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中师范大学 2009 年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一、简述题 1. 简要分析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远程教育 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远程教育是在卫星电视网络、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这世界上的三大通信网络环境下开展的远程教育 , 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式等显著的技术和教学特征。尽管远程教育是借助媒体和材料进行的非连续的面授活动,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行为,但它们仍然具备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特 征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们有教育、教学方面的要求,有教育、教学上的安排,有
2、教育、教学的管理和评价等。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网络教育 , 集中代表了远程教育中教学先进性和办学开放性的有效结合 ,就现阶段来讲 , 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 远程教育着重于表明这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 而网络教育表明了它是利用网络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 。 从它的概念来看 , 也蕴涵了网络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的结合 , 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着重点不同。网络技术的概念也很广 , 它不只包括计算机网络技 术 , 还包括了卫星数字通讯技术和电信技术等。 在 远程教育 过程 中, 师生、教与学都处于准分离状态 , 也就是说是“远程的” ,
3、 而网络教育可以是“远程的” , 也可以是“ (师生 )面对面”的教育形式 , 如在传统学校的课堂上 , 教师利用网络作为教学工具开展的教学 , 也可以称为是网络 教 育的一种形式。 2. 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 1) 安置性评价( Placement Assessment) 是在学生学习新的课程以前所进行的一种评价。安置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进行前测表现性的任务来确定学生的起点水平,决定学生的适当安置。它的主要特点是:关注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即对于要学习的新内容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能力进行评价
4、,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关注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教学预期的学习结果,如果评价结果表明已经达到,则教师应该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 ( 2) 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Assessment) 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也叫过程性评价,这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检查学生对某一特定部分的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如何,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 3) 诊断性评价( Diagnostic Assessment) 主要用于辨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当形成性评价提供的矫正性诊断无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时,就需要采用诊断性评价来鉴别学生的学习困难。诊断性评
5、价的目标是分析学生学习表现的普遍原因,指出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并进行补救。 ( 4) 总结性评价( Summative Assessment) 是在学习结束时进行的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如学期末或学年末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 教与学的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较大成果做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和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价。 3. 简述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 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如下: ( 1)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
6、和评价者;现代教育观念追求学习者能力的全面发展。 ( 3)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信息能力、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 信息能力 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 独立学习 能获得信息表达的内容。 社会责任 能认识信息对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 3)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系统化设计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应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的方法与技能。 ( 4)获取与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有效地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并创造性将获得的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 ( 5)教育科研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
7、践中,要有意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终身学习能力应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 、自我评估能力、在职学习的能力等。 4. 简要分析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此题来自教育佗息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展望 ,作者是张景中、王继新等 ) 教育技术学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强调的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过程 , 这里所说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有关信息的处理和传输的技术,属于多行业共用的技术。 教育技术着眼于现成的技术的应用而不是创造,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教育信息技
8、术实践活动荤始于计算机的出现 , 从 一开始它就把注意力放在基于信息技术的一般成果,研究开发满足教育需求的新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更关心的是教育信息的组织和转换,是普适的技术难以满足的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 教育技术的研究着眼于寻求跨越不同学科的一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希望找出指导不同学科教学的规律。所用的研究方法,不是从大量的实践中找寻一般规律,不是深人到不同学科经过教学实践后总结提取共同的规律,而是企图从一般的哲学观点或心理学的某些结论推出一般的指导原则。 教育信息技术的研究着眼于教学实践的需求,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困难的解决。这些具体的困难,往 往因学科的不同而不同。但不同的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
9、。 简单地说 , 教育技术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 它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着眼于运用信息技术的成果优化教育过程。教育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 , 它面向各科教学的实际过程,着眼于适用于教育的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两者的共同点 :都是为了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两者的关系,是同盟军的关系。 二、论述题 5. 谈谈你对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认识。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层次,即哲学基础和一般科学理论基础,一般科学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 论、教学理论等。 不同流派的哲学和价值观念是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的主要来源, 教育技术哲学以教育哲学与技术哲学为知识基础
