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53426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然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在其发展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由于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过度介入,使得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日渐显著。本文通过分析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财政与目标价值这三个方面的公共性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机制;公共性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在其发展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其中,高等教育公共性的日渐缺失便不容忽视。高等教育的公共性不仅涉及资源与经费的合理配置,而且不可避免地与教育机会的公平、教

2、育质量的提升及公共职能的发挥等密切地交织在一起。 一、高等教育公共性缺失的表现 (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及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提倡高等教育去精英化、大众化的今天,优质的高教资源仍是稀缺品;此外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人口与劳动力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各有差异,加之国家政策对于部分地区的偏斜,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区域差距明显。首先,表现在各区域的高校数量与高校层次上。据 2012 年中国统计年鉴所示,2011 年全国高校共有 2483 所,其中东部地区 1226 所,中部地区 658 所,西部地区 599 所,东部地区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几乎占到全国总数的一半。江苏、山东、广东、浙江、辽

3、宁、河北六省及北京地区的高校数均在 80 所以上,合计为 724 所,超过中、西部地区总和。东部地区的 211、985 高校为 93 所,中部地区为 21 所,西部地区为 31 所;其中仅北京地区即有 34 所,超过中、西部地区。其次,表现在高校教职工人数与在校生人数上。东部地区的高校教职工合计 1164812人,在校生合计为 11444373 人,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教职工数、在校生数分别加总,仍不及东部地区对应的数目。最后,表现在招生指标上。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院校多分布在较为发达或条件优越的地区,这些重点院校的招生指标分配极不均衡,且存在明显的地域观念,导致不发达省份和西部地区的学生难以接受重

4、点高校的教育。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城乡间教育公共性失衡。受到薄弱的财政基础与紧缺的教育经费的限制,农村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而大多位于省会城市的重点中学,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师资力量雄厚,能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但远离省会城市的农村学生想要考入这些重点中学十分困难;再加上高校高额学费的牵制,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由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的结果表明,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 90 年代开始不断滑落,在清华大学2010 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仅占总人数

5、的 17%,北京大学的比例仅为一成。由此可见,我国区域间高教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异,以及城乡间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对高等教育完善其公共性提出了极大挑战。 (2)高等教育财政的公共性缺失。在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的过程中,财政体制的变革尤为明显。在投资体制中引入了更多的市场机制,由单一的国家公共财政拨款变为多渠道的筹措手段,如财政分权、成本分担、高校贷款等多元筹资渠道。这些机制的引入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且缓解了政府财政的压力,但也带来不少的弊端。首先是政府财政性经费拨款不足,占教育总经费比例持续下降。1993 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6、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二十世纪末需达到百分之四,而这一标准直到 2012 年才首次达到。此外,根据 2011 年国际统计年鉴数据,在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这一项中,世界平均水平为 2.07%,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分别为 2.29%和 0.98%;我国这一项比例为 1.44%,与 2000 年数据相比仅增加 0.54%,在国际排名中偏后。在政府财政拨款不足的状况下,学费成为高教经费主要来源。学费的高速上涨带给学生及家庭普遍的压力,更加大了处于经济劣势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难度,引起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其次,在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受到财政能力的限制,加上没有完备的监督机制,官员的

7、激励约束缺失,因而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缺乏动力,积极性减弱,财政支出的体制被人为扭曲。同时,因为财政支出的主体不同,受到中央财政支撑的中央属高校比受到地方财政支撑的地方属高校具备更大的财政优势,对于各项经费的支出都更为富余。另外,由于地方间财政实力的差距,经济更为发达、条件更为优越的地区比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所提供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更为充足。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教财政上公共性的一种缺失。最后,高校的大幅扩招使得学生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高校原有设施所能承受的程度,在政府拨款不足,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为了新建教学设施而选择向银行或社会机构进行融资,导致高校举债进行运转,这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及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

8、 (3)教育的市场化导致高校目标价值公共性危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化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引入虽然促使高校开始增强竞争意识及教育制度的灵活性,注重提升学校绩效,但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效应,过度的市场化运作使得高校对于教育的目标价值发生了偏差,产生一种利益引导的思想。首先,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办学条件和设施的不足及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从而引起教育质量的下降。其次,高校在开设专业及招生时,习惯从办学成本而不是市场需要的角度出发,造成了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间的矛盾。一些近年来市场需求早已达到饱和状态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很不乐观,但高校每年仍在这些专业大量扩招,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类专业的办学成本较低

9、,这就造成了社会人才结构与实际需要间的结构性矛盾。最后,对教育目标价值的偏差造成高校的短视行为,人为的忽视了基础教学与科研的建设,社会服务功能弱化,公共参与管理程度低。然而,高等教育的正外部性很大一部分是在社会服务和公共参与度方面。高校在进行科研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其它的社会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其基础教学和科研建设是其进行社会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必须在目标价值方面进行公共性的约束,发挥其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潜能。 二、高等教育公共性缺失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1)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公平的配置。无论是区域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还是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分布与力度都是重

10、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是解决问题的最有利保障。从总的方面来说,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国家财政教育支出的比重,最好能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每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最低限度,并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在分布上,根据各区域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导方针,选择与各区域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在协调区域高教公平合理发展的同时,使我国区域间高等教育多特色、多元化的发展。此外,大力扶持西部地区教育,并实施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对口支持,缩小地域差距。同时注重城乡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 (2)完善财政分权的体制改革。由于高等教育财政分权带来的地方财政支出扭曲,以及

11、地区间的财政实力差距,中央政府应予以及时的完善与更正。首先需明晰高等教育政府间的投资责任,合理界定财权与事权,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教育产品的提供范围;同时合理衡量地方政府的财力,在地方政府的管辖范围或能力范围以内的由其承担,在超出财力的部分由中央政府进行统筹或提供支持。其次,加强对地方提供的监督,保证财政支出的体制不被扭曲而能够有效落实。 (3)积极发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明确高等教育的本质目标价值是推进社会的公益与发展,合理的控制高校的市场化机制程度,重视高校的基础教学与科研建设,推进其与各种企业、社会机构或组织的合作,争取建立起完备的产学研的联合教学模式,同时增强高等教育的公共管理参与度,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参 考 文 献 1余雅风.重构中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法律保障机制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3 2卢建飞.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 2005(4) 3潘晓凌.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N.南方周末.2011-08-05 4胡耀宗.高等教育财政的公共性检视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