓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它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 (二)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失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失业率 =失业人数 /社会劳动力人数 *100% =失业人数 /就业人数 +

12、失业人数 *100% 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 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 面对劳动力市场,人们可以有三种身份: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三种状态。 失业的负面影响: 其一,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其二,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其三,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一)政府支出 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转移支付是: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 1)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 资率 ( 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2、最低社

13、会保障 3、工会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 (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策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 经济政策。是经济萧条时的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是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

14、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经济过热 2、货币政策 由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是间接发生作用的,因而见效较慢。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政府就要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 措施包括:调节法宝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3、收入政策 ( 1)收入政策及其作用 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1)有处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5 2)有处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有利于缩小不合

15、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 2)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 基尼系数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它具有方法简单、可比性强的特点。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 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 当基尼系数接近 0 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 1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 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基尼系数小于 1.2 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数在 0.4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的基尼系数在 0.2

16、 0.4 之间。 ( 3)收入政策措施 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2)收入平等化措施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 其一,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其二, 广义的劳动法则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三,劳动法是指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即劳动法学。本书所运用的是第二种含义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特点:指

17、导性、纲领性、高度的稳定性、权威性、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P29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劳动权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方面。 基本保护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的保护 保障劳动权首先就是要保障基本利益 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 优化保护:保护在劳动关

18、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2、劳 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3、物质帮助权原则 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劳动者而言,主要通过社会保障来实现。 此外,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还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社会性,第二,互济性,第三,补偿性。 三、劳动法律渊源 (一)劳动法律渊源的含义 法律渊源是指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或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第三种含义是指法的表现形式,即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通过何种方式并表现为何种法律文件形式而获得成立的。 各国对劳动法的渊源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我国劳动法学中,将劳动法律渊源理解为第三种含义。 (二) 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 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

19、题的规定 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2、劳动法律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4、劳动规章 5、地方性劳动法规 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 7、正式解释 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我国目前没有立法解释 其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除上述与我国劳动法律渊源相类似的形式以外,还有以下类别: ( 1)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 ( 2)劳动(雇佣)合同 ( 3)集体合同 ( 4)习惯法 ( 5)法官法或判例法 四、劳动法的体系 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构成: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

20、劳动标准制度 4、职业培训制度 5、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劳动法律体系的构成: 劳动关系法 劳动标准法 劳动保障法 劳动监督检查法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其一,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其二,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二)劳 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1、劳动合同关系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21、 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7 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 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基本劳动权利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

22、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 三、劳动法律事实 1、劳动法律行为、 2、劳动法律事件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一)企业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 远性、风险性、抗争性的特征 (二)企业环境的结构及特点 企业分成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微观环境指市场和产业环境。 经营环境分类 (三)经营 环境分析的方法 1、外部环境的调研 ( 1)获取口头信息 ( 2)获取书面信息 ( 3)专题性调研 2、外部环境的预测 (四)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1、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 2、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3、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 4、顾客力量的分析

23、 5、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五)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 2、经济环境:经济体制、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政策 3、技术环境 4、社 会文化环境 二、企业分析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利用其资源的能力分析以及竞争优势分析 (一)企业资源状况分析 1、企业资源的概念 2、企业资源分析 (二)企业能力分析 1、能力的概念及内容 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按照产品生产的价值形成和创造过程 价值链,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成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 ( 1)基本活动。 生产加工、产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 2)支持活动 8 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企业基础设施

24、 2、企业能力分析的方法 ( 1)纵向分析 ( 2)横向分析 ( 3)财务分析 (三)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 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主要采用 SWOT分析方法。 S 指企业内部优势( strength) W(weaknesses)劣势 O(opportunities)机会 T(treats)威胁 (四)企业的战略选择 1、总体战略 企业的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和撤退战略。 ( 1)进入战略 1)购并战略 2)内部企业战略 3)合资战略 ( 2)发展战略 1)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发展战略 2)横向发展战略 3)纵向发展战略 4)多样化发 展战

