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差距研究【摘要】本文利用变异系数、泰尔系数等指标,对长三角经济圈城市发展不平衡状况及差距成因进行了测度和分解。通过考察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缩小长三角区域经济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 泰尔指数 研究启示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第一大经济区,国家定位的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凭借自身经济基础、区位和政策等优势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其面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不容忽视,如 2012 年上
2、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六市在长三角 30 个城市 GDP 总值中所占比重将近一半,且人均 GDP 最高的无锡达到 117400 元,是滁州的 4.8 倍。差距过大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因此,尽快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是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必要前提。 一、长三角人均 GDP 的差异分析 从 2006 年开始,长三角地区人均 GDP 就一直显现出不断增长趋势。从表 1 中所示可得: 表 1 长三角地区人均 GDP 的差异变化(2006-2012 年) (单位:元)年份 平均值 极差 标准差 极值差率 变异系数 相对极差 2006 30149.67 70646
3、16959.56 9.662906193 0.562512387 2.343176818 2007 35389.37 81163 19570.85 8.959497892 0.553015122 2.293429006 2008 40765.67 100288 22567.73 10.92262788 0.553596485 2.460109406 2009 44183.40 69694 19924.78 5.977431795 0.450956287 1.57737974 2010 50735.47 75378 20833.87 5.2670818 0.410637123 1.4857062
4、52 2011 57689.50 85803 22491.46 4.972912905 0.389870991 1.487324383 2012 63279.30 92750 24473.77 4.762677485 0.386757979 1.465724178 数据来源: 2006-2012 年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统计年鉴 第一,平均值总体显示出不断增长趋势。从 2006 到 2012 年人均 GDP的平均值增长了有一倍左右,可见长三角经济圈在七年间获得快速发展。第二,绝对差异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从表 1 中可以看出,长三角经济圈人均 GDP 的极差和标准差均在 2009 年有所降低
5、,随后又逐年攀升,如标准差从 2006 年的 16959.56 元增至 2012 年的 24473.77 元,增长了 44.31%。2006 年上海和江浙的省会及若干重点城市如苏州、无锡、宁波等经济发展始终领跑整个长三角地区,而浙西南城市如丽水、衢州,苏北城市如宿迁、盐城、淮安,安徽的滁州、淮南等排名则较为靠后,且在七年内并未发生显著提升。 第三,相对差异大体显现出下降趋势。如极差总体上虽呈现上升趋势,但极值差率、变异系数和相对极差在 2009 年之后均有降低,如在七年间分别缩减了 51%、32%、38%,说明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总体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差距扩张速度,经济发达与经济落后区域均有发展
6、,且落后地区发展速度要高于发达地区。这也同时得到了年鉴数据的证明:2006年长三角经济圈人均 GDP 较低城市如宿迁、盐城、滁州、丽水等在七年内经济增长速度名列前茅,但目前发展层次与江浙一带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差距的成因分析 (一)自然基础。 自然基础差距包括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资源禀赋差异和区位条件差异。从区位条件差异来看,沪、苏、浙三地相对于地处内地的安徽来说水运和海运更为便捷,有利于经济发展。上海、杭州、宁波、嘉兴、苏州等市位于大陆东部沿海中心,海陆空交通便利,为海外交往引进外资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自然环境来看,浙东北多由平原和丘陵构成,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浙
7、西南的丽水、衢州等市则因多地处山地,交通不便而相对闭塞;在资源禀赋方面,马鞍山经济之所以在安徽一枝独秀,也是得益于其煤、铁、磷等工业必需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二)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也是决定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例如浙西南因其地理特征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相对于浙东北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06 年浙江东北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21509.26 亿元,是浙西南的 2.83 倍;2012 年则达到浙西南的 3.06 倍,差距又有拉大。由此可见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经济地位一直处于城市圈前列。 (三)外来投资。 投资是拉动区域
8、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必备资源,有利于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江浙一带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吸引了来自政府、民间、国外各方投资,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12 年浙东北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17.58 亿美元,达到浙西南城市的 8.96 倍;上海一市在 2012 年使用外资金额为 151.85 亿美元。数据证明外资金额利用比重越大的城市,其国内生产总值也较大,如浙江东北城市人均 GDP 一直居于全省前茅。 (四)人力资源。 新增长理论打破在它之前经济学的一般认识,把知识、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用以解释增长的根本原因。彭朝晖
9、,杨开忠.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所谓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人口总体所有的劳动能力总和,包括可直接投入的体力、脑力和心力之和。人力资本投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中最基本的投入,对产出具有重要影响。虽然苏北地区自然资源优越于苏南,但科技智力资源相对较为缺乏,这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其经济发展。如 2012 年苏北专利申请授权量为 76889 件,而苏南则相当于其2.51 倍。截至 2012 年 4 月 24 日,江苏省 128 所普通高校中苏南占到 87所;浙江省 80 所普通高校中浙东北城市占到将近 3/4 的比重。合肥高校则占据安徽省普通高校总数将近一半。又如地
10、方财政支出的教育支出和科学技术支出方面,2006 年浙东北在科教投入 176.99 亿元,相当于浙西南城市的 1.57 倍。2012 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显示,浙东北和浙西南城市拥有相近人口,但浙东北部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则是浙西南的 3.28 倍之多。实际数据表明,人力科技资源密集的地方发展较快。 三、长三角缩减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良好政策环境的扶持。这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优惠的政策有利于招商引资。财政资金投入当地用于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善了投资环境,加大外资吸引力度。第二,这也与城市基本功能的实现息息相关,对城市经济社会长远
11、发展影响深远。例如完善落后地区投融资机制,健全资本市场,强化银企合作,适当放宽贷款限度以扶持小微企业等措施,可以有力地为城市发展积蓄能量。第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和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财政资金向当地人才培养机制即科学研究和教育投入倾斜,有利于从源头上拉动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根据当地经济特征调整产业结构。 欠发达地区应当因地制宜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自然环境特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针对产业结构进行改革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从而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如浙西南地区土地面积占到浙江全省的一半以上,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且山林、水文景观
12、秀美,适宜发展旅游产业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且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应当利用其市场和资源优势,实现与浙江中小企业的协调合作,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苏北地区具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其面积占全省滩涂面积的 3/4,占全国的 1/5,且农业和矿产资源丰富,可在此基础上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加强邻近城市之间经济上的协调与合作必不可少。首先要利用邻近地区交通便利、文化相似等各方面优势,在其同质性、群体性特征基础上,针对不同城市的经济产业特点,建立起一个分工明确、合作专业的综合产业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其次,要在产业圈分工基础上定位区域中心城市如杭州、宁波、温州、南京、苏州、扬州等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其成为区域贸易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等,促进扩大其经济辐射效应,加强其与落后城市的产业承接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