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设计.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60717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心理学角度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心理学角度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心理学角度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心理学角度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心理学角度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从心理学角度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摘要】人的心理行为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通过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分析,探索商业公共空间设计的一些新思路。结合自己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找出商业建筑中使用者与建筑空间相互作用的心理状态,提高对建筑设计创作的把握。 【关键字】建筑环境 心理学 商业建筑 公共空间 1.心理学 建筑环境心理学是通过研究“建筑环境人”来为设计提供可靠依据的学科。虽然从古代穴居到 21 世纪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建筑发展已日趋成熟,使用功能已不再是建筑的主要矛盾,但是,建筑的心理感受的优劣往往却没有得到重视。人们对待外部环境是存在一种共性的心理反应的,而这种反应就产生了建筑设师

2、对于建筑心理的研究。例如中国古代的建筑,常常采用对称的布局,而人必须通过一个个门槛与廊桥之后才能到达目的地,用其复杂的等级和规矩制度从心理上使人产生压抑感,其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从心理上造成一种权威高高在上的、不可侵犯的心理感受,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敬畏感。 2.课程设计概况 该项目位于成都市郫县境内,老成灌路东北侧,紧邻成都至都江堰的快速铁路,是新建的后花园居住区的四期开发项目,拟建设成为成都市外三环路西北片区的商业配套中心。包括了大型购物超市、精品百货、2配套餐饮及休闲、办公、酒店等多种功能。基地占地面积约 86 亩,该项目总容积率为 4.0,总建筑面积约 25 万平方米,建筑覆盖率小于 50%

3、,建筑高度小于 80 米。 3.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寻求商业设计新思路 建筑乃人类存在空间的表现形式,非单纯客观的存在。商业空间并非简单的购物环境,它包含了更深刻的意义,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场所,是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聚焦点,是以人为核心的场所,因此人的心理需要才是设计的关键。下面就从几方面来谈谈我商业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3.1 可达性 研究发现,可达性对不同室内空间的使用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用者接近某一空间或设施越容易,其使用程度越高。 在我的方案设计中,由于我想在形态和功能上整合大型一站式购物超市与体验式休闲娱乐商业,于是将两种功能采用了垂直分区,将主要公共空间抬高。但这必然导致上层体

4、验式商业的可达性变差,商业价值降低。所以我尝试引入高架桥和坡道作为场地的主要元素。同时空中的步道与高铁站的高架桥相接,更有效的组织了从高铁站出来的人流。 可以想见,当围合较少,高差较小时,人们的可达性良好。据此,我们想要设计的商业空间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则可以用模糊边界的手法来处理。比如尽量放大通往上层商业街的开口,增加灰空间的手法,可以使经过者不知不觉进入商业建筑内部。同时由于高架桥的引入因此,要让经过的行人愿意上一段较长的台阶并非易事,所以我采用了一些手3法来解决或改善。首先,在重要节点上安排了自动扶梯。同时通过增加台阶流线的空间丰富性,包括增加绿化、休息座位、扩大的有魅力的休憩区域,渗透的

5、支路商业空间等手法来实现对人流的吸引。经过这样的处理,大台阶的沿途部分,通过广场和里弄似的支路所渗透进去的空间被带动而活跃起来,减少了高差带来的不利影响。 3.2 抄近路 人们有喜欢抄近道的倾向,尤其当其目的地明确时。这是人的一种动作性行为习惯,我认为设计中应该尽量满足人的这一习性,并借以创造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建成环境。例如国外很多外部空间设计就经常采用三角形作为道路规划设计的母题,连贝聿铭设计的一些大学校园也是如此。利用这一心理学结论, 在我的设计中,一层的道路体系其实就是对场地纵横两方向的穿越。由于基地的边长较长,所以必然会出现就近穿越的诉求。我选择了人流较大的几个节点,设计出了场地的路网,

6、相信这一思路定会引导许多本身并不准备进入场地的人穿越商业区, 从而为购物的发生创造可能性。 3.3 延边通行 行人只在特定状态时才会呈曲线形不规则路线徜徉前进,而在国内大城市的现实状况下,尤其在商业街这种路边有吸引人们注意的橱窗的环境里,人们的行进路线则呈现出沿路的一边前进的状态。这其实可以用边界效应来解释,对于一块场地来说,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场地边缘的特征,而不是场地的中央,人的活动也多集中于场地的边缘。所以在我的设计中,尤其关注了商业街的沿边道路的环境设计。在上层街巷4的界面处理上,主要以外檐、导引及退让等方式形成连接室内外的边缘性空间,使室内外空间流动,且与街道融合。 3.4 生气感

7、多种活动模式的相互支持及逗留的行为特点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空间的生气感。当场所有活动发生时,人们容易被吸引进该场所。同时观察表明,人的逗留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多数人只是偶尔经过,逐步卷入。因此我认为,这些空间的周围应该设有袋形的活动场所,并设置相关公共设施,如座椅、商亭、摊点等,使人既可以参与活动,也可以一瞥后离开。设计时我在街道系统中设置多个节点,使场地产生聚合力,空间形成导向性,诱发行人的驻留行为,在心理上造成“牵引”的态势。同时,在节点空间周围设置的业态多为餐饮休闲等,为人们提供了休息空间,也可作为餐饮的外摆区带动人气。节点空间丰富了行人的体验感,使得街道承载了更多样化的活动行为,如聚会

8、、展览等。 3.5 尺度感 不同尺度的建筑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这里重点谈谈街道的尺度控制问题。由于两旁建筑物界定了街道。街道左右前后被形态各异的建筑物包围、分割、穿插、封闭,赋予人们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因此街道两侧建筑物的形态和高矮就成为不同空间的塑造者。相信大家都会发现很多人喜欢游览古镇,就是因为古镇的街道尺度给人以亲切、舒适之感。而街道宽度 D 与两旁建筑高度 H 相协调是给人以舒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的方案中,对于上层体验式漫游街道考虑到人们所喜爱的空间是有封闭力,但无建筑压迫感的,故大致控制比值为 1D/H2。 5当然这仅仅是控制街道尺度的一方面,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足够的行人宽度

9、才是保证人顺利购物的基础。如果街道过于狭窄,人们身处其中只能侧身而行,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氛围中,就根本谈不上休闲购物了。在我的设计中,考虑到人们喜欢结伴而行,且存在两个方向的人流,所以至少要考虑到 56 个人并排通行的可能,所以街道尺度均在 5m 以上。 4.结语 我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能单一的从各个片面的组成来推敲建筑形态,对相关心理学效应的更多关注才能使我们的建筑更有人情味。格式塔完型论的存在正是要我们从更整体的思路上来考虑空间和环境的关系,空间与心理的关系,场所感与领域感的关系。当然,我的设计中对各方面的考虑还不够深入完整,在实际方案中,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人的心理感受,我所提到的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但是我认为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我们能开始系统的去观察,去思考一些问题,这就是收获。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 彭运石,王珊珊 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研究J 心理学探新 03/2009 4. 陈充 浅谈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 山西建筑 04/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