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现状 摘 要 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推行下,心理干预已经成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的相关因素:包括抑郁因素、焦虑因素和创伤后应激综合征,以及综合性的心理干预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给予指导。 关键字: 急性心肌梗死,心理干预,研究现状 目 录 引言 . 1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的相关影响因素 . 1 1.1 抑郁心理 . 1 1.2 焦虑心理 . 1 1.3 依赖心理 . 2 1.4 创伤后应激反应( PTSD): . 2 1.5 麻痹
2、心理 . 2 2 护理干预 . 2 2.1 健康教育 . 2 2.2 建立支持系统 . 3 2.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 3 2.4 个性化护理 . 3 3 小结 . 4 参考文献 . 5 第 1 页 共 6 页 引言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1。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部分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而最终发生的局部坏死。它起病急、进展快、病情严重,常常在短时间内便会危及患者生命,一旦病情发生,必须要快速且有效得实施急救,对于院前急救和送入急诊室所采取急救措施的要求十分严格,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但是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医
3、务人员由于常忙于紧张的抢救工作,却往往忽视对于患者心理上的观察与照顾,导致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 得不到缓解,尤其是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送入急诊进行救治的过程中,患者被剧烈的胸痛和其他各种不适症状所折磨,而对于陌生紧张的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各种监护仪器和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常常会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甚至对死亡降临的畏惧等负面的心理变化,这种不良的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的上升,从而激发心肌异位兴奋灶,增加心肌负荷,进一步的加重病情 2。我们要认识到单纯的药物治疗无法有效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发展,对患者心理压力的解除、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纠正以及提供足够的社会心理支持是
4、起到 预防与治疗的积极措施。因此护士必须深入落实整体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才能更加有效提高治疗和护理的疗效。本文将就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心理因素及干预策略做一综述。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的相关影响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既有身体的疾病和经济压力所带来的痛苦和急迫,又有各式各样的心理刺激:包括家庭的支持、社会地位的改变等,这些压力都在有形或无形中给予或加重了患者的孤独感、挫折感和无助感,消磨着患者对于抗争疾病和重新生活的意志力和耐受能力,这种压力是心境变得焦虑、沮丧、 抑郁的根源所在 3。 1. 1 抑郁心理: 抑郁情绪产生的可能原因如下 4,5:急性心肌梗死
5、无论对于患者本身还是其家庭而言,都是一个重大的生活变故,对其个人、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出于对家庭和事业的顾虑,患者往往思想负担较重,进而产生不稳定情绪;部分患者由于担心疾病无法痊愈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有过多的顾虑;老年患者由于担心给家人子女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而无法静心调养,身体会呈现虚弱、乏力的状态。这些都可能引发患者产生轻度或中重度的抑郁症状,进而演变成严重的抑郁症。有 国外研究者对一组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严重的生活事件、社会困难和躯体健康问题都与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6,7。躯体健康是诱发抑郁症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表明 8, 90%
6、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不同程度的伴有焦虑、抑郁症状。此外苏慧敏的研究显示,抑郁和社会支持感知度的减低与心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相关性 9。抑郁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发生率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抑郁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导致血栓栓塞事件增加;心率变异度降低,心律失常增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由自 主神经介导的心脏压力感觉性反射功能失调,引发猝死;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依从性差。 1. 2 焦虑心理: 焦虑情绪产生的可能原因: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所产生的剧烈心前区疼痛、晕眩、呕第 2 页 共 6 页 吐、胸闷等不适,严重者会产生心律失常,甚至体验到濒死感;抢救其他
7、危重的患者带来的自身对死亡的恐惧感;对所患的疾病缺乏了解;担心工作受到影响;担心无法痊愈的身体和治疗的昂贵费用给家庭带来负担;陌生环境所带来的不适应感;监护设备及抢救仪器的噪音;由于治疗需要而使身体活动受限,而使患者感受到疾病的严重性,由此而担心治疗的 效果和预后。束燕等 10的项研究表明,当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有明显焦虑情绪时,其发生心肌梗死、心衰、猝死等事件的危险性明显升高,事件的危险程度也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患者存在焦虑会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类递质,导致血液中脂质增高、血黏度增高、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等一系列不良心血管事件,从而进一步加重心肌的缺氧缺血 11,当
8、发生大面积的心肌缺血时,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或严重的传导紊乱,重者甚至会引发猝死。焦虑目前已成为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要危险因素 12。焦虑的情绪可直接或间接 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 13。 1.3 依赖心理: 有研究显示 14,在 100 名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中,有 55 名有依赖心理,占 55%,而其中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依赖心理更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最初的 3 7 天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有些患者认为自身的疾病病情严重,对于活动后出现病情反复或加重的情况十分恐惧,部分患者在恢复阶段时常怀疑自己的病情是否真的已经得到控制,对于病情是否会再度复发而有所担心,不敢进
9、行适当的活动或运动,甚至连力所能及的翻身、洗漱、进食也要他人照顾,而由于缺乏足够的 活动,导致其恢复的进程缓慢。此外,部分患者即便是在病情稳定以后,由于之前受到诸多照顾而产生了对医护人员以及家属的依赖心理15。贾述桂 16认为老年患者常常可能因为久病而产生行为退化,进而产生依赖心理,一切依赖护士或看护人员照顾,不利于病情康复。 1.4 创伤后应激反应( PTSD):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严重创伤事件可引起 PTSD。根据国外研究 14,在美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幸存者的中,有 10%20%的患者有 PTSD10。对多数人而言 , 早期的症状并不一定引起损伤,但如果不能自我恢复 ,就有必要对其进行
