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兔豆状囊尾蚴病豆状囊尾蚴病 - 病原体 形态: 虫体呈囊泡状,大小如豌豆,囊内含有透明液和一个小头节。 生活史: 豆状带绦虫寄生于肉食兽(如猫、狗等)的小肠内,成熟绦虫排出含卵节片,兔食入被污染的饲料和水源,在肠道里,六构蚴从卵中钻出,进入肠壁血流,随血流到达肝脏。再从肝脏钻出,进入腹腔,在肠系膜、胃网膜等处发育为豆状囊尾蚴。 豆状囊尾蚴病 - 流行病学 中间宿主: 幼虫寄生 于兔腹腔内 终末宿主: 成虫寄生于肉食性动物(如猫、狗、 狐狸 等) 潜伏期: 1530天。 易感性: 兔场内饲养有肉食性动物(如猫、狗等)易感。 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感染(吞食受豆状囊尾蚴污染的饲料和水源感染)
2、。 豆状囊尾蚴病 - 临床症状 少量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大量感染时可导致肝炎和消化障碍表现:腹围增大(在胃大弯侧面附近可触摸到数量不等如豌豆大小的圆粒、有弹性),精神不振,嗜睡,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后期病兔耳朵、眼结膜苍白,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急性发病时可引起突然死亡。 豆状囊尾蚴病 - 病理变化 在肝表面、肠系膜和网膜等处,发现数量不等,状似小泡或葡萄状(虫体),肝实质部纤维化炎症等。 豆状囊尾蚴病 - 诊断 流行病学 : 兔场内有饲养肉食性动物(如猫、狗等)史。 临床与病理学: 在肝表面、肠系膜和网膜等处,发现数量不等虫体。 实验室诊断: 间接 血球凝集试验 。 注: 与兔肚胀病区别
3、。 豆状囊尾蚴病 -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兔场内禁止饲养犬、猫,若有需要饲养,要定期进行驱虫。 有计划的对兔群进行驱虫保健。 对病死兔进行无公害处理。 执行严格的消毒、防疫制度。 治疗方法 吡喹酮 拌料 5mg/kg 连用 3天。 吡喹酮 口服 1035mg/kg体重 每日 1次,连用 3天。 甲苯咪唑 口服 35mg/kg体重 每日 1次,连用 3天。 丙硫咪唑 口服 40mg/kg体重 间隔 15天重复 1次 1。 第二节 兔球虫病兔艾美耳球虫病本病是由艾美耳属的多种球虫寄生于肝或肠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球虫病是家兔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一种疾病,常使幼兔 (4月龄以内 )大批死亡,对养兔业危害甚大病原一般病兔都是数种球虫混合感染,寄生于肝脏的是 斯氏艾美耳球虫 ,寄生于肠道的有十几种艾美耳球虫。兔球虫的发育史与鸡球虫的发育情况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