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IS监测与平衡麻醉复合麻醉 与 麻醉学发展n 新型药物的不断出现推动了麻醉学的持续发展;n 复合麻醉技术是麻醉学发展的标志致一,所带来的麻醉管理新问题,引发我们对全麻机制、麻醉本质、麻醉成分等理论的再认识,其中麻醉深度的判断及监测成为这些研究这些问题的关键;n BIS的出现对理解和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定帮助,但并不完善,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复合麻醉单一药物发展到复合用药单一技术发展到联合技术多模式:静脉复合静吸复合吸入复合全麻与阻滞的联合复合麻醉的意义n 积极的方面:麻醉的可控性更强,效果更完善,安全性更高,管理更容易;n 另一方面:麻醉管理 变得既 “过于简单 ”而实际又更加复杂,
2、使单一的监测指标有时变得意义很小甚至毫无意义;n 麻醉基本理论(麻醉本质、麻醉成分、麻醉深度)的再学习,再提高。麻醉定义与麻醉深度n 1846年 Oliver Wendell Holmes 首先创用麻醉一词描述一种能施行外科手术的新现象,这种现象是病人对外科手术创伤不能感知的状态 ( the state in which a patient is insensible to the trauma of surgery )n 1847年 Plomley首先提出了 麻醉深度 的概念,将麻醉深度分为三期:陶醉、兴奋(有或无意识)和较深的麻醉麻醉学发展 -伴随着药物的出现现代麻醉学开端n 1846 M
3、orton(1842 Long 乙醚 )n 1847 Snow 乙醚吸入麻醉 提出麻醉分期, 将乙醚麻醉分为 五级乙醚麻醉分期n Guedel ( 1937): 称之为经典麻醉分期,它奠定了麻醉深度和麻醉成分理论的基础,对麻醉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n 乙醚麻醉分期是以横纹肌张力为主的体征,包括躯体肌肉张力、呼吸型式和眼征,分为四期:一期 :痛觉消失期(镇痛期)二期 :谵妄兴奋期三期 :外科手术期,由浅至深又分为四级四期 :延髓麻醉期 外科麻醉期 -三期( 1-4级)n 由兴奋转为安静,在 大脑皮质功能抑制 的基础上,皮质下中枢(间脑、中脑、脑桥)自上而下逐渐受到抑制,脊髓则由下而上被抑制;n 呼吸转位规则开始,至接近停止为止;n 脉搏、血压平稳n 反射活动减弱n 肌肉松弛三期二级n 眼球固定为本级开始的标志;n 在眼睑反射、吞咽及呕吐反射消失(中脑、脑桥及延脑的呼吸中枢抑制)的基础上,腹膜反射消失(脊髓抑制上升至腰段);n 呼吸血压正常(延脑生命中枢尚未受到影响);n 肌肉松弛,可进行大多外科手术。现代麻醉的四要素麻醉镇静 镇痛肌松 反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