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554440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绵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绵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绵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绵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重大课题绵阳市“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中共绵阳市委党校课题组二零一零年五月1绵阳市“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中共绵阳市委党校课题组绵阳市域,既是工业大市、科技大市,同时也是县域发展小市、弱市。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市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当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也面临巨大的机遇和希望,这就要求以科学视角、开放眼光、战略思维、求实态度来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市委提出,发展县域经济,是绵阳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中之重, “一主三化三加强” 既是城市 经济,也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基本路径。在“

2、十二五” 时期, 继续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切实把“一主三化三加 强” 与县情及自身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强县兴市” 战 略,以县域实力的提升托起绵阳城市的整体发展。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市委党校承担了绵阳市“十二五”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为此,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组,课题组首先深入到县市区进行调查研究,并认真学习先进市县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通过对绵阳“十一五” 县域经济发 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制约因素的调查和分析,明晰了县市区发展差距的原因,提出了绵阳“ 十二五” 县域经济发 展战略、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任务,并就促进县域经济崛起提出思考与建议。一、绵

3、阳“十一五”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调查和对比分析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是一个古老2而悠久的历史名城。绵阳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市本级与各县市区的发展差距大,市本级已达到中西部先进水准,但各县市区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平原地区发展较快,丘陵山区发展相对落后。从总体上看,进入“ 十一五” 以后,我市 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较快。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壮大 县域经济” ,极大地推动了绵阳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取得的成绩从绵阳“十一五 ”县域 经济发展前四年的情况看, 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取得显著成绩。1、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规模

4、扩大。全市 GDP 由 2005 年的 482.53 亿元增长为 2009 年的 820.2 亿元,年均增长 14.2%。GDP总量位居全省第二。除去涪城、游仙两区,其余 6 县 1 市 GDP由 2005 年的 266.4 亿元增长为 2009 年的 432.7 亿元,年均增长12.9%。各县市区经济 均衡发展,重灾 县加快恢复。2009 年各县市区 GDP 均实现 10%以上的增长,四个重灾县均扭负为正,经济实现加快恢复增长。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年的 22.9:40.8:36.3 发展到 2009 年的 19.1:45.8:35.1。第一产业下降 3.

5、8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 5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 1.2个百分点。农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稳步回升,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大幅增加,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3、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由 2005 年的323.73 亿元增加为 2008 年的 43.70 亿元,年均增长 22.5%。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由 2005 年的 10.91 亿元增加为 2008 年的 19.95 亿元,年均增长 22.3%,财政收入实现稳步较快增长。4、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5 年的 3179 元增长为 2

6、009 年的 5152 元,年均增长 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05 年的 8201 元增长为 2009 年的 13701 元,年均增长 13.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 2005 年的 345.13 亿元增加到 2009 年的 709.3 亿元,年均增长 19.7%。5、对口援建奠定了县域经济发展坚实基础。通过两年的对口援建,为县域经济上台阶夯实了发展基础。一是县市区更加明确了发展思路。按照市委“巩固回升、加快 发展” 工作基调和“一主三化三加强” 发展路径, 统揽县域工作,抓重建、保投 资、促 发展,抓民生、保稳定、促和谐,全面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二是各县市区进一步解放了

7、思想。紧密结合实际,努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更新观念中转变观念,在改革创新中促进发展,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成果转变为前进的动力。三是增添了措施、细化了举措。大力实施“ 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 ”,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 目意识、投资意识、产业意识,抓紧实施灾后重建项目;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 ”战略,把工业发 展和工业企业恢复重建作为产业发展和产业重建的重中之重,大力培植扶持头骨干企业,加强要素保障,优化政策、服务环境,着力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能力。四是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加强与援建省的协调配合,以北川山东工业园、平武河北工业园、安4县辽宁工业园、江油河南工业园为重点,打

8、造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的亮点,并探索建立与援建省的对口合作长效机制。6、县城扩容提质取得明显成效。县城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资源配置最集中,是本县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区域。在城镇化进程中,县城的建设、发展与经营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表现在:县城发展的定位更加准确清晰,在市县两级的城镇体系发展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明确,从而使本县核心区域的发展有了方向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各个县城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通过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功能分区,兴建产业发展园区,吸引各类投资落户县城,壮大县城综合实力,增强县城的造血和输血功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通过发展公共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

