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摘 要:高职教育现已非常普及,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中的基础工作,本文尝试着就课程建设的原则、措施以及需处理好的两方面关系做了论述,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课程建设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建设是否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培养的人才在质量上能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认真研究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为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一、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2、 课程建设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对某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实施,主要包括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每门课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施教学等三部分内容。在上述三部分内容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建立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教学内容整体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否完善,是否符合教学规律要求,又影响着每一门课教学内容的具体结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否得到认真贯彻,则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为能否保证学生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现,是课程建设的必备内容,其中缺一不可。 根据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课
3、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学科、课程设置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这是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教学工作都应遵循的共同规律之一。但在贯彻这一教学规律时,普通教育与高职教育是有区别的,普通教育着重于理论方面的口径宽、基础厚;高职院校则是着重于实践方面的口径宽、基础厚,这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地适应岗位的要求,能够独挡一面,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术,为成为一名高级技术人员打好基础。 (二)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目前高校教育中,知识的传授正尽量
4、与社会相结合,这种努力是可喜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则要求学生不断拓宽知识的领域与加强知识的深度。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目标。 首先,必须走出填鸭式教学方法的误区。填鸭式教学方法是指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强制输灌课本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从课程设置角度上说,要对一些专业课课时相对压缩,要提高每一门课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从教师授课角度上说,要加强对重点、难点内容的阐述,对一般性内容,应指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自学,并作适当的检查。并且鼓励学生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优势,通过辩论、做读书报告、新知识传播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自学
5、成果。 其次,必须摆脱保姆式教学模式的困扰。保姆式教学模式是指对教材内容的照本宣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严密控制,对学生回答问题要求必须符合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 。这种保姆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大障碍。要走出这个误区,一是要求教学的管理者不断改善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使评价结果真正地体现教师的各方面水平,从而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二是要给教师一个“吃透”教材的备课时间,允许教师在旧教案的基础上不断地添加新内容,这样可以压缩教师抄教案的时间。另外,一门课程不一定要一位教师独立完成,也可由几位教师共同完成,大家各施所长,经常切磋,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6、。 (三)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既包括动手能力,也应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行业或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些专业则偏重于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有些专业偏重于动手能力,但无论何种专业,这二者不可偏废。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课程建设也应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高职教育中,对于那些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如应用生物技术、园林与绿化工程、动物疾病防治与检疫等,应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实习的份量;对于那些思维性较强的专业,如法律、经济、管理等,应在课程设置中,加大逻辑思维
7、的份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现由于一些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存在这方面的缺陷,培养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思维方式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给那些以赚钱为目的的各种培训提供了借口。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四)课程建设要有利节约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效率 节约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在课程建设中避免各科教学工作中教师资源浪费、教学设备浪费和教学时间的浪费。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各专业应有统一的规划,不应各专业自行其是。不同专业相同课程设置在内容上,学时上应基本一致,不仅公共课程要打破专业界限,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也要打破专业界限,以保证教师教学设备课和教学时间的充分利用。 提高教学效率,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8、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量,提供给学生更大的信息量。要达到这一点,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强调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尽量避免各科教学内容的重复和交叉;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应剔除那些与高等教育阶段不相符的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的浪费和教学效率的低下,与课程设置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二、高职院校加强课程建设的措施 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要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及相适应的课程计划和大纲,必须通过所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和长时间探索才能实现。因此,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动员一切相关人员参与,除此,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 课程建设,归根于
9、每一位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准与教学的水平。实行教师课程责任制,即安排固定的一至两门课程作为一个教师的主攻方向,使其负责这一至两门课程的全过程教学质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一个教师在一个专业内,一般也只能在某些领域内有所见长,不可能精通所有课程,实行教师课程责任制,可提高教师对所承担课程的熟练程度,有利于教师开展专业理论和实践研究。一个教师的课程安排,如果总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不仅加重教师负担,而且更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另外,应清醒地看到,在高职教育中,教师队伍来源比较复杂,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比例较小,大量的专业教师来自于非师范类学
10、校,这些教师,对教学规律、教育理论等往往没作认真研究。因而,一方面可通过培训,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教师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再则,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程建设的基础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适宜的教材,是制订适宜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水平也代表了某一院校的专业业务水平。必须充分认识到教材在课程建设乃至学科建设、学校建设的重大作用,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没有高职统编教材的课程,应大力鼓励教师使用自编教
11、材,而不能生搬硬套地使用本科、大专的教材。 (三)课程建设的新武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比起传统的黑板,其优势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加强学生的感知度方面,更是黑板所不能比的。因此,加强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软、硬件是非常必要的。软件方面主要包括学习、运用powerpoint、authware、flash 等来制作课件,硬件方面则是使用操作与实现软件相关的仪器、设备,如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投影机等。当然,对多媒体技术真正能使用地得心应手,使其在课程建设中立功,充分体现课程的特点,并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会,还是需要下一定的功夫,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四)课程建设的外延社会资源 高职院校大都
12、是从中专升格上来,或是新建的院校,在一些新开专业的学科,教师普遍年轻,缺乏对教学规律把握,专业熟练程度也较低。因此,把课程建设的外延扩大到专业以外、校际之间、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教学资源是一种新的尝试。主要措施有:一是在各学科自行设计课程体系,编制教学计划和大纲初稿的基础上请外部专家论证;二是在院校内建立由各专业中的权威部门、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或专业建设委员会,把脉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使其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打破闭门造车的弊端。三是加强横向交流、比较,充分吸取各高职院校中相近、相同专业中课程设置的长处。四是充分了解各有关行业的就业准入制度,努力为学生在校期间能参加各种对口岗位证
13、书的培训、考试创造机会,使课程建设能进一步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三、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应理顺两方面关系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是其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其他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处理不好,必然会制约着这项工作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教学改革与尊重教学规律的关系.教学改革是为改变教学工作中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东西,使教学工作更好的尊重教学规律.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程建设中,要加强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制订改革方案使改革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那种脱离教学规律的所谓“改革” ,把“改革
14、”做为现阶段高职教育工作目标,或者将“改革”与教学规律相脱节,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或是换汤不换药的作法,在课程建设中是十分有害的。 第二,正确处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的关系。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保证,是完成一定教学内容、达到一定教学效果的“路”和“桥” ,而不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模式是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的,但往往通向目标的道路不是一条,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教学式,只要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模式都是先进的、科学的.在对教学模式探索中,应该提倡“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这样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程建设不仅仅在理论上,而能真正落实到实际中,使学生受益非浅,为其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