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几点反思【摘要】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全新舞台,同时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些语文教师在教改中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取得了不少好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另有一些教师却做得不尽人意。他们甚至在对教材理解不到位,知识点、训练点把握不准确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活动,也不主导,自由放任,将语文课上得不伦不类,弄得花里胡哨。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建议教师的“导”要具有导向性和纠偏性, “拓展延伸”要合理和巧妙,去粗取精,要向 4
2、0 分钟要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反思 一、 “自主、合作、探究”要导 有的教师为了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式,让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尽量少说,形成一种热热闹闹的场面。学生在堂上海阔天空漫谈、却受到教师的表扬说是有所创新。从形式上看,似乎也适应了教学改革的形势,由以前的“满堂灌”过渡到了“自主、合作、探究”上,但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却是一种变了味的教学形式。这样的“讨论”是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学生发表富有个性化的见解。但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导向绝对不能偏。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见解、看
3、法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成熟和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导向”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在肯定学生正确性的同时,应该指出其不妥之处,以便学生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如果不指正不纠偏,学生还误以为自己那不成熟的看法和见解是正确的。这样长此以往,学生会离正确的轨道越偏越远。 二、 “拓展延伸”要巧 有的教师为了将语文课堂很好地延伸,只要是与文本有一点点相粘连就把它作为导语或结题的迁移拓展。如教学朱自清的触摸春天时,就把春天的故事作为背景音乐导入课文,其实这二者的意境可谓大相径庭。如果说有相同之处那就在“春”字上,这种毫无联系的粘贴,真让人哭笑不得。有位教师在上夜莺的歌声这一课时用了一堂课的时间大谈特谈“
4、二战” ,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说到二战中的重要战役,由欧洲战场谈到亚洲战场,整个一堂课都弥漫着浓浓的硝烟,气氛凝重,整一堂课变成了一堂地地道道的历史课,而对吹夜莺歌声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的种种表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却全然没有涉及。当然,上这一课适当地介绍“二战”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对于学生理解课文、铭记历史、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责任感是有一定的好处。但花一节课时间只介绍二战情况实属本末倒置。还有的教师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一律把拓展延伸放在首要位置,而对于文本的理解、分析、掌握却只花十来分钟。试想,对课文内容都一知半解,又能拓展延伸到哪里呢?当然,我并
5、不否定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甚至可以让学生能对社会、人生产生富有个性的新的思考。还有的语文教师从教材中引出一个话题(也不管这一话题到底与课文有多大关联) ,然后就抛开文本,把语文课上成专题课。这几种现象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对教改的误解,他们只抓住课程改革的新“形式” ,而没有领会教学改革的实质,他们所理解的拓展延伸,只考虑造成一种“容量大、联系多、积累广”的虚假现象,实则是教学中的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解,往往会造成一种误导。当然,有的教师可能会说这叫“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教育部制定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
6、规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言实践能力。 ”但不能仅凭这一理念就将语文课上成“四不像” 。部分教师的这种拓展延伸,其实是没有真正领悟学科渗透的真实涵义,而是扭曲了它的灵魂。当然,适当的联系确实能够起到渲染气氛,与学生形成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如果超出适当,变得过分,那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 “花里胡哨”要少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语文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使出浑身解数,会唱歌的教师在班级引吭高歌,会跳舞的教师在学生中翩翩起舞,会画画的教师在讲
7、台上尽情泼墨。试想,如果是会武术的教师拿十八般兵器在班级逐一亮相,知情者知道是上语文课,不知情者还以为是在搞武术表演呢。试想,这样热闹沸腾的场面一旦嘎然而止,学生会进入到语文的世界里去吗?我想更多的人仍沉浸在当时的疯狂之中吧!这种做法的教师又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将“主导”变成了“主体” ,一个人在讲台上“包打锣鼓包唱戏” ,尽情展示个人的才艺,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考虑到这是一堂“语文”课,把语文这一学科的个性抛在了九霄云外了。当然,平时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尝试着让学生从事一些绘画、唱歌方面的活动,如画一些说明文中的知识图,唱一些与课文意境一致的歌曲等。但那是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
8、的兴趣,将他们领入语文学习的意境之中,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整合学科间知识,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并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唱歌能力、舞蹈能力、绘画能力,更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个人才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共同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育,确切地说是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的教育。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热爱、感悟、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所以,语文课不论采用怎样的形式,一定要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因为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内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语言为依托传递出来的,所以教师的教学实践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偏废这一本体。以上我所罗列的这几种现象,很显然都违背了这一宗旨,课程改革中教师切不可为了迎合新潮而丢掉了语文的“个性” 。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更应该是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的人。一个心中有积极追求并不断重塑自我、热爱生活、勤奋好学、有独特感悟、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师,才能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下去,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