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日本消费结构演变历程看北京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摘要】 北京市居民消费水平自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但是居民在物质生活得到空前满足的情况下似乎并未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究其原因在于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合理。通过横向比较日本居民消费结构的阶段特征和演变趋势,笔者指出了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的方向,并提出了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开放中高端消费服务市场等有利于优化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消费结构;日本消费;消费升级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整体消费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首都北京更是依靠资源优势在消费水平上位居全国前列。以北京市城镇居民为例,1978
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65.4 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 359.9 元,而 2013 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4032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 26275 元,收入增长近百倍,支出增长 73 倍。但消费规模的扩大并不代表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其背后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日本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代表,其居民消费结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优化升级,比较分析日本居民消费结构的阶段特征和演变趋势,对于提高北京市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具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北京市与日本居民消费的现状与比较 1、消费水平比较 根据世界银行、国际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年鉴对 19802012 年日本和
3、北京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公布的统计数据,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 、收入水平,还是消费水平,北京市都与日本的整体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日本人均 GDP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已经突破 10000 美元,而北京市人均 GDP 直到 2010 年才突破此水平;而从人均 GDP 转化为人均家庭总收入水平来看,日本也一直高于北京市的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影响因素,经济增长不能较好地转化为居民的收入水平必然造成人均消费水平的降低;从人均消费性支出来看,北京市 2012 年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与日本 1980 年的水平大体相当,而此阶段北京市的人均 GDP 却远远超过日本的人均 GDP;从消费倾向来看,
4、无论是北京市还是日本消费倾向都呈现下降趋势,而北京市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日本则一直维持在 0.6 以上的水平。日本消费倾向下降在于其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惨淡,日本近几年已连续出现通货紧缩现象;而北京市消费倾向下降则更多的是因为消费结构、物价体系不合理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 2、消费结构比较 基本消费包括吃、穿、用、烧等,比较发现同时期北京市城镇居民对于食品的消费比重(即恩格尔系数)要远远高于日本居民,即使拿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时期作比较(1980 年的日本与 2010 年的北京) ,北京市城镇居民对于食品的消费比重(32.1%)依然要远高于日本居民(27.8%) 。在衣着消费方面,日本居民的
5、消费比重要明显低于北京市城镇居民,1980 年日本居民的服装和鞋的消费比重为 7.5%,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2010 年北京市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比重为 10.4%。北京市城镇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比重也显著高于日本居民的消费比重,1980 年日本居民在该方面的消费比重为 4.2%,而 2010 年北京市城镇居民的消费比重分别达 6.9%。食品、衣着和家用设备反映的是居民消费吃穿用,即以实物消费为主的较低层次的生存资料消费,1980 年日本居民吃、穿、用三项相加比重为 39.5%,而 2010 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吃、穿、用三项相加比重分别为 49.4%和 44.2%,同时
6、2010 年日本居民吃、穿、用三项相加比重为 20.9%,可见北京市居民的在生存资料消费的比重还是明显过高。 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包括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在医疗保健方面,北京市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比重高于日本居民,2010 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比重为 6.7%,而 1980 年日本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 2.4%。究其原因,日本有着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大部分由政府承担,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很低;而北京市的医疗保险制度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近几年才刚刚起步,所以才出现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较高的现象。在交通和通信方面,北京
7、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日本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差不大,甚至 2010 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交通和通信的消费比重(17.2%)还高于 2010 年日本居民交通和通信的消费比重(14.1%) 。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北京市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比重与日本居民在该方面的消费相差并不大,甚至北京市城镇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比重在近年来一直高于日本。但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这两项都属于发展性消费。日本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力度相当大,日本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消费比重很小,以 2010 年为例,日本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消费比重为 12.6%,但日本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消费只有 2.
