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属高校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探讨基金项目:北京工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资金 摘要:随着北京市属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信息系统的运行,以及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出台,高校对预算资金所产生的效益越来越重视。那么,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如何使预算绩效管理落实更到位、更科学,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 预算 绩效管理 从 2011 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和财政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北京市实行了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并制定了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试行) 、 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办法 、 北京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同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对所属高校推
2、行绩效考评信息系统,从财务、资产、人才、教学、科研等多个维度对高校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政府部门从措施和制度上入手,引用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统筹财力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高等教育稳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逐步迈进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越来越多,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局面,以投入为主的预算管理模式弊端日渐暴露,一方面高校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缺乏办学成本控制,这一对矛盾严重制约着高等学校的发展。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
3、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推行预算绩效管理,要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有机结合,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实现全过程绩效控制和管理。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一)全过程评价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评价。它具体包括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决算中的结果评价,分别为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和调整、决算的审查提供信息支持。绩效管理的概念将贯穿整个预算支出,
4、使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三个支出管理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成为一套结构严密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增强支出管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有利于全面提升高校预算资金的运行质量。 (二)全经费评价 近年来,尽管财政部门出台了对高校部分财政资金进行绩效评价的相关文件,但仅仅是对项目资金的评价,基本没有涉及到基本经费和学校的其他资金,高校也仅把绩效的关注点放在财政专项资金上,而忽视了其他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涵盖了涉及高校发展的全部资金,包括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基建资金投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结余资金等,甚至还包括银行贷款。 (三)多维度评价 通过预算绩效管理,从人才、财务、资产、教学、科研等多个维
5、度客观反映高校的发展全貌,及时捕捉经费使用的问题,并有利于高校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科学地调整资源配置,对提高办学质量和促进学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可量化评价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关键绩效指标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具体包括:预决算的差异度、生均教学经费、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专业建设情况、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增长率、专任教师学位结构等 34 个具体指标。通过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高校将本单位的绩效目标及责任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支出分配和执行的各个环节、要素和个人,并及时获得业务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与预期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评判,有利于强化预算对支出活动的监督
6、控制效力。 三、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预算绩效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各个部门优化资源配置,其实质是通过一系列全过程、多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对预算执行的最终结果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价。鉴于目前高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客观反映高校的财务全貌,为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和减少财务风险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一)预算编制不合理 在预算编制实践环节中,高校缺乏对以往投入的合理绩效反馈和对未来事项的有效评估,往往只着眼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很难把预算和学校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造成预算资金不能依据各部门的使命和项目的轻重缓急而合理分配。高校预算编制方法简单,一般为零基预算法或增
7、量预算法,缺乏具体的调查研究,导致分配给各部门的预算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 (二)预算执行乏力 由于存在“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的现象,直接影响了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对资金管理的绩效考核,并且高校在预算分配时没有考虑各部门的工作业绩,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奖惩机制。这样导致各部门不注重经费使用的效益,只负责将预算经费花完,而不去考证预算支出的合理性,支出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另外,预算的监督环节比较薄弱,财权、事权的匹配关系没有建立,使得项目目标和绩效指标没有可靠的参考标准。 (三)缺乏成本控制 学校经费预算局限于资金的收支平衡,无人关心经费使用的绩效,高校失去了合理有效使用教育经费的内在动力,淡化
8、了成本控制的意识。另外,高校是按照国家规定的预算收支科目组织会计核算,使得高校经费的核算侧重事后反映。这种滞后性弱化了高校办学成本的控制。长期以来,各高校对成本核算重视不足,能将成本控制与部门预算挂钩的学校少之又少。 四、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尚需思考的问题 (一)将基建财务纳入大学本级财务 目前,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核算游离于整个高校本级财务核算体系之外,高校预算管理没有包括基建资金的收支,在预算支出安排中,未能足额反映基建投资所需资金,也导致整个高校的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筹划,这不利于全面监督高校的资金使用情况。因此,要想预算绩效管理能够真正反映学校的整体状况,就必须将基建账和大学账合二为一,在编
9、制预算时就将基建资金收支纳入整个高校预算,全面考虑所有资金来源及资金需求状况,这样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 (二)改进现行的预算编制方法 目前,高校常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零基预算法或增量预算法, 这两种预算方法都比较粗放, 是在假定上年度的经济业务活动在预算年度仍会发生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财力状况,增加相关的变动因素。这种方法透明度差,滋长了预算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部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也不符合公平效率原则。基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高校应从源头就做好工作,采用以零基预算为主,滚动预算为辅的预算编制方法,确保预算编制能够符合高校的资金管理需求。 (三)重新审视现行的会计制
10、度 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真实反映学校的整体发展状况,但是现行的会计制度使得很多资产都变得隐形,高校运行的成本是多少,固定资产的净值是多少,横纵向科研课题的真实收支是多少,等等,这些在现行的制度下很难得出答案。因此就需要重新审视现行的会计制度是否适应预算绩效管理的需要。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结合预算绩效管理,正确确认和计量事业活动的产出和成本,增强投入产出的预算管理理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收与支的配比,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预算绩效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应通过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以部门为依托,细化预算,依靠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构建财务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实施,不断强化高校财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