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 ;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但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
2、性强,难度加大;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 。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
3、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 ,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013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 :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
4、,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知道都江堰、井渠等著名水利工程,认识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等古代土地制度,知道除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外,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从行业主次、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水利兴修等方面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材分析:本课在整个专题中
5、的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教材内容分析: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分六目。首先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土地高度集中,以及为解决该问题,许多开明政治家所做的努力;第四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和徭役,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并且
6、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五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逐步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了解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了解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进而知道古代中国农民承受的承重负担。通过了解中国古代
7、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二、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进行大胆想象及适当的数理分析和创
8、新性思维;深化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情况的理解;运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流程】同学们刚刚度过了新春佳节,俗称“过年” ,你们知道什么
9、是“年”吗?答:怪兽。这是传说中的“年” ,历史上的“年”究竟指什么呢?要了解“年”的来历,我们不妨从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一探究竟。“年” 在甲骨文中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收成。禾,早期甲骨文 在“木” (代表植物)的末梢上画出下垂的穗子 。造字本义:谷类作物的总称。晚期甲骨文也是在“木”末端增加下垂的穗子形象。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可见,过年与农业密切相关。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在春联中,有许多跟农业有关的俗语、成语,如“五谷丰登”
10、 ,你们还能举出几例吗?答:播放:2010 年上海世博会城市生活馆宣传动画请同学们结合视频画面思考:农业在古代中国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答: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P.4“课前提示” ) 。所以有句老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那么,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吗?(板书)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像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想一想: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 “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答:神农是农业的始祖。中国古史中
11、“神农氏” ,正是原始种植业产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 ,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 ,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 “以垦草莽” 。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原始农业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12、神农氏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可见,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事业的发展) 。(板书)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二、农业的发展农耕的进步: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投影:磨制石斧、石锄、骨耜、战国铁农具问:你能说说这些农耕工具的改进之处吗?答:投影: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
13、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想一想: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答:说明春秋时期牛耕得到推广。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板书) “神农能殖嘉谷” 石器锄耕“以牛田” 重大突破 铁犁牛耕铁农具(板书)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二、农业的发展农耕的进步: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水利建设农业的血脉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历代都有兴修水利工程。你认为哪一项工程可以被评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理由是什么?答:P.9 材料阅读与思考:你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状况?答:农民辛勤耕耘,不怕流汗,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农民生活困苦,没有保障。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
14、苦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一找:不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问题)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赋税和徭役) 。(板书)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二、农业的发展三、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P.6 第二段,归纳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奴隶社会(商周)封建社会(战国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奴隶社会(商周)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支配地位)封建社会(战国后)封建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投影:(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和秦朝相关史实,想一想:封建统治者的赋役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局势的关系。答: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