8、16%;而以 2012 年为例,北京市城镇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消费比重为 15.4%,而教育消费就达到5.06%。其他商品服务主要包括旅馆、饭店、烟酒等商品消费和度假旅游、俱乐部等服务性消费,这些消费具有明显的享受型消费的特征。在这一方面,北京市居民与日本居民有着相当明显的差距。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收入水平上,北京市城镇居民已步入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在消费水平上,北京市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仍有待提高;在消费结构上,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初级消费已接近饱和,而居民需求旺盛的中高端消费则面临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发展瓶颈。 二、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趋势预测 1、居民生存型消费的比重将进一步降低
9、吃、穿、用消费是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费,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北京市居民在吃、穿、用方面的消费与日本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反映在当前的差距,即使是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和同等收入条件下对比,北京市居民的吃、穿、用消费比重也明显过高。降低居民在吃、穿、用方面的消费比重,有助于居民将更多的收入投入到其他更能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发展和享受性消费上,从而实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 2、品质型商品有望引领新一轮消费增长 当前,北京市多数居民家庭已基本实现了生活必需品和初级发展型商品的普及,以移动电话(226 台/百户) 、计算机(112 台/百户) 、私家车(42 辆/百户) 、中高档乐器(
10、13 台/百户)为代表的中高档耐用品进入了普通百姓人家。未来,随着居民需求的进一步升级,健康、科技、绿色将成为消费新取向,有机食品、智能家电(洗碗机 1 台/百户、消毒碗柜 8 台/百户)和保健产品(健身器材 8 件/百户)等具有升级特征的品质商品将具有巨大增长空间。 3、文化娱乐和旅游休闲消费比重将快速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文化娱乐和旅游休闲成为全市消费市场的两大亮点。看演出、进影院、逛书店、观展览已成为很多市民假日生活的首选,2012 年北京市 113 家营业性演出场所的演出场次、观众人次和演出收入创下历史新高,2013 年首届惠民文化季消费就达到
11、2654.3 万人次,总金额达 52.3 亿元。旅游作为当前全市居民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体验式”消费也是一派繁荣景象,黄金周长假挤爆各大旅游景区即是最好的例证,此外旅游还极大地拉动交通、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消费需求释放。 4、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下一个千亿消费市场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财富增长和老龄化时代来临,人们在医疗健康和体育运动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2012 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保健器具、滋补品消费支出同比分别增长 12.5%和 35.7%,中高收入群体需求增长尤为明显。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 49.1%,与国际先进城市水平相当。养老需求也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虽然北京市百名老人拥有
12、床位数从 2007 年的 1.8 张增加到 2012 年 3.0 张,仅也能满足全市约 4%的机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都还没有成熟模式和完善社区服务支撑,全市养老服务潜力很大。 5、中高端服务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首都国际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北京市中高端收入群体在奢侈品、出国旅游、养生保健、子女留学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部分享受型消费支出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数据显示,2012 年北京市自费留学人数达到 12 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2012 年北京市出境游达 273 万人次,较 2005 年翻了近 5 倍,保守估算仅两者境外消费额就在 600 亿元以上。目前
13、,北京市中高端消费市场正加快服务升级和提升服务品质,可以预计这一领域未来发展空间潜力巨大。三、政策建议 1、调整政策补贴方向,加快释放升级需求 从实际效果看,家电家具以旧换新、节能产品补贴等侧重需求端的刺激政策边际效用在不断下降,因此政策扶持方向要从“普通家用型”向“精品节能型”转变,对居民已日趋饱和的普通家电、家具、百货等不必再给予过多优惠促销政策,而应转向加大鼓励体现消费升级方向、市场容量较大的节能环保和信息科技类商品的消费。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缓解高房价对消费的积压 近年来,北京市房价飙升,高企的房价不仅压抑当前消费需求,还严重透支未来消费,削弱消费增长后劲,冲击居民消费信心,已成为
14、当前影响北京市消费扩张的最大障碍。一方面要逐步扩大各类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尤其是大力发展公租房和廉租房,另一方面增加自住型商品房、中小户型商品房供给,减轻购房者负担,合理引导居民消费预期。3、放开公共服务领域,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 北京市应该依托首都得天独厚的服务资源优势,按照“政府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市场丰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思路,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以开放促发展,逐步放松行业管制和放宽投资准入,有步骤、分批次地将可产业化、可经营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推向市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传统公共服务领域,引入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中高端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 尹清非.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构探析J.消费经济,2006(8) 2刘海燕.扩大居民消费的税收制度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 3和淑萍.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消费经济,2010(8) 4余芳东.扩大我国居民消费潜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10(6) 5王敏,郑艳丽.北京消费特点与潜力的分析判断J.调研世界,2013(1) 基金项目: 研究生联合培养北京信息中心科研实践基地项目,本成果受北京市“人才培养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陈争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运行与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