10、。技术哲学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技术主义、人本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三种流派。 人本主义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把教育对象看作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追求尊严、民主和自由,需要被理解、尊重和接受。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者是教育的主体。 ( 1) 系统科学(系统论) 系统论 主张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播和 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教育技术以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合理应用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系统科学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技术的各个领域,促进了教育技术各个分支的融合,对
11、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系统方法在教学实际中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而且系统方法在教学媒体设计、个别化学习过程设计和教学系统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媒体教学、个别化教学和教学设计三者综合为一个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整体教育技术领域。所以,系统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 ( 2) 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是它对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的归纳,由于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所以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
12、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 3)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行为过程的研究,认为学习就是行为的变化过程,是一定的刺激和反应形成一些连接的过程。关心学习的外显行为,不重视内部心理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为 学习过程是为每个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做出的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
13、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 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主体,成为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主动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向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进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
14、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和教学设计思想 现代教育技术。 (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的情感对学习的影响来分析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它提倡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内部需求,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应该从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提供者转化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环境的创造者等等。 对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主要影响的教学理论有 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 布鲁纳在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和 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 。 运用教育技术的思想解决教育问题,不仅要有正确的学习观,而且要对教学过程的性质和规律有清楚的认识。 而
15、教学理论着重研究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性质和规律、人类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来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开发新课程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效率。所以,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年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一、术语解释 1. 信息素养: 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信息化教育中的信息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与信息法规、信息能力等几个方面。 2. 认知策略 : 是学习 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 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也 是学习者“使用脑子”管理或操作自己学习过程和解决问
16、题的方式。 3. 经验之塔 : 将教学媒体按其所能提供的经验,即教学信息的抽象程度作为分类标准,排列出十一个层次,构成锥形的塔状体。“塔”的最低层所提供的直接经验最为基本,逐层上升后直接感觉参与量越来越少,趋向于抽象。 这样 能较快地作出抉择,但在媒体间进行相互比较的标准过于简单。 4. 教育信息资源 : 主要是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的、可采用数字化设备存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 教育资源、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评价、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等。 广义上是指 教育过程中师生所接触、获得的一切教育信息来源。包括:师生所处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自然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报刊、杂志等;各种视听材料和多媒体、数
17、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狭义上是指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来源,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的教学支撑系统软件与资源管理软件系统等,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教学软件、教育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 5. 学习风格 : 是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 习倾向。 6. 先行组织者: 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organizer)。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
18、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advanced organizer)。 7. 前端分析( Front-end analysis) :是美国学者哈利斯( Harless, J.)在 1968 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 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指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简述题 1. 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
19、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从教育技术实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教育技术实践是与媒体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紧密相关的,媒体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 因为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 范畴,所以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主要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无形技术即包含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教育技术中所谓的“技术”包括基于科
20、学的理性技术 (rational technology)和基于个体的技艺( Craft)。 教育技术学是当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才逐渐产生的一个专门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教育技术学主要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有关技术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方法、策略和模式构成了教育技术学的知识体系。 2. 简述学习媒体的特性,结合具体媒体说明学习媒体的分类 学习媒体或教学媒体 是指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学习媒体的特性 ( P81-82)主要有: 固定性 散播性 重复性 组合性 工具性 能动性 学习媒体的分类方法主要有: ( 1)
