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波的干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所特有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波的干涉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波的干涉现象及其产生条件。【教学难点】波的叠加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用具】长绳、发波水槽(电动双振子) 、音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CAI 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前面研究的波的衍射现象,是从波源发出的一列波的传播特性。在实际情况中,常可看到几列波同时在介质中传播。那么,两列或几列
2、波在介质中相遇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二)进行新课1波的叠加教师: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将两块石子投到水面上的两个不同地方,会激起两列圆形水波。它们相遇时会互相穿过,各自保持圆形波继续前进,与一列水波单独传播时的情形完全一样,这两列水波互不干扰。观察其他波动现象,同样可以发现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几列波相遇时,每一列波都能保持自身的频率、波长、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这叫做波的独立传播原理。两个或几个运动着的物体相遇时,发生碰撞,结果它们原来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只有波相遇时会互相穿过,相遇后跟没有遇到其他波一样,能保持本身特性继续传播。两列波相遇时是怎样互相穿过的呢?我们可以仔细观察
3、下述实验。【演示】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分别产生两个凸起状态 1 和 2 在绳上相向传播。观察现象:两列波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形和传播情况跟相遇前一样。课件演示:波的干涉,演示波的叠加场景。 对现象的解释:在介质中选一点 P 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 1 的振动传播到 P 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 P 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 2 的振动也传播到了 P 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 P 点向上振动;这时,P 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P 点的振动被加强了。 (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 1 的振动传播到 P 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 P 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
4、 2的振动传播到了 P 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 P 点向下振动;这时,P 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P 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 )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被加强。波源 1 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 P 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 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 2 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 ,所以,此时 P 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 (让学生来说明原因)提问:如果希望 P 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提问: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 Q,希望 Q 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并回答:波源 1 和波源 2 的周期应相同。教师总
5、结:两列波相遇时,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两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两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结论: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一时刻某一质点的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单独传播到该点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这一原理对于一切波都是适用的。2波的干涉教师:一般地说,振动频率、振动方向都不相同的几列波在介质中叠加时,情形是很复杂的。我们只讨论一种最简单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情形,就是两个振动方向、振动频率都相同的波源所发出的波的叠加。【演示】在发波水槽实验装置中,振动着的金属薄片 AB,使两个小球 S1、S 2 同步地上下振动,由于小球 S1、S 2 与槽中的水面保持
6、接触,构成两个波源,水面就产生两列振动方向相同、频率也相同的波,这样的两列波相遇时产生的现象如课本图 12.62 所示。课本图 12.62 所示是从发波水槽上方拍摄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振动着的水面上,出现了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区域相互间隔分布的情况。课件演示:水波的干涉,观察实物图和立体图。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用波的叠加原理来解释。课本图 12.63 所示的是产生上述现象的示意图。S 1 和 S2 表示两列波的波源,它们所产生的波分别用两组同心圆表示,实线圆弧表示波峰中央,虚线圆弧表示波谷中央。某一时刻,如果介质中某点正处在这两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课本图 12.63
7、 所示中的 M 点) ,则该点(M 点)的位移是正向最大值,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经过半个周期,两列波各前进了半个波长的距离,M 点就处在这两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该点(M 点)的位移就是负向最大值。再经过半个周期,M 点又处在两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这样,M 点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所以 M 点的振动总是最强的。这些振动最强的点都分布在课本图 12.63 中画出的粗实线上。某一时刻,介质中另一点如果正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课本图 12.63 中的 N 点) ,该点位移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就处在一列波的波谷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再
8、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又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这样,该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所以该点的振动总是最弱的。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等,这一点的振幅就等于零。这就是为什么在某些区域水面呈现平静的原因。这些振动最弱的点都分布在课本图 12.63 中画出的粗虚线上。可以看出,振动最强的区域和振动最弱的区域是相互间隔开的。课件演示:水波的干涉,观察示意图。 总结: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只有两个频率相同的波源发出的波,叠加时才会获得稳定的干涉图
9、样,这样的波源叫做相干波源,它们发出的波叫做相干波。不仅水波,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现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演示】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转动音叉。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现象:可以听到声音忽强忽弱。解释:这是声波的干涉现象。音叉的两股振动频率相同,这样,两列频率相同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有的区域振动加强,有的区域振动减弱,于是听到声音忽强忽弱的现象。巩固练习1甲、乙两同学分别用竹竿击打湖面,湖面上就产生两列水波,那么,在两列水波相遇处,会获得稳定的干涉图样吗?为什么?2如图所示,相干波源 S1、S 2 发出的两列波,在介质中相遇叠加,实线表示这两列波的波峰中央,虚线表示这两列波的波谷中央
10、。问图中 A、B、C、P 四个质点,哪些点振动最强?哪些点振动最弱?(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波的叠加和波的干涉。两列波相遇时,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两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两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是波的特有现象。(四)课余作业完成 P43 “问题与练习 ”的题目。附:教学建议:1波的干涉实质上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所以,理解波的叠加现象是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的基础这里关
11、键是理解两列波相遇而发生叠加时,对某一质点来说,它每一时刻振动的总位移,都等于该时刻两列波在该质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而不同时刻,这一质点发生的总位移则可能是不同的2在学生理解叠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在特殊情况下,即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叠加的结果就会出现稳定的特殊“图样”干涉图样:某些点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振动始终减弱,并且加强点与减弱点相互间隔这就是干涉现象对干涉现象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的学生一下子不容易理解,应适当给予指点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模型、计算机模拟等) ,尽可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3与衍射现象相同,高中阶段对于干涉现象也不从理论上进行讨论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避免增加难度如教材中未强调相干条件,只是就特殊情况,即振源的振动步调相同(同相)的情况,叙述了波的干涉,教学中不宜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