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之前的保定城池变迁【摘要】:以近代之前的保定城池变迁历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池变动的分析,得出城市出现空间变动的根本性要素;同时,现在的城池是在元代之后发展起来的,对城池草创之后的变迁进行分析,得出恒定的延续性要素。 【关键词】:保定 变迁 城墙 军塞 封邑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封邑城初现 众多的从石器时期到商、周文化遗址和有关唐尧及有易氏的历史记载和大量的传说,证实这里早在四五千年前,已经有了人类居住的痕迹,应该算是当时人口较为密集、原始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之一。 历史走到周朝,这里便是召公封国,当时外部形势严峻西侧巍峨的太行山中经常有山地民族前出侵扰
2、,东有渤海海水的侵蚀和黄河故道泛滥所造成的池沼大泽,道路不通、交流不畅;同时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据。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燕、赵与中山三个诸侯国的交接地带;中山国的前身为北方狄族鲜虞部落,由于从草原地区迁徙而来的原因,中原众诸侯国对其的认同度极低,战乱时有发生。 秦统一天下以后,为了更好的稳固自己的统治和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以分封郡县和修建驰道对全国的影响最大,保定地区在当时应该跨越代郡、上谷郡和邯郸郡三郡,三郡的治所均不在今保定境内,驰道也不经过今保定。汉代承接了秦代的制度,保定地区跨越涿郡和中山国两地;同时又恢复了周代的封国制度,在境内先后封中山靖王之子刘忠
3、为广望节侯、刘朝平为将梁侯、刘修为樊舆节侯,封赵敬肃王之子刘终为柏陵侯,并分置侯国;其中,柏陵侯在原燕广养城的大略位置建设封邑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里陆续的发生着各种战争,柏陵城毁于战乱之中。北魏太和元年(公元 477 年) ,在析新城南境置清苑,因境内曾封清苑亭侯命名,隶属于高阳郡,治所在保定城区河北省监狱一带。之后,曾先后隶属于河间郡、幽州、蒲州、蠡州、莫州等。 虽然北宋之前,曾有众多的诸侯国在境内外附近,但这里远离当时的天下中心河洛畿辅,其在全国政治版图上的地位很平庸;同时,虽然历史记载中战争频发,但境内大部分地域为沼泽水泊之地,不利于快速的运动和有效的防御,其在军事上的价值也不
4、是特别的重要;当时的保定游离在中华大地的核心视野之外。 军塞城市的建设 宋太祖系涿郡人,因系祖籍所在之地,公元 960 年(宋建隆元年) ,在清苑治所置保塞军,寓“保卫边塞”之意。保定作为重要城镇的发育,便起源于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冲突。自五代之后,辽占领幽云十六州,将两个民族的交界线推到长城以里,使中原农耕民族丧失了凭借燕山天险和历代修筑的长城作为国防线的机会。两国的交界线被南推到保定境内白沟一线,华北平原被暴露在游牧铁骑的侵掠之下,于是只能通过军塞和军镇的建设来进行防御,保塞军和安肃军是当时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力量。 公元 981 年,以保塞军为保州、治所保塞县,由功能简单的军塞
5、过渡到军政共建的州,保州城的建设拉开了序幕,到公元 992 年(宋淳化三年) ,李继宣任职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 元明清三代的城池变迁 元代城池的建立 历史总是这样与那样的无情,降元的金将张柔被任命为都元帅,攻略河北各地,下雄、易、安、保诸州,并留戎满城节制各部、守卫大都(北京) 。公元 1227 年,因“满城隘狭有不能容者” ,因此转移到荒芜了十五年之久的保州废墟驻扎,并“划荆棒,立市井,通商贩,招流亡” ,按照人们脑海中宋保州城的大略记忆重建城池,奠定了今时保定古城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不懈的努力,将城市建设为具有江南之美、齐魏之富的京师门户,
6、并因“保卫大都、安定天下”的寓意,正式改名保定,还曾有“燕南一大都会”的赞誉。 明代城市的建设 元代保定在城池基本营建的基础上,完成了较为繁荣的发展,同时城市也因为元末的启城归顺避免了一场战乱;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靖难之役”对城市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城池遭受了较大程度的破坏,人口大量流失与逃亡,直到永乐初期仍然是荆棘遍布、四郭盗贼横行。然国都北迁至北京之后,保定重新成为肱股之郡所,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其他的伴生功能也获得极大的发展,仍是有“神京要区”之称的京城南大门;并逐渐由保定府升级为北平行都司。 在城市建设方面,鉴于保定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城市的防御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曾多次增筑和加固
7、保定的城池,经过不断修复完成了城墙的砖砌工程,加上对护城河进行的疏浚,最终完善了明代保定城墙与护城河的军事防御体系。城市的工商业主要服务于过往客商和官僚辖属,经济发展良好。 清末以前的城市建设 明之后便迎来了清朝的统治,在这个新王朝的视野中,保定的地位愈加显赫, 读史方舆纪要中有“重山西峙,群川东汇,宣府、大同为之屏障,倒马、紫荆为之阻隘,联络表里,翊卫京师,城重地也”的说法。公元 1669 年(清康熙八年) ,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遂成为直隶省会,其后二百余年,它翻开了历史和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 城池的建设 城墙的建设备受清朝帝王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公元 1734 年,由于暴雨
8、原因,保定城池的西南角坍塌,当时的总督李卫筹款休整完善;乾隆年间,府城颓废荒败,帝王亲自下令发银修缮;然而乾隆之后,由于承平日久城池修缮逐渐荒驰,护城河淤积严重、近乎湮没。之后面对太平天国北伐的军事威胁,公元 1853 年,时任直隶总督筹款修葺城垣,同时还重新开挖护城河。 官署建筑格局 有清一朝,保定是历朝历代以来官署建筑最多的时代,城内不仅有省、府、县三级衙署,其他的署衙包括新建与裁撤的有四十多个(据同治年的清苑县志记载) 。由于升级为省治之时,众多的核心位置已经被府、县两级衙署所占,其他的各类衙署建筑递次的进入城池的时候,只能根据现实需求的不同和职能的差异,选择相对较优的位置,如广盈仓、军
9、器大库等便被拥挤到了城池的边缘。城池从基本的府城规制,突然涌入了众多的政治、军事、教育建筑,对当时城池的街巷布局与空间结构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直隶总督署和莲池书院的影响最为重大。园林民居建设 历史走到清朝以后,保定四个水门中的东水门已经废弃,城市内的水域面积较元代时大为缩小;据顺天府营建记的描述,元代是水域占城中的十分之四,至清代时仅仅有莲花池、洋池等水体。园林多是士绅、巨贾所建的住所,数目相对很少;城中僚属官员或普通居民的住房,以四合院式民居宅院为主;士绅或富商往往独住一座四合院或建设两进式的大四合院,普通居民大多几家混住在一个小四合院里,贫民住所以茅草房为主。 结语 保定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池,在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镌刻上了传统城市浓重的印记;三千年来,城市的出现、发生、发展,均是基于政治和军事的方面;城市延续着由军事到政治主导的进程演进,且行政级别随着国家统治核心向北京的转移而逐渐提高,呈现强烈的政治附属性。 【参考文献】 保定市地方志 编纂 委员会 , 保定市志 , 方志出版社 , 方志出版社 1999 年; 刘志琴, 政治视阈下近代保定城市变革研究(1840-1927) ,2012年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志勇, 近代保定天津城市发展比较研究(18401927) ,2005 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