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论“过度学习”的异化和调控陈鸿秀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记住”和学会的基础上,继续把某种知识和技能学习到接近学习者的最高潜能的程度。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说过:要想在一段时间之后有好的保持和回忆,就必须进行过度学习。心理学家对过度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过度学习的“最适度”是在“基点度”的基础上增加 50%。在学习内容已经被掌握的基础上,要达到过度学习的效果,往往需要继续重复学习几次或一段时间,这个学习次数或时间长度即过度学习的量。过度学习的量不是越大越好,如果超过“最适度”,将可能产生注意力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影响。纠正,控制不良的过度学习,可采取以下措施:一、过度学习要适时
2、适度且因人而异适时,即及时。学习心理学中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和“学会”的知识技能印象清晰,及时进行过度学习也较省力,等遗忘后再来“回锅”,就事倍功半了,也违背了过度学习的初衷。适度,就是从“基点度”到“最适度”之间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学习次数与保持量呈正相关;如超过了这个范围,则会出现“报酬递减”。进行过度学习,当其效果已接受或达到学习者最高潜能时,再继续下去就是徒劳无功,甚至由于心理疲劳厌烦而产生负面效应。所以过度学习不是无度学习。从因材施教角度考虑,教师应将过度学习理论介绍给学生,适时方面可统一要求,适度方面宜让学习者根据实际情况掌握控制自己的“基点度”
3、(以时间或次数计),进而调控“最适度”,长此以往,还能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时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二、过度学习应和其他学习(方式)结合在指导学生学习、复习时,不能单纯依靠过度学习,还必须同时采取其他合适的方法。如记忆背诵新的成语,与其一味背诵其解释义,不如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该成语造句,进行接龙的练习(书面和口头),修改使用成语不当的病句等,这样能更快更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数学应用题训练,不是讲得多、做得多就能解决问题,必须让学生自己归纳类型、总结思路并养成习惯,方能达到预期目的。“过度学习”理论可作为教师确定练习量的依据。以适中的练习量达到最好的巩固效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
4、制约,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练习的方式;方式太单一,容易导致学生大脑皮层的抑制,降低练习效果。因此,在组织练习时要注意针对相关章节的知识点采取多种形式,诸如尝- 2 -试模仿练、正反对比练、辨析真伪练、比优竞赛练等等。此外,练习题目自身的质量对练习的效果也有着直接影响,好的练习题目一要紧扣教授内容,切中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二要典型;三要具备一定的变式,以促进学生尽快地产生正迁移。三、选择过度学习的内容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就要求学习者对应该过度学习的知识必须有所取舍,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和指导学生选择确定过度学习的内容。(一)工具性知识技能 掌握工具性知识技能对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
5、义,也是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查阅字典、词典等各类工具书的知识技能,收集信息、资料的知识技能,熟练掌握,需要历练的过程。(二)概念性知识 基本概念或原理一般来说是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知识点,会影响到新概念、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予以过度学习,牢固掌握。如英语学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句型(必须通过过度学习),具有了初步的语感后,就应该从易到难地学习时态、语态,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才能熟练自如地阅读、造句、翻译、写作文。(三)重难点知识 一些重点或难点知识往往是知识和能力的衔接处,是培养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载体。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教学计划及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明确一册书、一个单元乃至一节课的重难点,并确定哪些重难点知识需要过度学习。(四)纠误后的正确知识及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心理现象,经过错误尝试后重新获得的正确知识,往往比一学就会或开头就能正确理解接受并正确运用的知识更难掌握,因此也更值得重视,应该成为过度学习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