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案.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543373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戏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戏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6社戏 鲁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絮叨 撺掇 潺潺 蕴藻 漂渺 行辈 凫水”等词语;过程与方法:2、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3、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情感与德育:4、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 2、3教学难点:目标 2、3教学方法:预习质疑 讨论释疑 审美鉴赏 练习巩固课时安排:4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教学步骤:一、导入:联系旧课,引出新课。问:这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这学期学过

2、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归)省:xng 行辈:hng 惮:dn 絮叨:xdo 怠(慢):di 撺掇:cundu 凫(水):f 潺潺:chn(歌)吹:chi 蕴藻:ynzo (家)眷:jun 皎(洁):jio漂渺:pio

3、mio 纠葛:jig补充注释。(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 “社” 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二)知人论世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 )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 ”,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

4、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 ”)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

5、起的。三、文本学习(一)整体感知1、学生听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划分结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第一部分“我 ”的乐土平桥村。 (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 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 )第二部分, “我” 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 (从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 到“ 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 “我” 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 (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 )第四部分, “我” 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 (从“第二天”到文末)五、本堂小结复述课文大意 板书设计 1第一部分“我 ”的乐土平桥村社戏 第二部

6、分, “我” 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第三部分, “我” 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第四部分, “我” 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教学步骤:一、复习上课知识:(以下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一)辨别字音:行( )辈 银行( ) 行( )走归省( ) 省( )略 省( )悟(二)辨别字形并组词:倘若、淌汗; 抵挡、底细; 同伴、搅拌; 鱼钩、钓竿;挖掘、倔强; 豆浆、木桨; 竭力、揭示; 陪伴、赔偿(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朦胧 模糊 皎洁 飘渺 婉转悠扬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 (其余词的解释可参阅

7、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二、文本学习(接上一课时)(二)研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最能表现“我” 的乐与不乐心情的词语。 )2、指导学习课文。(教师板书:(1) (2) (3) (4) ,后面的内容要学生回答。 )指导与思考:(1)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 “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

8、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2)为什么平桥村是“我” 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明确:因为“我” 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 ”的;游乐时所谓 “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 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 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9、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3)平桥村既然是乐土, “我” 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 的不乐?明确:因为“我” 在平桥村所 “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 很不乐。“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 , “急得要哭” 。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 的不乐,课文还从

10、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 ”“絮叨” ;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 “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 ,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4)课文表达“我” 的不乐心情,用词十分确切,我们要很好地体会。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第 1 组第一句表达较笼统。第二句把着急的程度描写得具体, “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戏的愿望没有实现, “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 2 组第一句与事实不符。第二句的“似乎” 一词用得很好,因为这是猜测。正因为有这猜测,所以有“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的

11、推测。从猜测到推测,反映了儿童的焦躁的心理状态,写得确实生动形象。由此可见,鲁迅用词是准确、鲜明、生动。当然,需要说明一点:由于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离今天较远,特别是“五四”时期有些词的用法与现在有点不同。如结构助词“的”和“ 地”不分,一律用“的” ;人称代词 “他”和“它” 不分,都用“他” 。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三、本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但同时也有不乐的地方,分别表现在那些方面?好,请同学们下来后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板书设计 2社戏准确语言 鲜明生动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部

12、分。教学步骤:一、导入:检查上堂课作业。检查抄写的词语。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二、文本学习(接上一课时)(二)研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 引导讨论第三部分的记叙层次。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1). 双喜的好主意(710 段) ;( 2).行船到赵庄(1016 段) ;(3).船头看戏(1721 段) ;( 4).返航路上(2227 段) ;(5).平安到家(2830 段) 。2 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

13、感情。讨论中明确:这一部分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我” 对他们的感情。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作者称双喜“最聪明” 、 “大悟”,表示赞美和钦佩。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 ,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 (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双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第四层写了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 ”自家的豆,理由是 “大得多”。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它们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 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指名朗读第 7 段和第 2426 段。3 学生朗读第 10 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1).“大家跳下船 ”,这里为什么用“跳” 而不用“ 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2).“双喜拔前篙 ”,这里为什么用“拔” 而不用“ 拿”呢?因为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