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芦墟实验小学“十三五”立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小学生态教育文化生长的案例研究学习资料(2018 年度)目 录1、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12、生态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绿色平台83、实践生态课程孕育“绿色”人生164、浅谈小学生生态意识培养195、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226、什么样的课堂是生态课堂257、“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内涵要求298、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339、生态学视野下的教育研究381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建设生态省,是我省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生态省建设需要教育的支撑,开发和实施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是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落实生态省各部分工作程序之初,我们做
2、过了编写环境教育读本的尝试,初步取得相应的效果,不过,效果不甚明显。后来,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卓晴君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课题研究设想,并将其纳入卓会长亲自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而作为子课题。这个课题的提出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重视。省教育厅符鸿合厅长亲自挂帅,蒋敦杰院长着手课题的组织、实施、管理等工作,段青主任、孙有坚主任、许冠学以及部分省内地理、生物、技术教学骨干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加了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工作。 本课题的提出,将环境教育纳入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并将它们进行有效的整合,将我省独特的环境资源和政府的环境规划政策,
3、转化为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转变,增加学校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实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是促成地方政府制定出台相关的系列法规,编写系列教材应用于全省中、小学生,并通过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转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常规行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的根本宗旨是努力学习和领会国家环境教育纲要精神,以提高占全省 1/7 人口的教师学生的生态素养,精心构建环境教育课程,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撑。(一)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指导,明确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最
4、关键的是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为了避免走弯路,卓晴君所长三下海南,亲自动员,组织调动了省内一批骨干教师力量,一起学习,一起制定工作方案。第一项工作是出台和实施海南省环境教育五年计划 ,根据计划,提出了以下十四项年度(2003 年)任务目标:1、确立并落实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各学段课程中的地位、课程类型和开课要求。2、各地制订和实施本地的环境教育五年计划。并从 03 年秋季开始全面开课。3、完善海南省中小学环境教育指导纲要,确立基础教育各学段环境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4、提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与环境教育整合的具体建议。5、完成全省中小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评审,并进入使用实验。 6、组织编写全省
5、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师用书。7、完成两期(100 名)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师培训。28、省、市县教研室要设立专或兼职环境教育教研员。开展一次全省性的环境教育专题研讨。9、确立环境教育课题实验学校,并开展实验。10、继续开展绿色学校活动。11、参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部分工作。如开展宣传、帮助编写农民环境教育普及读本。12、建立一至两个面向全国的环境教育培训基地,加强与全国的交流和联系。13、加强环境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4、着手筹建海南省环境教育信息网络。(二)理清学校课程整合思路,构建环境教育课程课程是育人的兰图,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环境教育只有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在学校有计划、可持续地落
6、实环境教育,才能增加学校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为此,我厅从海南特有的环境资源和我省的教育现状出发,提出了充分发挥利用我省环境资源优势,在学校课程中整合环境教育课程的构想。构想包括横向的课程整合和纵向的专项教育规划两个维度:1、环境教育在我省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整合。通过独立设置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努力开发校本环境教育课程和在国家课程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课程。将环境教育以不同的方式整合到我省中小学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之中。环境教育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中整合的实质是: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中,将我省独特的环境资源和政府的环境规划政策,转化为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促
7、进学校教学方式的转变,增加学校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实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2、制订全省环境教育的中远期规划。全省环境教育规划,包括普及基础环境教育(幼儿园和中、小学),落实成人环境教育(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生,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推广社会环境(全体社会公民)教育,形成环境教育的有序网络;以使全民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运用环境科学指导生活行为为环境教育目标;以实现普及教育与全民教育相结合,专题性教育与渗透性教育相结合,环境教育的认知活动与实践体验活动相结合,提高认识与学习环境科学相结合,分步推进、分层实施,知情交融,知行结合的环境教育为主要任务。
