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环境对幸福感的有限作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58334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环境对幸福感的有限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物质环境对幸福感的有限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物质环境对幸福感的有限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物质环境对幸福感的有限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物质环境对幸福感的有限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物质环境对幸福感的有限作用【摘要】人们对幸福感的内涵与维度、对幸福实现的路径依赖认知存在误区,文章给出了实际调研的证据。基于幸福感的维他命模型,论证了物质环境对幸福感的有限作用,并给出了近十年来的实证证据。 【关键词】物质环境;幸福感;维他命模型 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公式 b=f(p,e) ,强调从个人(p)与环境(e)两方面来探究对个体心理与行为(b)的影响。幸福感研究也是如此,一方面研究个体特征(例如人格、态度、基因遗传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也强调环境(例如工作特征、物质条件)对幸福感的影响。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物质主义价值观盛行,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老百姓有“过分强调物质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2、的倾向。一些人把功名利禄当作了人生最重要的追求,然而这些一定可以带来幸福吗?后文分析指出,老百姓对幸福概念本身有认知误区。并通过著名的幸福感维他命模型来说明:物质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已经发表的实证证据也被列出。1 幸福概念认知的误区 对幸福定义的认知误区可能导致所追寻的东西并非幸福,而只是物质环境状态,或只是幸福的一部分内容。前者会造成生活目标与幸福低相关,后者引起幸福感并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幸福既是快乐感,也是个人潜能发挥与自我实现,是快乐与意义的统一。快乐感表达了三层意思,对生活与工作的满意、较多的积极情感与较少的负面情感。 笔者的调研显示,绝大多数人内心对

3、幸福的认知与心理学家对幸福的定义有较大偏差。年龄越大的国人把幸福倾向于定义为“某种”环境状态,比如孩子乖、钱够用、身体健康。事实是这些并非幸福本身,而只是导致幸福的工具,或者说实现幸福的路径,并且存在边际效应递减与“额外消耗”的作用。 年轻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强调积极的情绪体验与满足感。这准确地表达了“主观幸福感”的内容,遗憾的是纯粹的快乐取向具有享乐主义的倾向,只有个别年轻人把握到了快乐与意义的统一。 2 幸福感的维他命模型 2.1 维他命模型 维他命模型反映了在一定的物质环境水平之内,环境特征对幸福感有积极作用,但是超越了某个水平之后,会对幸福感产生“持续效应”(Constant Eff

4、ect,CE)或者“额外消耗” (Additional Decrement,AD) 。 Warr(1987)的维他命模型(Vitamin Model)包括 9 种工作特征(后来发展为 12 种) ,分别是个人控制的机会、技能运用的机会、外部目标、多样性、环境的清晰度、报酬、物理安全性、领导支持、人际接触的机会、重视的社会地位等。 这些工作特征就如同身体中的维生素,是必需的;但是当维生素过量之后,部分对身体是有害的,反而起到反作用,而另外一些维生素对身体的作用则维持不变。维他命模型中的某些工作特征(报酬、物理安全性和重视的社会地位)在过量后,会维持原有的效用不变,被称为“持续效应” ,这种情况非

5、常类似经济学中所言的边际效用递减为 0 的状态;其他几种工作特征过量后,则会对幸福感有害,被称为“额外消耗” 。在高水平的环境特征下,对于具有“额外消耗”效应的工作特征,其对幸福感有负面作用;而对于具有“持续效应”的工作特征,其对幸福感的作用维持不变。 2.2 实证的证据 实证的证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发现高收入与幸福相关程度低;二是长期研究的数据积累显示,作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个体特征比环境特征更加重要。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Kahneman 教授等人(2006)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显示,超越平均收入的高收入者倾向于对生活更加满意,但是相比其他人,他们比较难于获得片刻的(mome

6、nt to moment)快乐体验,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更加处于紧张的状态,很少花时间参加娱乐休闲活动,所以并不显得比其他人更加快乐。这解释了收入对幸福感影响有限的原因。Judge 等人(2010)对薪酬与工作满意度的元分析结果也显示,薪酬与工作满意度和薪酬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15 和 023,说明二者的相关程度并不是特别高。 探究个体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主要包括认知过程、人格倾向、基因遗传。Steel,Schmidt 和 Shultz(2008)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作了全新的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人格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总体变异的39%到 63%。有学者研究了心理资本(psychologi

7、cal capital)与幸福感的关系,证实了心理资本对员工幸福感的积极作用。在此研究中,作者采用了 PWB 和 GHQ(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两个问卷来测量幸福感。发现第一次测量的心理资本与第一次和隔一段时间再测的 PWB 量表的相关系数都是 047,第一次测量的心理资本与第一次和隔一段时间再测的 GHQ 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别是 024 和 027。此外,双生子的研究发现,由不同家庭领养的同卵双生子幸福感关联度高达 52%,而异卵双生子的关联度只有 2%。综合以上各种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力会发现,平均来讲,个体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达到了 60%及以上,环境特

8、征的影响远远小于此。 3 研究启示 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追求物质上的丰裕,以为有钱就幸福、有车有房就代表了幸福,不过那不过是幸福的错觉(happiness illusion)罢了。从幸福概念上,这些本身绝对不是幸福,只是走向幸福的部分路径,且只有有限的作用。结合上文的探讨,最后提出下列幸福建议。 第一,通过幸福观教育让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物质环境只是幸福的工具,非幸福本身。物质环境本身对幸福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已经有不错收入的人,希望其更加关注家庭和睦、工作生活平衡、休闲活动。 第二,对人富有爱心,了解身边人内心真正的想法,做精神的伴侣,而非一味地施加世俗的压力;帮身边的朋友建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形成积极的思考方式。 参考文献: 1蒲德祥. 幸福感的基础理论、测量及展望J. 理论与现代化. 201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