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明理学教学设计(3)【课程标准】列举宋明儒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探明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2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梳理部分,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引导学生学会用阅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把握相关重难点知识。3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认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初步培养积极应对现实社会与文化问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树立远大的
2、社会与人生理想。【重点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是本课重点。师生共同探究分析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是本课的难点。一、 【导入】最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怎样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先秦遗风、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一个个满腹经纶的儒学大师,穿过历史的迷雾,向我们走来。理学大师朱熹曾游学湖南,在岳麓书院开讲,并手书“忠孝廉节”四字碑刻(忠君爱国、孝顺父母、廉洁奉公、气节操守) 。 “忠孝廉节”是宋明
3、理学最基本的人伦道德准则,也是理学家们试图重建儒学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宋明理学在成功回应佛道的同时使儒学重归正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宋明理学家,一起去感悟理学的精神和智慧。二、知识体系(一)背景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是当时佛教盛行的写照。江苏茅山是道教的“第一福地”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道的盛行,使儒学面临挑战。但儒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三教合一”趋势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儒学在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到宋朝时,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了汉唐儒学的束缚
4、,融合佛道思想来阐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内容1.知识梳理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代表世界观伦理观主张方法论哲学范畴龙门石窟 茅山万福宫 三教图影响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陆王进一步提出“心即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二者的共通之处都强调理,区别在于一个是“心外” ,一个是 “心内” 。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朱熹更是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是指五条准则,即仁、义、
5、礼、智、信,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朱熹还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朱熹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陆王“心学”主张内心反省,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2.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材料三:诚意、正心、致知、力
6、行、思诚、明善。材料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理学家看来,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涵盖了哪些方面?世界的本原是理。它涵盖了宇宙、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朱熹认为“理”的核心是什么?请指出其具体表现。朱熹认为“理”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具体表现是“三纲五常” 。结合材料四,分析朱熹把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高度的原因?朱熹把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主要是论证其合理性、合法性。进一步确认儒家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动摇,从而实现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心学四诀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与程朱理学有何区别?王阳
7、明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心即是理。与程朱理学的区别在于,一个强调“理”在心外,一个强调“理”在心中。王阳明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致良知” “知行合一” ;明中期以后的社会环境,王阳明的个人经历王阳明“心学”在认识论方面与程朱理学有什么共同之处?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加注重人的道德主体自觉性。(三)评价材料一“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理学家为了振兴儒家思想,建立了一个以儒家伦理为核心
8、,并吸收佛道两教宇宙论和思辨方法的理论体系。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方面起积极作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海纳百川、有容有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敢为天下先”的思想等等。 当然,一种文化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糟粕,我顾炎武 林则徐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同时,还要注意剔除其糟粕。材料二郭巨埋儿是二十四孝之一,奉母埋儿,是一种愚孝。 “存天理,灭人欲”成为
9、束缚中国妇女的绳索。好女不嫁二夫,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在礼教的压制下是无数哭泣的生命。本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理学的主要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讨论概括儒学的新发展(相对于传统儒学来讲) 。郭巨埋儿 贞节牌坊宋明儒学新发展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宇宙自然法则;进一步弘扬积极入世、关注现实的儒学传统;更加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反省。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它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融合起来,进一步强调人的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增强了人的道德自觉心与自信心,以此构筑儒家的政治理想,服务于社会。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理学家张载的经典,一起感悟儒家的道德情操与治世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10、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三、课堂小结天理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格物反省心外 心内服务社会今天,在全球文化不断融合又冲突的时刻,宋明理学再一次站在我们面前,审视它那历经千年沧桑的躯体,我们看到了无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挺拔高大的灵魂。近代中国,现实社会问题与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它一度成为我们前进的负累,但也曾在民族耻辱与危难的时刻激发每个人心中的怒吼。当前正在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征程中,梳理传统文化的精华,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这是一个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恒主题。四、课堂练习1.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 “礼”等基本主张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2. 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 ,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 “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