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镇居民消费结果与碳排放关系研究提要 本文总结近几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预测未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趋势,针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提出建议。结果表明: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讯这两部分与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且显著。我国应该施行低碳式的城镇化,促进节能技术的发展,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推行低碳的激励政策来发展低碳经济。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碳排放;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 年 3 月 11 日 一、引言 当前,我国面对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际的压力。在过去,中国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能效、能源替代、植树造林、计划生育等行动,有效减少了中国 CO2 排放
2、的增长率。但为了能够实现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提到的到 2015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下降 17%的目标。我国仍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在低碳经济的多方面深入研究。 对于碳排放的研究领域而言,其本身属于一个新兴的领域,在 1992年环境问题被提出,到 1997 年的京都议定书签订,这个问题才开始真正地被重视,也才产生了有关的研究,我国已有的有关碳排放的研究,大部分是研究碳排放与经济、产业的关系,而对于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2影响却不多,然而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居民生活消费的直接与间接能耗已超过产业部门,成为碳排放的主要增长点,并且
3、居民的间接能源消费量是其直接能源消费的 2.44 倍。而现有关于还没有专门从居民间接消费的角度去探讨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所以,本文旨在研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同时提出建议。 二、文献回顾 我国没有专门有关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但是有学者在研究居民消费与碳排放关系的时候有涉及消费结构的因素,比如,雷朝阳、资树荣在 2012 年的低碳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居民消费调控探析的研究中建议改变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文化来进行减碳,但未采用实证的方法去进行说明。 在模型方面,已有的研究碳排放和居民消费的模型有两种:一种是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另一种是 IPAT 模型(
4、STIRPAT 模型) 。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比较典型的研究者是叶震,他在 2011 年和 2012 年发表的论文中都运用了投入产出模型。采用环境压力模型 IPAT 模型(STIRPAT 模型) ,比如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人,对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本文通过研究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与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其他杂项这几方面的支出比重来解释消费结构,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如式(1): 3Carton=a1Foodt+a2Clotht+a3Livet+a4Applicationt+a5Healtht+a6Traffict+a7
5、Educationt+a8Otherst (1) 基于式(1)的计量经济模型,利用我国 19802012 年的人口、收入、消费结构等数据进行碳排放测算及相关变量的回归分析,考察我国人口、收入及消费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规律。 (二)回归分析。OLS 回归是回归中最为趋近原趋势的回归方法,所以本文采用 OLS 法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下列结果表 1。 (表 1) 根据以上回归结果,写出碳排放量和城镇居民间接消费支出占比之间的关系如下: Carton=-156.21Foodt+465.5289Clotht-287.098Livet+954.6317Applicationt+457.6255 Hea
6、ltht+399.8737Traffict-267.8974Educationt-579.4125Otherst (三)结果分析。R2 为 0.910274 说明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其中 APPLICATION 和 TRAFFIC 的 P 值均小于 5%,系数均大于零,这说明家庭设备及用品和交通通讯的回归显著,且和碳排放的关系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意味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和交通通讯的消费比重越大其碳排放强度较大,同时也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如果我们减少对家庭设备及用品和交通通讯的消费的过分依赖,调整间接消费结构,发展低碳模式的消费方式,就可以达到碳排放下降、环境改善的目的。 四、政策建议
7、(一)低碳式城镇化。对农村的建设,以公共交通建设为主体,提4高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居民小区加强绿化建设。 (二)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尽快构建以低碳、绿色、环保、高效、低耗、安全为特征的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减碳方式。提倡有序发展私人交通、慢行交通、公共交通替代私家车出行的交通消费方式。 (三)促进节能技术的发展。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比较滞后,要想在发展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就需要提高对技能技术的要求,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在运用理论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的改革,促进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等的运用和推广。 (四
8、)推行鼓励低碳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引导和鼓励居民使用节能产品,奖励节能减排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对于低碳实施表现突出的城市给予奖励和表彰,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陆莹莹,赵旭.家庭能源消费研究述评J.水电能源科学,2008.26.1. 2wei Yi MiIlg,Liu Lan cui.FanYing,ete.The Impact of Lifestyle 0n Energy Use and c02 Emiss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residentsJ.Energy Policy,2007.35. 3朱勤,彭希哲,陆志明.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 4苏城元,陆键,徐萍.城市交通碳排放分析及交通低碳发展模5式以上海为例J.公路交通科技,2012.3. 5廖红英,孙志威.发达国家低碳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