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大学生资助工作提要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人力资本存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着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健全、学生诚信度低、感恩意识缺失以及资助方式缺乏激励性等诸多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探讨认为,应扩大资助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助供给,优化资助产品结构;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标准,减少资助需求;明确人力资本投资目标,变“输血型”资助为“造血型”资助,以真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关键词:大学生资助;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 年 3 月 12 日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
2、收费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政府、高校付诸了大量努力,逐步形成了以“奖、助、贷、勤、补、免”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不断加大资助力度。2012 年全国资助普通高校学生 3,842.7 万人次,资助金额 547.84 亿元,比 2011 年增加 33.16 亿元,增长 6.44%。大学生资助工作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 2一、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必要性 20 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收益高于物质资本收益。
3、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在对中国各级政府的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进行测算后认为“中国对人进行投资的支出,远远低于各国平均数。如果中国过多投资于一种资本,而另一种资本投资不足,那么,财富增长的机会就丧失了”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事。目前,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有很多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素质的提高,不仅直接关系到全社会人力资本的存量增加,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1979 年舒尔茨在诺贝尔奖颁奖晚会上作了题为穷人的经济学的演说,指出人力资本的提高是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的决定因素,认为贫困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在改
4、善穷人福利的过程中,提高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口素质,人口素质的提高是教育的结果。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校教育实行并轨和收费制度以后,个人的教育投资成本急剧上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促进社会教育公平,保障家庭经济学生能顺利上学,降低个人的教育投资成本,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提高贫困人口教育收益率,对贫困人口进行相应资助成为政府工作的一个方向。大学生资助工作恰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绿色通道” 、奖助学金、3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
5、方式并举,高校在实施政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完善,认定机制不健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助学金发放的前提和基础,目前贫困生认定主要依据学生的申请和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并经系院的审核确定。整个认定过程中,由于评议标准体系不健全,无定量评价指标,评议小组要一一核实个人信息,成本较高,困难较大。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资助名额分配时,往往按照系、班级人数进行平均划分,忽略了贫困生实际的分布情况,易造成资助不公平现象。 2、学生诚信度低,感恩意识缺失,交易成本高。大学生资助是国家的一项福利性政策,是国家调节社会财
6、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具有稀缺性,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供给不足。作为理性经济人,人们都会试图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因贫困生资助是一种无偿资助,被人们认为是免费的午餐,而目前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不健全,无刚性的认定标准,往往依据学生所交的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来进行认定,因信息不对称,学校无法完全核实其真实性,从而导致学生获取贫困生认定名额的成本较低,加上实际操作中,无完备的反馈惩罚机制,学生失信的机会成本很小,在此情况下,学生就有很大的动力,采取失信行为,进行虚假申报,以造成假贫困现象,骗取国家资助金等,造成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由于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7、,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且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价值观偏功4利化,感恩意识较弱。在假贫困生获取资助成功后,不仅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且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如因诚信缺失,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心理产生倾斜,对学校、老师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学生产生心理失衡,都纷纷去争夺助学金等,给后期的资助工作带来更大的工作难度,增加交易成本,同时也会加大银行资金风险,造成银行惜贷的恶性循环。 3、勤工俭学岗位不足,资助方式缺乏激励性。目前,勤工俭学岗位分为校内和校外,由于校内岗位一般工作量小,酬劳低,难有太大吸引力,而校外岗位因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各大高校的校外岗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贫困生
8、对勤工俭学岗位的需求。现在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中,除了“勤”外, “贷、补、免”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奖”和“助”是主要的资助方式,而无论从资助力度还是资助额度方面,助学金都比奖学金有优势,这就造成部分学生产生思想偏差,学习动力不足,资助方式的激励性大为削弱。 三、完善大学生资助工作对策研究 1、扩大资助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助供给,优化资助产品结构。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资助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社会援助较少,在面对贫困生对资助的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应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广开渠道,吸引社会资源甚至是优秀贫困生毕业生反哺学校,让爱传递。在增加资助供给的同时,我们还需优化资助产品结构,
9、作为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我们要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等产品选择时,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大学5生资助项目,可适当加大奖学金的比例和金额,发挥项目的激励作用,在资金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效用最大化。 2、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标准,减少资助需求。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我们目前的资助制度供给不足,对利益相关人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造成了制度的非均衡发展。在资助工作中,首先应加强基层民政部门的责任意识,完善问责制度,确保其所出具的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可靠性;其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一要尽快完善认定标准,并以文件形式发放执行;二要加强评议认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多轮次化,使资助工作
10、变成无限连续的博弈,建立贫困生档案,加强资助工作的监督和反馈,让学生在重复博弈中,加大失信成本,减少投机行为;三要研究建立高校学生信息库、贫困生征信系统,在政府、学校、银行、社会之间共享信息,加快大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彻底消除搭便车行为,在源头上杜绝失信行为,减少对资助的不合理需求。 3、明确人力资本投资目标,变“输血型”资助为“造血型”资助。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发放助学金、减免学费等方面,这有利于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但却并非是治本之策。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大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要继续加大
11、人力资本投资,明确投资目标,改变传统的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的做法,变“输血型”资助为“造血型”资助,实现大学生资助工作良性循环。在资助工作中,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解决其上学资金问题的前提下,加强能力培养与训练,通过开展专题讲6座、职业培训、社会实践等活动,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广开勤工助学岗位、为他们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切实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提高贫困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应将助学与育人相结合,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使其树立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真正实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自我解困。资助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提高资助工作绩效,提升贫困生竞争力,使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这才是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12 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2013.11.13.http:/ 1/20131113/618438292.html. 2厉晓华.解读穷人的经济学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6. 3梁军,何丽萍.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根本出路:“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的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