8、 按照环境教育规划,我厅把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作为近年环境教育的工作内容:第一,制定和实施海南省环境教育五年发展规划。3第二,在中小学设置了有特色的环境教育地方课程。第三,开发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将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第四,建立推动环境教育实施的评价机制。第五,重视和加强学校环境教育的研究,提高学校环境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第六,加快环境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水平能力。环境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使环境教育有机地融合在学校教育中,我厅将环境教育作为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由分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副厅长负责此项工作,并明确相关处室工作职责
9、,定任务,抓落实,使环境教育稳步有序地开展。环境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工作成效明显1、制定海南省环境教育五年发展规划,明确环境教育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依据纲要中关于加强国民生态教育的要求,我厅组织省内生态环境教育专家,同时聘请国家环保总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知名专家,从教育规律和环境教育科学规律出发,研究并制定了海南省环境教育五年发展规划(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指出了环境教育的指导思想,即坚持环境教育为生态省建设服务的宗旨,坚持“保护环境,教育为本”的理念,坚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观点,坚持环境教育实践性、参与性、渗透性的实施方式,坚持“立足
10、海南,走出海南”的视角;规划提出了环境教育的总目标:引导学习者热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海南、全国和全球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规划还就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目标作出了规定。同时,提出了五年期间的四大工作步骤和保障规划实施的行政、经济和专业技术措施。2、建设好我省有特色的环境教育地方课程。我们在组织学校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中认识到,建设好我省有特色的环境教育地方课程,既是落实我省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省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海南省生态省建设纲要下发后,我
11、们在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及时组织了北师大和本省的有关专家编写了一套为了美好的家园中小学学生生态科普读本。这套读本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素养,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和生活方式。读本具有对纲要的目标指向性和对我省生态问题的现实针对性,覆盖了纲要提出的全部内容,以学生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从情境和问题出发,4进行深入浅出的生态环境教育,融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有效地使用这套读本,我厅结合综合实践课程还组织了教师专项培训。至 2001 年,全省几十万中小学生接受了基础的生态环境教育。同时,实践还使我们认识,在原有的课程框架下,用
12、外加的方式缺乏整合地实施环境教育的局限和问题。为了优化课程结构,国家基础教育新的课程计划,首先,在课程类型上,为综合课程、地方课程和选修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国家提供的以综合型和分科型呈现的两种课程计划中,倡导以综合课程为主的课程计划。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两种计划中都占有相当比重。第三,减少国家课程比重,增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比重;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加选修课比重。将总课时量的 1012%给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6%至 8%的给了综合实践活动。第四,“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1)。并明确规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
13、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内和课程标准”(2)。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使我省中小学实施环境教育有了目标定位、学习时空、实施方式的依据和条件。使我们认识到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建设对落实课程管理和生态省建设任务的双重意义和责任,我们应该努力构建学校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将原来分散、另碎、自发的环境教育纳入到系统整合的可持续学习的课程体系之中。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制订了海南省中小学环境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环境教育的课程性质地位、理念特征、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与评价、管理与教材编写等作
14、出明确规定。我们认为,吸纳我省近年环境教育实践经验,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海南省中小学环境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我省环境教育走向科学和与学校教育全面整合的标志性文件,是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和特色,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注和肯定。在明确学校环境教育的基本定位和原则基础上,我厅认真总结原来编写生态教育科普读本经验,吸纳各方面专家,重组编写队伍,重编我省中小学环境教育地方教材。新的环境教材地方教材紧扣中小学课程的水平结构,更加强调环境教育连续性,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引发学生思考、体验并参与解决海南的生态问题,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环境教
