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事业单位会计在改革创新中前行摘要: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在改革创新中,通过完善会计标准体系,确立会计目标,界定会计基础,完善财务报告内容,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 改革创新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及结果的专业会计,是国家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多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在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增强事业服务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 1997 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以下
2、简称原准则、原制度) ,采用“准则”加“制度”的模式实现了预算会计改革,在原准则的指导下,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如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解为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过去的会计“三要素”改为“五要素” ;将资金收付记帐法改为借贷记帐法;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标准;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通过改革增强了事业单位会计职能。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事业单位的改革有了实质性进展。为顺应这一形势,财政部于2012 年同时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以下2称为新准则、新制度) ,以此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会计
3、监督的职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原准则和制度相比,改革和创新成为新准则和制度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 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以及其统驭下的统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即将出台的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准则为相关新制度提供了统一的原则框架,是制定相关新制度的基础和依据,如会计的目标、主体、会计期间、记帐本位币、记帐基础、会计要素、记帐方法、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报告等。新制度坚持以新准则为准绳,制定更加详尽的会计科目及说明,设置合理适用的明细帐、制定相关财务报表及编表说明。 会计标准体系还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作出规定:已
4、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准则或小企业准则,不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新准则和新制度;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已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暂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正在执行事业单位准则和制度的事业单位执行新准则和制度。新会计体系还要求,一般类型的事业单位执行全国统一的新制度,特殊类型的事业单位如医院等,执行财政部制定的行业事业会计制度。 二、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 新准则和新制度依据会计相关性要求,明确了会计核算的目标,即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一方面明确向谁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上级单位、举办单位、3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另一
5、方面,明确要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简而言之,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即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和受托责任等。与原准则和制度相比,新准则和制度更加强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与财政改革相衔接,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相协调。 一是充分适应财政改革的需要。新准则和制度紧紧围绕公共财政建设,增加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改革内容,通过会计核算和监督分类提供各项财政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二是不断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2012 年 2 月,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要求 2012 年 4 月 1 日开始执行。新规则为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的财
6、务管理,对事业单位各项收入、支出和结转结余,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等方面的会计核算提出新的要求,新规则客观上必然需要新准则和制度给予技术上的配合和支持,更需要通过会计创新,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促进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合理界定了事业单位会计记帐基础 新准则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要求执行收付实现制记帐基础,部分经济业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记帐基础。新准则和制度在原准则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范围。除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交易或事项使用权责发生制记帐基础外,在财政补助、资产的折旧摊销和待处理资产损失等多项业务都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例如“财政补助收入”项目,在财政直接支付的结算方式下
7、,事业单位虽然并未收到现金,但4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帐通知书后直接入帐,记入“财政补助收入”和相关支出科目。年终时事业单位可根据年初部门预算指标和实际收到财政补助收入的差额(财政欠单位的指标数) ,事业单位作为一项资产增加“财政应返还额度” ,同时确认“财政补助收入”入帐,打破多年经费指标不记收入帐的惯例。再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和摊销,新准则和制度在经营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基础上,扩大到事业单位所有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一方面,虽然减少了的资产价值,但不计入支出或成本,直接冲减与两项资产相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 ,这符合收付实现制的特征。一方面资产原值减折旧或摊销后的净值
8、,进入资产负债表,又符合权责发生制的特征,这种计提和摊销的办法属两种记帐基础的折中,实属首创。还如“待处理资产损益”的帐务处理纯属于权责发生制记帐基础范畴,改革了以前发生损失时直接列支的做法。 四、强化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新准则和制度将原准则制度的“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增加了“全面性”要求。 “全面性”和“可比性”要求是新准则和制度修订的亮点。 第一,增加了全面性的要求。新准则和制度将各业务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符合财政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一是会计科目设置更加合理细化。新制度将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按会计要素分为 5 大类,48个一级科目,大部分一级科目下设二级科目
9、,有的还固定设置三级和四级科目。二是基建投资的会计核算采取“双轨制” 。新准则和制度改变过5去基建投资项目采取“代建制” ,委托建设单位筹建并单独建帐核算,基建完工后形成的资产一次纳入事业单位帐内核算的做法,在基建项目按基建会计制度单独设帐核算的基础上,事业单位会计帐专设“在建工程”帐户,会计期末将基建帐的支出转入事业单位大帐“在建工程”帐户之中统一核算,工程完工后根据工程决算,直接将“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 。这样既保持了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同时也对基建项目资金进行全过程的监管。 第二,强调了会计核算可比性要求。一是统一了财政补助资金收支核算的口径。新准则和制度要求,事业单位设置“
10、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支出”等帐户,还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帐户。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补助资金对外投资,不参与结余分配。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资金单独明细核算和配比列报。即财政补助收入减去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等于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减去财政补助结转(因项目没有完成继续结转下年使用资金)等于财政补助结余。二是规范了各种非财政资金收支的配比和结转结余。其中“非财政补助结转” 、 “事业结余” 、 “经营结余” 、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项目也都各自配比、自成体系。 五、改进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系统 新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改进了各种报表项目、结构和排列方式,规定了“资产负债表”项目按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分类列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分类列示,取消收入和支出项目。 “收入支出明细表”反映了一定会计期间资金收支的全貌,并分段列示各类收支6的结转、结余和分配情况, “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重点反映财政资金的收支和结转结余。这样会计信息数量大幅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即反映了事业单位更多的会计核算内容,增加透明度,也突出了财政资金投入和使用重点。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较多融入权责发生制要素,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创新,为今后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