21、 按媒体的表达手段分类:口语媒体 印刷媒 体 电子媒体 ( 2) 按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分类:视觉媒体 听觉媒体 视听媒体 交互多媒体 ( 3) 按历史发展分类:传统媒体 现代媒体 3. 简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作用 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造成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择性等,学生们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使得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学生家长)权威的相对削弱,一方面使教育者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使教育者本身也必须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 ( 1) 教学环境的信息化 传统的教室以解决容纳多少学生为主要指标,而 数 字化 教学环境的构建则主要是为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优化教学
22、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在传统教室 中 每 节 课 所能 传授的教学信息量受 到 环境的制约,而在 数字 化教学环境中可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 充分 利用 各种数字 媒体和信息技术增加传递的信息量,学习者也可利用信息化设施高效地获得自己 所 需要的 各种知识 信息, 从而 增加了学习者对知识信息选择的自由,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教育技术 实践 服务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同时也为人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奠定了 坚实的物质基础。 ( 2)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 数字 化 多 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 、信 息通信技术 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知识信息以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虚拟情境等形式呈现
23、,并通过超文本或超媒体的方式将有关联的知识信息有机地 组织 在一起,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更方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使用。 教学内容的载体 从单一的印刷文本向数字化、网络化等综合性的方向发展,信息符号从静态的线性文本向动态的非线性、多媒体和情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教育技术实践的不断深入,教材不再局限于文本教材,出现了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络课程等 新 形式的 数字化学习资源 ,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学习者提供了最新、最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而且 数字 学习资源 更新的周期 较 短、成本 较 低。 ( 3)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教育技术 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教学手段的变革突出表现在 各种数字化
24、媒体和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 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主要表现为:多媒体教学 设施代替传统的黑板和粉笔 ;在传统教学 环境 中,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书本和教师的讲授, 数字学习资源的建设和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建 扩展了知识信息的来源, 使 学生可以 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与信息;数字学习环境的不断完善为 个别化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促进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有利于 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为社会的 发展与进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利于为学习者创建一种问题探究型的教学环境,让学习者在体验快乐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信息
25、,提高自身不断进行反思和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 4) 教育规模的扩大 从 20 世纪 80 年 代起,我国部分高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始设立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专业 。目前 我国 已形成包括专科、本科、硕 士、博士、博士后在内的、完整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开办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已 有 200 余 所, 既有非师范 专业,也有非师范专业。 教育技术学 专业设置的方向主要有: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数字媒体科学与技术、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 、 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 、教育影视技术 、 数字学习 环境 与 资源、 远程教育技术、知识服务科学、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26、教育信息管理 、 企业教育、 计算机网络与教育应用 等方向。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 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普通学校电教系统、高等学校电教系统、成人教育电教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四个基本的教育技术应用系统 7。随着 网络通信技术、数字 媒体技术 、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等 信息科学与技术 的飞速发展,以网上交互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覆盖 了 工学、理学、文学、医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哲学、法学等各个专业的大专、本科、甚至是硕士层次的课程,建设成为能够覆盖全国各地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 ( 5)教育思想观念的
27、转变 随着教育技术实践的不断发展,远程培训、数字学习、移动学习等成为信息文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形式;多元智能理论、混合学习理论 、 知识管理、绩效技术、 数字学习环境等理论和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 教学活动 对学生 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 的个性化需求 的 重视 。 另一方面,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 实践 由原来教师用来 讲解 重难点的工具转变成学习者 自我 认知发展的工具,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革新,从而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和创新意识。 ( 6)课程改革与创新 课程改革促进
28、了 知识与科技 、经验与生活、学习与社会、人文与科学、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多维联系,使教学内容更 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并充满 时代 气息 ;教学内容的非线性组织不仅有利于学生吸收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 于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管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选取 和 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形式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 以 满足 不同学习者 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教育技术 实践不仅 促进 了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通过 数字化 学习 环境 中问题解决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信息文化的陶冶和熏染,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文化观念,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加适应信息时代工作、交流
29、、学习和生活的方式,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 终身学习 能力。 ( 7)教师教学方式 和学生学习方式 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为主,师生的口头语言和 书面语言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而教育技术实践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而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体验生活、学习知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技术 实践 促使教师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同时,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过程依照