15、育地方教材在内容和呈现方式上还要能够充分满足独立设置地方课程,引领开发校本课程和提供学科内综合、科学间综合和科学与人文课程综合对相关资源的需要。目前我省中小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教学用书在原有的一套四册基础上,扩编为现在的一套5二十一册,除了初三下学期和高三两个学期之外,保证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每学期都有一册教材供应学生学习。3、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将环境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提高青少年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纲要提出,“组织青少年开展以认识和保护海南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夏令营、冬令营、环境公益等活动,推行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普遍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我们通过组织活动、开展评比,引导学校
16、将上述活动引入校本课程,并指导学校充分运用和挖掘校内外现有的环境教育资源,开发和实施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近 3 年来,我们组织了海南省第五届和第六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开展了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普小先生”活动,坚持一年一度的地学夏令营野外环境资源考察活动,参与的学校和学生成倍增加,作品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宽,质量越来越高,海口景山学校邓又木同学的椰子树怕“鬼”吗椰子结果探因、李月同学的海南树栖蚁巢的考察报告,海师附中黄召明同学的城市人工植物水葫芦净化废电池对水质的污染,海口市九中杨微微等同学的海南省东寨港红树
17、林自然保护区调查,三亚市一中的开展航天育种实验,提高学生素质等作品均获得省或国家奖励。从 2000 年开始,我厅和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决定在全省中小学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每 3 年评比一次,国兴中学、三亚一中、那大中学还获得了全国绿色学校荣誉称号。在制定评比标准中,除了把学校环境建设作为基本的硬件以外,还把学校领导对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学校环境教育的效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比如,学校的学科教学中是否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是否成立环保科技活动小组等。在全省中小学开展的“科普小先生”活动是根据王厚宏副省长的提议进行的,2001年我们举办了首届“科普小先生”演讲比赛,很多同学的演讲都涉及到
18、了生态环境内容,其中文昌中学潘超的“拯救臭氧层”、文昌侨中李文捷的“只有一个地球”分别获得高中组和初中组的一等奖。2001 年 10 月,我厅还组织了中小学生“爱我家园”生态环保小论文征文评比,500 多人次参加,征文内容生动活泼、涉及面广,小到家庭中的环保常识,如废旧电池的回收,大到学校社会、全球的环境问题与思考,如植被的破坏、动物的捕杀、生物种类的锐减等等,文中透出的孩子们对生态环境的忧虑和思考。而这正是新一代公民生活方式改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和动力。我厅注意发挥高校优势,把生态学确立为海南省高校第一批重点学科。海南师院建立的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填补了我省无自然类博物馆的空白,高校许
19、多环境教育资源,免费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开放,为青少年和社会公民的环境教育提供条件。收到很好6的教育效果。4、建立推动环境教育实施的评价机制一定的评价机制对于环境教育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导向、规范、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基于环境教育的多科综合、全面渗透和地方性特点,对学校环境教育的评价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首先,从课程计划角度评价,我们将环境教育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中落实地方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载体对学校课程计划实施进行管理和评价;第二,是对学校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从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方面评价学校环境教育的外显部分;第三,通过考试导向环境教育在学科内、学科间、科学与人文的三级综合。对学校
20、和社会关注的中考和高中会考,每年命题都有有关环境的试题。如 2001 年中考物理学科中的一道渗透生态环境知识的试题、2002 年中考语文的看图作文题、2004年中考地理的大种桉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讨论题等,具有鲜活的地方特色和思维开放性,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教育部中考评价课题组和省内师生的广泛好评,被多本书刊作为典型案例引用,也对初中的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5、重视和加强学校环境教育的研究,提高学校环境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环境教育,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是与时代同步的前沿课题,有相当的难度。需要与时俱进,不懈地探索和实践,才能从必然中取得自由。为此,我们
21、一直将环境教育作为我省教育科研的重要领域,认真抓紧抓实。我厅在参与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的研究中,将生态环境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在全省实验学校开展研究实验。经过“九五”、“十五”的研究实验,对学校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载体形式,实施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获得较丰富的实践成果。如,海口景山学校初二(3)班学生组织的走近红树林东寨港红树林调查,获中国科协、国家环保总局、中国自然基金会、教育部联合组织的全国第五届“生物与环境”活动竞赛“主题创新”奖;初二年级陈晶、陈莹同学设计的让南大桥披红挂绿的方案和图纸得到市政府领导的首肯和重视,海口市王法仁市长
22、批示:“我们应该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好。”海口晚报对此作了特别报道。海南中学梁振锋老师的活动课设计校园绿地调查和环境规划被课题的全国学术研讨会评为一等奖,并获香港地球之友的地球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我们又将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作为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程,组织骨干力量,开展研究实验。现在已经制订出的海南省环境教育五年规划纲要、海南省中小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和环境教育教学用书都是这项课题研究设计的并有待于在今后进一步研究实验中检验和完善的课题成果。7实践表明,将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行动研究内容,推动学校环境教育有效的可持续进行