25、略 ( 3)稳定战略 ( 4)撤退战略 1)特许经营 2)分包 3)卖断 4)管理层与杠杆收购 5)拆产为股 /分拆 6)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 2、一般竞争战略 ( 1)低成本战略 低成本战略制定的原则:领先原则、全过程低成本的原则、总成本最低的原则、持久原则 ( 2)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的制定原则:效益原则、适当原则、有效原则 ( 3)重点战略 3、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 ( 1)新兴行业的战略 ( 2)成熟行业的战略 ( 3)衰退行业的战略 衰退行业的战略制定:( 1)领导地位战略;( 2)合适定位战略 ( 3)收获战略( 4)迅 速退出战略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战略控制一般由三方面

26、的活动组成:一是制定战略评价标准;二是进行实际成效与标准的对立分析;三是针对偏差采取纠偏行动。 1、企业战略控制的特点 特点: 战略控制系统是开放系统、战略控制的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般战略控制标准有两类:一类是成效标准;另一类是废弃标准。 2、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 ( 1)战略评价标准 ( 2)实际成效 ( 3)绩效评价 9 3、战略控制的方法 战略控制的方法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 一、科学决策的要求与方法 (一)决策 科学化的要求 1、合理的决策标准 2、有效的信息系统 3、系统的决策观念 4、科学的决策程序 5、决策方法科学化 (二)确定型决策方法 1、

27、量本利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也称盈亏平衡分析法,是企业经营决策常用的有效工具。它根据产品销售量、成本、利润的关系,建立参数模型,分析决策方案对企业盈亏的影响。决策者可借助它 对方案进行设计和选优。 ( 1)量本利分析的原理 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原理是边际分析原理 进行量本利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找出盈亏平衡点,寻找的方法有图解法和公式法 ( 2)边际收益分析 ( 3)经营安全状况分析 经营 安全率是安全余额与实际销售额的比值 经营安全率在 0 1 之间,越接近于 1,越安全,盈利的可能性越大。 ( 4)销售利润决策和生产方法的盈利性对比分析 2、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范的模型是由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三者构

28、成的 3、微分法 (三)风险型决策方法 1、收益矩阵 2、决策树 3、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也称灵敏度分析,用于研究决策方案受概率变动影响的程度 (四)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悲观决策标准 2、乐观系数决策标准 3、中庸决策标准 4、最小后悔决策标准 5、同等概率标准(机会均等标准) 二、企业经营计划 (一)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和特点 (二)制订企业计划的原则 1、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2、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 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 1、滚动计划法 2、 PDCA循环法 PDCA 计划( plan)、执行 do、检查 check 和处理 acti

29、on 3、综合平衡法 10 (四)企业经营计划的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 1)目标管理的含义。所谓目标管理是指围绕企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各自制定自己的分目标,经过调整、平衡,使它们成为一个相互 联系的目标系统。 ( 2)目标管理的特点: 1)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2)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 3)更富于参与性 4)强调自我控制 5)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2、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 第三节 市场营销 一、市场分析 (一)市场营销的概念 (二)市场的概念及分类 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在营销学的范畴里,“市场”往往等同于“需

30、求”,这个概念经常被交替使用。 市场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具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求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 市场 =人口 +购买力 +购买欲望 市场是 上述三个要素的统一 市场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交换对象不同可分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2、按照买方的类型可分为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 (三)消费者市场分析 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 1)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人类欲望和行为最基本的决定因素 ( 2)社会因素。 ( 3)个人因素。 ( 4)心理因素。 2、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 1)参与购买的角色 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 ( 2)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根据参与者的介入程度和品牌间 的差异程度,可将消费者购买行为分为四种: 1)习惯性购买行为 2)化解不协调的购买行为。 3)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 4)复杂的购买行为 ( 3)购买决策过程 1)引起需要 2)收集信息 3)评价方案 4)决定购买 5)买后行为 (四)组织市场分析 1、组织市场的构成 组织市场是由各组织机构形成的对企业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它可分为三种类型: ( 1)产业市场,又称生产者市场或企业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