9、设生态型宜居城镇,突出城镇特色,吸引县内外人士来县城投资兴业,使县城在规模、层次、特色、功能、实 力、影响等各个方面都登上了新台阶,有力地促进了本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二)与德阳县域发展的横向比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什么状况是个相对的概念。只有通过与其他地区及全国的数据作比较,才能找出绵阳县域经济相对水平及发展差距。现将绵阳县市区经济情况与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及德阳县市区情况作比较(表 1)。表 1 2008 年绵阳、德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横向比较GDP 总量(亿元)人均GDP(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产业结构5全

10、国县域经济强县平均值218.19 36320 6570 14680 11.29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75.21 16430 3.29旌阳区 195.4 29225 5912 14316 3.02 11.4:57.3:31.3广汉市 136.57 22858 5570 11983 4.50 15.4:53.4:31.2绵竹市 103.35 21292 4493 11296 3.93 14.7:66.4:18.9什邡市 92.6 21498 5822 11839 4.5 13.0:58.1:28.9中江县 126.28 8851 4537 11169 1.54 34.0:36.8:29.2罗江县 36

11、.9 15267 4683 10630 0.63 31.1:49.3:19.6涪城区 274.14 37636 6193 13148 2.80 4.8:58.5:36.7游仙区 71.37 14494 5256 15422 0.96 23.7:42.4:33.9三台县 104.58 9232 4727 10638 1.72 39.9:28.8:31.3安县 49.17 10086 4969 10218 0.83 37.3:35.6:27.1平武县 13.13 7741 3269 9694 0.56 29.1:41.3:29.6盐亭县 46.20 8385 4399 10550 0.46 49.

12、9:25.6:24.5梓潼县 34.24 9618 4590 10213 0.58 43.6:28.2:28.2北川县 10.17 6735 3193 6500 0.62 31.5:36.9:31.6江油市 135.79 15981 4869 10714 3.20 16.5:45.6:37.9注:1、数据来源:中国县域经济网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2009 德阳统计年鉴;2009 绵阳统计年鉴。2、“全国 县域经济强县” 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和东北十强县,共有 310 个。 “全国县域 经济”中的“县域” 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 2001 个(

13、2008 年底)。从 GDP 总量来看,绵阳 9 个县市区中,有 3 个超过全国县域经济均值(75.21 亿元),其中 1 个超过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均值(218.19 亿元),德阳 6 个县市区中,有 5 个超过全国县域经济均值。从人均 GDP 看,绵阳除涪城区超过全国 经济强县均值(36320 元)外,其余均低于全国县域均值(16430 元),德阳有 4个超过全国县域均值。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绵阳和德阳各县市区均低于全国经济强县水平(6570 元),但在 5000 元以上的县绵阳有 2 个,德阳有 3 个。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绵阳有7 个在 1 万元以上,其中游仙区超过经济强县水平(1

14、4680 元),6德阳均在 1 万元以上。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看,绵阳均未超过全国县域均值(3.29 亿元),德阳有 3 个超过。从产业结构看,绵阳第二产业占 GDP45以上的只有涪城区( 58.5)和江油市(45.6),而德阳除中江县外,其余均超过 45,其中旌阳、广汉、什邡三市(区)均超过 50%,绵竹市超过 60%。(三)绵阳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比较对绵阳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在参考了国家农调总队百强县评价指标体系、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制定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四川省统计局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办法的基础上, 结合绵阳实际,本

15、着科学、完整且简明扼要的原则,选择 8个指标建立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对各县市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和比较。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指标。一是经济增长水平指标(2 个 ):A国内生产总值、B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二是政府财力水平指标(2 个):C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D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三是居民收入和财产水平指标(4 个):E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F 人均居民 储蓄存款余额、 G农民人均纯收入、 H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选取的上述 8 个经济指标,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所给的权重为:A=0.3、B=0.2、C=0.1、D=0.1、E=0.05、F=0.05、G=0.15、

16、H=0.05)然后建立模型计算出各个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指数。公式如下:Xi=0.3*Ai/Amax+0.2*Bi/Bmax+0.1*Ci/Cmax+0.1*Di/Dmax+0.05*Ei/Emax+0.05*Fi/Fmax+0.25*Gi/Gmax+0.05*Hi/Hmax7式中 X 为综合发展系数,i 为 19,表示县域经济单位。Amax、Bmax、Cmax、Dmax、Emax、Fmax、Gmax、Hmax 分别代表该项指标的最大值。根据2009 绵阳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对 9 个县市区 2008年经济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并依据综合指数对县市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排序,结果如表 2 所示。表 2

