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建筑工程测量中建筑物沉降观测质量控制技术摘要:建筑工程中建筑物沉降观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是掌握建筑物沉降变形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本文就如何控制沉降观测质量来分析其观测控制技术,以更好的指导工程实践中此项工作的展开,使我们能更好的掌握建筑物的沉降变形。 关键词:沉降观测; 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中图分类号: TU19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功能的建筑物拔地而起,而且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建筑物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各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了地基处理的因素,而建筑施工
2、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会有沉降变形。如果不及时的、准确的掌握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就有可能发生潜在的安全事故。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2、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过程 2.1 沉降观测的特点 2.1.1 精度要求高 为了能真是地反映出建筑物沉降的状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量的 1/201/10。因此,应使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来进行沉降观测测量。 2.1.2 观测时间性强 各项沉降观测的首次观测时间必须按时进行,否则得不到原始数据,其他各阶段的复测,也必须根据工程进展按时进行,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变化情况。 2.1.3 观测成果可靠、资料完整
3、 这是进行沉降分析的需要,否则得不到符合实际的结果。 2.2 沉降观测的内容 以高层建筑为例,其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为:当浇筑基础底板时,就按设计指定的位置埋设好临时观测点。一般浮筏基础或箱型基础的高层建筑,应沿纵、横轴线和基础周边设置观测点。观测的次数与时间,应按设计要求。一般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以后结构每升高一层,将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0 时,再按规定埋设永久性观测点。然后每施工 13 层,复测一次,直到封顶。工程封顶后一般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至基本稳定(1mm/100d) 。 2.3 沉降观测的操作过程及其技术要求 2.3.1 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建筑
4、物的设计位置和施工布置,制定测量的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原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1993)中有关沉降观测控制网的布网原则建立水准测量控制网。要求: 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 100 米。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 1.5 米)。与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原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3.2 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
5、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2.3.3 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 或 N3 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2.3.4 平差计算 将各次
6、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 cHh,IHn,I -1。N 表示某个观测点,I 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 H1H0,累计沉降量C c(n),n 表示观测点号。 2.3.5 统计表汇总 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
7、,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 分别为 m,n 点的总沉降量,Lmn 为m,n 点的距离。 3、沉降观测注意事项 沉降观测测量过程中除遵循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1993)各项规定外,还应注意所谓“五固定”: 第一,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要稳定,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坚固(一般随施工浇注在主要承重柱、墙上) 。 第二,所用仪器、设备要固定,包括三脚架和水准尺。 第三,观测人员要固定,尤其是主要观测人员。 第四,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 第五,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同一条路线作往返观测,测站也宜尽量相同。实际工作中,许多人使用两台仪器同一线路上对向观测,也可以取得很高的观测精度。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应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鉴于首次观测的重要性,建议首次观测连续测 2 次,取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