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背景下逻辑学科的建设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57985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识教育背景下逻辑学科的建设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识教育背景下逻辑学科的建设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识教育背景下逻辑学科的建设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通识教育背景下逻辑学科的建设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通识教育背景下逻辑学科的建设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识教育背景下逻辑学科的建设研究摘要:本文概述了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逻辑学的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逻辑学的学科建设两大问题:学科归属和教材建设,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通识教育;逻辑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可译为普通教育、博雅教育)按照性质、目的和内容三方面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界定。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意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

2、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对近代高等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它,既为认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规律所要求,更对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目前的重心已经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顺应时代需求、符合人们意志的重大战略选择。然而,我国高校目前存在专业教育过窄,人文修养过弱,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不适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通识也远离了大学教育的本质。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选择,提高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

3、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通才,而是在于通“识” ,在于让受教育者形成开阔的视野。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大师级人物,大多具有多个领域的身后修养和造诣。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家。复旦的老校长苏步青的古典诗词和书法造诣也独树一帜,受到多方推崇。李政道先生、杨振宁先生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很多大学讲授的科学与艺术方面的课程。通识教育在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综合性,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加以融合,实现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上的统一和渗

4、透,无疑是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2 逻辑学现状 中国是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中世纪和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的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终于认识到这种差距,并经历了约 20 年从引进学习到全面追赶的发展,到 20世纪末,我们在很多领域实现了与西方的同步发展,在一些领域还取得了具有领先性的研究成果。 在新世纪,逻辑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发展机遇,逻辑学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研究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逻辑学与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的交叉生长,继续推动哲学逻辑、语言逻辑、人工智能逻辑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认知科

5、学等现代科学新兴领域的研究中,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脑科学、神经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互相融合,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倾向,产生了很多崭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逻辑学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对很多新的领域我们并不了解,有些人基于陈旧的逻辑学观念,甚至将这些新的领域拒之门外。在我们的很多所大学中,还在开设陈旧的逻辑学课程。而旧的学科体制一旦固定下来,要改变它非常困难。所有这些又都是我国逻辑学面临的挑战。 3 逻辑学的学科建设 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科学的和学科的。 在科学研究方面。逻辑学有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古希腊,但中

6、国和印度的逻辑学从中世纪以后衰落了,唯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经过中世纪和近代欧洲的发展,特别是现、当代的发展,成为一棵挺立在现代科学园地里的枝叶繁茂的大树。因此,在逻辑学的研究中,我们仍然需要向西方学习,特别要在哲学逻辑、语言逻辑、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逻辑等前沿领域向西方学习。在这方面,我们与西方主要是英美等国的差距仍然很大。此文前面对西方现代逻辑发展的分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遗憾的是国内一些学者似乎不愿意承认哥德尔以后西方逻辑的发展。一种观点是“逻辑学等于数理逻辑” ,这种观点认为,逻辑学就是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之外的都不是逻辑;另一种逻辑观似乎宽容一些,这种观点承认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多值逻辑

7、等是逻辑,此外的都不是逻辑。这样就把哲学逻辑、语言逻辑、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逻辑、认知逻辑等当代逻辑最新的发展领域统统排斥在逻辑学之外。显而易见,这些逻辑观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利于我国逻辑学发展的。在逻辑学的研究方面,我们不仅应该学习西方,而且应该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中国学派,并争取在某些领域超越西方的学者,这是一个更高的目标。有着悠久传统和具有聪明才智的中国人,应该有决心做到这一点。与此相适应,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该按照国际规范建立我国逻辑学的学科体制和教学体制。 逻辑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已经证明现代数学的基础是集合论,而集合论的基础是逻辑。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主要的发达国家都

8、将逻辑学作为一级学科,列于各学科之首。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科分类,逻辑学是列在“知识总论”下的一级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命名法建议”中,更将逻辑列于众学科之首。美、英、德、日等国家的学科划分都遵照这一标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遵循国际标准,已将逻辑学列为一级学科。但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学科分类中,逻辑学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这样,在 20 世纪初发展起来并引起“第三次数学危机” 、 “语言学革命”和“哲学的语言转向”的数理逻辑,以及其后发展起来的语言逻辑、哲学逻辑,在我国的学科目录中,通通是“不知所终”

9、 ,用一句有中国特色的话来说,叫做“没有户口” 。如果一门学科没有户口,那可是悲哀之极。例如研究生招生、重点学科评审、学科基地建设,通通把逻辑学排斥在外,因为这些重大的学科建设举措都是照二级学科来设置的。与此同时,在教学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出版、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的申请中,没有户口的学科也是难上加难。面对这种情况,从事这方面科学研究的学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要么甘受冷遇和白眼。如果说学者遭受的冷遇是不足道的,那么,科学遭受的冷遇就不能不足道,因为科学遭受损失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一种真正的悲哀。 面对这种困境,我国逻辑学学科建设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学科归属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逻辑学的发

10、展必将受到致命的伤害。两年前,我国一批逻辑学教授和科研工作者曾联名致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详细陈述这一问题,并请求将逻辑学列为一级学科。虽然这一制约我国逻辑学发展的根本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解决,但我们决心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屈不挠地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直至得到妥善解决。我国逻辑学学科建设急需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按照国际通行的学科体制组织逻辑学的教材建设。从教材建设方面看,在建国初期直到新时期以前,我国高等院校的逻辑学课程设置是清一色的形式逻辑,即传统逻辑,讲授的是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中世纪的命题逻辑及“求因果五法”等近代科学实验中使用的逻辑方法。过渡时期增加了一些命题演算的内容,但课程和教材

11、也是如出一辙。据说抄袭或仿照中国人民大学本形式逻辑 、金岳霖本形式逻辑 、吴家国本普通逻辑而编写的各类逻辑学教材竟有上百种之多。其所以如此,因为当时我国学者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另外,当时很多学者不具备直接阅读外文(主要是英文)资料的能力,也不可能了解当时西方主要国家逻辑学研究的状况。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这种情况有了大大的改观。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自己培养出来的一批中青年学者不仅能够直接阅读外文资料,还可以通过出国留学、访问、参加学术国际会议、邀请国外学者讲学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直接接触国外学术前沿,与国际知名学者进行直接交流。从以上列举的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出版的各类学术

12、专著来看,已经覆盖现代逻辑几乎所有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完善我国大学的逻辑教学和科研体系,并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是完全可能的。通过多年从教经验而言,我们认为,要按照基本逻辑、语言逻辑、哲学逻辑、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逻辑的几大板块结构来组织教材编写,力求让学生了解逻辑学发展的全貌。在学科建设方面,清华大学逻辑学专业开出 22 门主要课程,涵盖数学基础、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多值逻辑、语言逻辑、哲学逻辑、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逻辑等主要的分支学科,并明确以语言逻辑、哲学逻辑、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逻辑为主要发展方向。这种可喜的局面是与我国逻辑学 20 多年来的发展分不开的。我们提出逻辑学的教材建设要与学科建设同步进行;逻辑学的学科建设要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如果做到这两个同步进行,并坚持以一流的科学研究引导学科建设,我们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在某些领域一定能够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慧敏: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