17、2008 年绵阳县市区综合经济实力排序县市区 GDP(亿元)人均GDP(万元)地方财政一般般预算收入(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万元)人均居民存款(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综合指数综合位次涪城区 274.14 37636 27980 420.1 2267130 34041 6193 13148 0.98 1江油市 135.79 15981 31957 361.9 1069476 12111.8 4869 10714 0.61 2游仙区 71.37 14494 9600 178.4 400082 7436.5 5256 15422 0.43 3三台

18、县 104.58 9232 17213 116.8 800957 5433.9 4727 10638 0.42 4安 县 49.17 10086 8320 161.6 426563 8282.8 4969 10218 0.35 5梓潼县 34.24 9618 5815 152.2 255537 6689.5 4590 10213 0.30 6北川县 10.17 6735 6177 401.1 146815 9533.4 3193 6500 0.29 7盐亭县 46.20 8385 4619 75.8 387955 6370.4 4399 10550 0.28 8平武县 13.13 7741 5

19、645 303.3 131650 7078 3269 9694 0.27 9从表 2 可看出,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综合指数高于 0.6 的只有涪城区和江油市,涪城区高达 0.98。有 3 个县低于 0.3。其余 4 个县均在 0.3 以上和 0.43 以下这一区间。如将综合指数大于 0.6 的划分为较发达县市、区,将综合指数在 0.6以下、0.3 以上的划分为欠发达县市、区,将 0.3 以下的划分为贫困县。 则较发达县为涪城区、江油市;欠发达县为游仙区、三台县、安县、梓潼县;贫困县为北川县、盐亭县、平武县。(四)存在问题分析1、县域经济总量不大、整体实力不强。从 GDP 总量来看

20、,82008 年涪城区超过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水平(218.19 亿元),江油、三台超过全国县域均值(75.21 亿元),其余 6 个县均低于全国县域 GDP 均值。北川、平武分别为全国县域 GDP 均值的13.5%,17.5%。除去涪城、游仙两区,其余 6 县 1 市 GDP 占全市GDP 比重从 2005 年的 55.2%降至 2009 年的 52.8%。从人均 GDP 看,除涪城区超过全国县域 经济强县水平(36320 元)外,其余均低于全国县域平均水平(16430 元)。北川、平武、盐亭仅为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 41%,47.1%,51%。从财政状况看,绵阳 9 个县市区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

21、入不但低于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水平(11.29 亿元),且均未到全国县域平均水平(3.29 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江油市分别为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水平和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28.3%,97.1%,收入最低的 盐亭县分别为 4.1%,14%。2、产业升级步伐缓慢,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较重,二产较弱,三产滞后,产业结构低水平重复,升级缓慢,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2008 年,绵阳市三次产业结构为 21.3:44.6:34.1,与全省三次产业结构 18.9:46.3:34.8 相比,产业层次明显偏低。从各县市区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比重除涪城(58.5%)、江油 (45.6%

22、)外,其余各县均低于 45%。三台、盐亭、梓潼均低于 30%。第三 产业比重除涪城(36.7%)、江油(37.9% )外,其余各县均低于 35%。县域经济大多是典型的农业经济,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有较大的发展,但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较小。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深加工产品,加工能力和带动能力都较弱, 县域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多数县域工业的主9体以中小企业居多,传统工业比重大,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增长呈现单一粗放式增长模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低,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份额小,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农业比重高、工业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绵阳县域经济

23、产业结构的明显特征。3、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呈扩大趋势。随着绵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逐渐加剧,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从表 2 可看出,较发达县与贫困县各项经济指标差距很大。综合指数最高的县是最低县的 3.6 倍。GDP 、人均 GDP、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县市区分别是最低县市区的 27 倍、5.6 倍、5.5 倍、1.9 倍。从实现小康的程度看,一部分经济强县已经提前实现小康目标,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而另一部分弱县还在为实现小康而努力。4、农民收入偏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出台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收入仍然偏低,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 2005 年的 2.58 倍上升至 2.66 倍,差距有所扩大。2008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4752 元,高于当年全省水平(4121 元),但低于全国水平(4761 元)。与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德阳(5175 元)相比,差距更大。5、城镇化进程滞后,水平不高。一是城镇化水平较低。2008年,绵 阳的城镇化率为 38.72%,高于全省水平(37.4%),但低于全国水平(45.68% )。与省内其它城市比较,远低于成都(63.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