30、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开展,而教育技术 实践 把感知 、理解、 巩固、运用融为一体, 使学生 能够更直观地 观察到许多肉眼 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引导学生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交互的灵活性 , 使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与教师、同学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 。 同时,数字 化 学习环境的构建突破了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的严格限制 , 使学生 可以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特征决定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 , 有效地扩展了传统教育的范围,使更多的学习者可以获得学习的机会。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
31、断发展和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不断完善, 学生 可以灵活选择多种学习工具 和知识信息获取方式 ,随时 随地 和教师 、同学 进行交流 与探讨 。 ( 8)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教师在知识方面的绝对权威以及人格的相互尊重上,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和 通过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师生之间最多的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随着 教育技术 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绝对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更多地体现为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习过程的领航者和问题探究的指导者、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 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 和学习策略。
32、 同时,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 学生的学习场所将不再局限于学校,师生之间的交往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也不再局限于校内,交往对象也不仅仅限于校内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可以 随时随地 通过 通信 网络与其他教师或学生进行学习或交流。学生获得指导和帮助的机会 以及 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机会明显 增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表达对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 也 可利用和学生交流的机会,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 探讨。这样,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使 师生 之间 的交往更趋于坦率和平等,职称、 职位、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逐 渐减少,更有利于在 师生之间形成平等
33、、和谐、富于建设性的新型师生关系 。 4. 简述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设计 (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 ID) 是 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为依据,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 , 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系统设计 是 指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 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34、 教学系统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如何学。因此,在系统设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人类对教与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系统设计起到连接学科的作用,一方面是指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相连接,另一方面是教学系统设计把教与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连接起来。 教学设计 强调媒体设计和制作,注意学习理论和美学对媒体制作的指导意义 。 教学系统设计 是吸收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的优点, 强调教学的整体性,要自上而下组织教学,促进了教学系统设计思想的转变: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体,而不是各种子能力和任务的分解;教学系统设计的内容应该与特定的
35、教学情景相联系,以促进学生整体知识的获取和运用。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还把这两种理论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联系起来。教学系统设计本质上一种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强调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系统 论、传播学、人际关系学和管理学等,媒体是教学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但并非全部内容,教学系统设计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 1)人类如何感知环境刺激并作出反应; ( 2)教育信息的本质、组成及其传播; ( 3)教育系统中的合作交流; ( 4)教学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及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 三、
36、论述题 1. 美国 教育 技术 发展历史 ( 1)视觉教育阶段 17 18 世纪,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等人倡导的直观教学主要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进入 20 世纪后,出现了许多机械的、电动的信息传播媒体,如照相、幻灯和无声电影等 。它们可以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于是产生了所谓经验的视觉教育的概念。视觉教育与直观教育在理念上是完全接轨的,区别在于所涉及的媒体种类不同。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 1906 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 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 2)视听
37、教育阶段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 1947 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 戴尔( E. Dale)于 1946 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提出的 “ 经验之塔 ”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 3)视听传播阶段 传播理论和早期的系统观念,引发了教育技术领域的一次质的飞跃。 传播的概念和原理引入视听教学领域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视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即由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等),
38、经由各种渠道(媒体等),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 ( 4) 现代 教育技术阶段 1970 年 6 月 25 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 AECT)。 1972 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1970 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统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 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
39、个过程的方法。 ” 1994 年 AECT 对 教育技术作了全新的定义: 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004年, 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2.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 ( 1)萌芽起步阶段 1920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办的国光影片公司,拍摄了育童教育、女子体育、陆军训练、养蚕等教育影片,标志着我国开始真正制作现代教育技术节目。 1922 年,南京金陵大学开始用幻灯、电影等现代教育 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成为我国最早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
40、学校。 1932 年, “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 在南京成立,我国最早的群众性现代教育技术学术团体宣告诞生。 1936 年,南京教育部成立了电影教育和播音委员会,表明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发展伊始,成了名副其实的政府行为。同时教育界人士在讨论推行电影、播音教育时,提出并确认了 “ 电化教育 ” 这个名词。这表明,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构建正式开始。 ( 2)发展停滞阶段 50 年代,不少城市中小学和一些大专院校开始使用幻灯机、录音机、电唱机、电影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尤其是在一些医学院校和外语类学校。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活跃期。我国培养了一支由
