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高职人才培养视角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摘要】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符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有之路,能促使学生在社会锻炼中成长成才,是使其适应社会角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所以,必须重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理清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加大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的比重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社会实践 高职学院承担着为会各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人才培养中历来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但大多都只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实习,往往忽略了发挥社会实践的其他功能。事实上,企业青睐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后者更
2、能体现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办出高职特色。 目前,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突出表现三大重点转移:(一)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学历只反映一个人在一个阶段受教育的成果,并不能反映人终身学习的成果,所以能力是根本。用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2学历只是衡量一个阶段学习的标准,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最主要标准。 (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科为中心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是学习,教育的主体是学习者,
3、由此产生的设计教学、订单教学、参与性学习、项目学习等教学方式,都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研究方面,也要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原则,教育要为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提供学习环境。 (三)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化学习体系的转变。学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场所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行,只有将企业“请进来”或者将学生“走出去”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让学生感受行业的实际运作情况,缩短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调整期。 2 挖掘社会实践活动价值内涵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对专业技能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延伸和扩展: 2.1 实践为根,德育为本,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当代大学生具有求知欲旺盛,善于独
4、立思考,敢于正视现实,关心国际国内时事,讲究实际,顺应改革等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他们远远不满足于在校园内听到的一般性的形势教育和思想教育,也不满足于一般结论性的结果。他们在政治上较敏感,关心社会各种问题,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对于一些重大的认识问题,不仅要求有理论的深度,而且更多的是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融会贯通,力求做到比较全面的、正确的评价。他们就有走向社会、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强烈要求。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必须根据客观实际,重新校正自我认识“焦距” ,3通过自我评价、自我定位,解决“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实现“知”
5、与“行”的统一。 2.2 实践为基,技能为本,构建能力拓展平台。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拓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能力中心。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转化。 2l 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国力竞争越来越依靠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时代;是国家、民族最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预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对社会、对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半工半读、勤工助学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学工交
6、替”这一主导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2.3 实践搭台,师生唱戏,构建个性塑造平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联系实际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他们增加社会阅历、掌握知识技能、展示自我形象的一个舞台。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同社会接触,增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了解国情民情,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认清形势、明确使命、增强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了解社会且服务于社会,让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自己去探索、去锻炼,使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感受祖国城乡翻天覆地
7、地变化。实现教育社会化功能,并使大学生主观自我与社会要求相统4一,最终形成他们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三结合” 。在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融知识性、专业性和素质教育一体化。社会实践可以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转变思想观念,借助于各种社会教育力量建立互利多赢的社会实践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全方面的教育,实现高职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组织大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贫困地区开展社会实践,不仅使他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认识到劳动的社会意义和目的,培养创新意识。成为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种能力的人才;而且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耐挫力训练,增强克服
8、困难、排除障碍、磨练意志的能力。在承受和克服困难的努力中,不断完善自我,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 融知识性、专业性和素质教育为一体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 21 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廷奎.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陕西教育, 2009(7). 2李海英.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内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9). 53牛磊.浅析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