23、,并通过对我省生态环境中的宏观或微观问题的现象、条件、形式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到社会行动合理性的认识和践行,不仅是对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有益贡献,有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贡献。他不仅锻炼提高了教育者,而且将教育和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们的研究与预期的目标和意义相比,还是初步的,我们的研究课题还希望得到省政府进一步的重视,得到各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和支持。6、加快环境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水平能力。生态环境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基础。海南师院把生态学确立为海南省高校第一批重点学科,省内各高校先后开设了环境与生态公共选修课,在省委党校开设领导干部生态省建设
24、培训课程,试行环境保护公众听证制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的生态文化氛围,使公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我厅把生态伦理素养作为教师必备的素质,列入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我们还安排专项资金,推进“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在我省的开展,与华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了“2002 年海南省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班,为全省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全员培训准备了骨干和培训者。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意见我们的工作成绩是明显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问题仍然不少:1、环境教育的理念尚未成为上升为全体学校领导的教育行为。因为急功近
25、利的思想作怪,环境教育在少部分校长眼里,只是个装饰工程,与学科教育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开课的随意性过大,有的连课本都没有订购。2、环境教育的阵地,主要还停留在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不多。有些学校已能将环境教育的机制引向社会,引向大自然,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但大多数学校仍无法走出校门。原因主要在经费和安全两个方面。3、环保教育基地群尚未建立,教育资源显得比较匮乏。环抱教育除了相关的媒体资源之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社会、自然资源,可老师们手头掌握的资源并不多,上课显得枯燥乏味。特别是离开了现实社会的环境背景去进行环境教育,收效必然大打折扣。对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进一步做好环境教
26、育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作到提高认识,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2、拓宽环境教育途径,建立健全学生安全机制,加大投入,加强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充实环境教育资源。8“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通过有序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生态意识,改变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价值观念和科学方法,最终使每个公民自觉维护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持久有效的方法。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教育已经摆到了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我们决心更自觉更积极地将这种认识付诸于今后的行动,为我省生态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生态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绿色平台江苏省淮北中学 张 颖一、活动背景分析恩格斯
27、说:“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的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培养现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而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有效途径,将生态伦理纳入学校德育,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最终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江苏省淮北中学始建于 1941 年,原名“淮北苏皖边区公立淮北中学”,是刘少奇、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的一所抗大式学校。我校有着半个多
28、世纪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积淀,校内林木密布,古树参天,名花异石,相映成趣。花木栽培、根艺造型和盆景培植享誉省内外。项目设计上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工程管理上规范化、标准化、艺术化;从而实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特色景观布局三位一体;古树、名树、造型树、奇花异草合理栽植,四时生姿生色。让人觉得,学校建在森林里,校舍立于花丛中,道路铺在园林内。我校适时启动“眼中有绿、心中生绿、行动爱绿”的绿色教育工程,倡导绿色消费,向师生和社会人士传递环保意识,发起绿色行动,取缔产生污染的校企,加强垃圾的资源化管理,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学校工作。绿色校园的建设改进了学校的环境品质,陶冶了师生崇尚自然、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操。1、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生态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生存和发展困境的出现,人们开始对工业化以来的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拯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