41、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性教育技术队伍。政府合理布点,添置了大量的教育技术设备,为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历史经验。 1949 年 11 月在文化部科技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负责全国的电化教育工作。 1950 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电化教育工具制作所。 1958 年前后,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及教育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推广应用,北京、沈阳等地相继成立了电化教育馆。 60 年代中期, 随着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我国数代人苦心经营积累的现成教育技术成果丧失殆尽,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从此进入了停滞阶段。 ( 3)迅速发展阶段 1978 年,国家成立了电化教
42、育局和中央电教馆,使之成为指导全国教育技术工作的中心。 1979 年起,全国各地和各类学校逐步建立了电教机构,扩大了电教工作队伍。到目前为止,从中央到地方已 成立 了各类不同的电教部门,如中央电教馆、省级电教馆 、市级电教馆、县级电教工作站;各类学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教中心 ) 等负责全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机构或单位,服务于 学校 的教育教学及师生 的学习 生活。 一方面,广播电视手段在远程教育中发展的势头不减,另一方面,网络技术手段在远程教育中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在继续保持广播电视网络教学优势的同时,开始完善自己的网络教学,另一方面,普通高校依据自己的教育资源优势,通
43、过网上 “ 虚拟课堂 ” ,将教学空间从原来的 “ 四堵墙 ” 内,引向社会。 从 20 世纪 80 年 代起,我国部分高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始设立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专业 。目前 我国 已形成包括专科、本科、硕 士、博士、博士后在内的、完整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开办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 的院校已 有 200 余 所, 既有非师范 专业,也有非师范专业。 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 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普通学校电教系统、高等学校电教系统、成人教育电教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四个基本的教育技术应用系统。随着 网络通信技术
44、、数字 媒体技术 、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等信息科学与技术 的飞速发展,以网上交互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覆盖 了 工学、理学、文学、医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哲学、法学等各个专业的大专、本科、甚至是硕士层次的课程,建设成为能 够覆盖全国各地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 CELTSC)根据我国国情 建立了 比较完整的中国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 CELTS), 并且产生了 11 项规范,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大范围共享与交流。同时, 为 促进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现代教
45、育技术能力,大范围、大幅度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制定 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 , 主要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2004 年 12 月 25 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 并开始实施。 3. 对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趋势的认识 ( 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的理论部包括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概念、理论框架和原理等;实践部分是指这些知识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 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教育技术学的 学科特点在于达到既定目标而采用的系统
46、方法,其着重研究的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论。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 “ 系 统方法 ”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以多种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 2) 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所有这些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非常重要的几个方面就是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建设和学习支持。现在国内外都很重视教师的培训问题, 2000 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在实践过程当中,大家也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培训方法,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应该是一个
47、不断努力、逐渐完善的过程吧。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教育 软件的设计和应用值得重视。现在,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代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慢慢发展起来,完全可以预测,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软件将占据教育软件市场的重要位置。目前来讲,教育软件的设计开发思 路存在一些问题,市场动作体制也需要完善。这些困难都有待于解决,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另外,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非常重要,相关资源标准的制订也是非要必要和紧迫的。还有一个学习支持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背景、尤其是网络环境下,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给予支持。广大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
48、况结合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 3) 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更全面的 审视和研究 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 20 多年,这里面大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很多。国家从政策上非常鼓励大家研究和探索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那么,在研究层面也好,在实践过程中也好,有几点应该引起注意。一个是要强调应用的针对性,计算机对于不同的学科或者对象,效果可能是不一样的,需要把握针对哪些学科、知识点和学习对象,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二是要强调应用的条件,包括主客观方面的条件,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同的学校,在领导
49、重视度、资金投入、教师基本素质、教学资源等方方面面都会存在差别。需要有区别地研 究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做什么样的事情。三是要强调应用的有效性。一方面是利用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另一方面是投入产出的比例如何,也就是效益问题。 ( 4) 关拄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不同的人在面对技术进行学习时是存在差异的,在不同的技术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心理过程特征存在差异性。人与技术环境如何实现交互 ?什么因素影响学习者的心理 ?因此,人们研究的将不再是一个技术简单应用的问题;而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问题。 ( 5) 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 现代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从“讲台上的哲人”转变 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过去,我们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 事实上就是教的活动的设计 ,以后,应该更强调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尤其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