10、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在心肌梗死发生后的几个月内是评估患者是否有 PTSD 以及治疗的最佳时机,相较于在疾病发生后当即干预的效果更好。 1.5 麻痹心理: 与依赖心理产生对比的是部分患者的麻痹心理,有的患者在心肌梗死的疼痛症状缓解或消失后,尤其是转出 CCU 病房后,自认为病情好转而产生了思想上的放松,对于医护人员的指导或劝告选择无视,产生麻痹大意心理 18。在病情进入稳定期后,患者自我感觉正常,饮食过饱,过早得从事重体力活动,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死亡。此类患者的症状不典型,自觉 症状也较轻,他们对于自己身患心肌梗死的事实选择不接受或直接忽略,不愿再配合医护人员接受合理的治疗和护理,选择
11、回归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酒、进食辛辣食物、超量运动及作息不规律等,从而导致不良后果 19。 2 护理干预 2.1 健康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患者能够充分熟悉和了解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的危险第 3 页 共 6 页 因素,尤其是各种心理因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特定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特定的性格、 PTSD 等会使交感神经和血小板的活性被激活,进而导致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损害,进而演变形成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引起心肌组织缺血,最终可能造成冠状动脉痉挛或其他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15。护士在护理实践中,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其了解自身所患疾病的发病机制
12、、诱发因素、自我急救等知识,让患者认识到自我心理调节对其健康能 起到的促进作用,指导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等, 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不要为琐事发脾气,遇事不激动,长期保持一种超然的心态, 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 苏秀娜等 16在对 43 例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了抑郁和焦虑程度。 2.2 建立支持系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支持系统包括家庭、职业等各方面社会支持,建立有效的支持体系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患者学会保持良好的情绪,以积极心态面对疾病可以使其 更好的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17。急性心肌梗死
13、患者对于其家庭成员,尤其配偶的重视程度和依赖程度更高,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对家属,尤其是其配偶或直接照顾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和心理指导,增强他们对于疾病治疗和恢复的信心,更好得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在平时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以愉快的心情面对患者,避免患者的情绪受到不良事件的刺激而波动、避免消极暗示。研究表明 18,社会心理因素无论是对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还是躯体健康都有着明显的影响。有国外研究者 19曾对于各类社会支持进行了详细描述,他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社会支持是减轻 或消除抑郁的最佳措施,会对患者的适应性产生积极的影响,各方的支持能够给患者更强烈的安全感,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14、从而进一步激发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对其疾病的恢复要给予正面的肯定,还要有足够的心理支持。 2.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和基础。护理人员要主动得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充分且深入得了解患者,在最大程度上得满足患者的求知心理。此外,医患关系的稳定与持续是干预 PTSD 的关键要素,可有效降低危险性。因此,与患者建立互信与合作关系对早期的心理干 预尤为重要。良好的治疗关系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基础上,情感的互通可以使患者对治疗者产生信赖感和合作感。 2.4 个性化护理 由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家庭情况、社会地位各有不同,所以不
15、同的患者心态千差万别,而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或地点反应亦可能完全不一样。个性化是在实施心理护理时必须重视的要素。根据患者不同的需要,采取针对项目和重点不同的护理措施,既可以落实到心理护理的实质,又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促进患者身心康复的目的。在日常护理中,要多询问关心患者的自觉症状,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给患者合 理的心理宣泄的机会,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及干预措施。如音乐疗法、暗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目前,认知治疗是较新的治疗手段,主要是使患者在非功能性的认识问题上提高自我认知,通过患者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的改变来改善自己的心理问题 20。在护理工作中,所有的患者都有别于其他对象。即便
16、是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在实施心理护理时也要因人而异,要让患者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感受到舒适和愉悦,亲切的说话方式、操作的熟练程度、专业知识的丰富等都会让患者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可信任感。 第 4 页 共 6 页 3 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形势随着人 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日趋严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是对急性心肌梗死防治所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我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理干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对于患者的心理应激研究较少,尤其是发生 PTSD 的心理干预研究更加缺乏。随着社区医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护士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护理工作将会成为心理干预方面的积极推
17、动。吸取国外先进的护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如何发展并建立完整的且行之有效的心肌梗死后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第 5 页 共 6 页 参考文献 1. 雷轶芳 .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研究现状及进展 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2: 2347-2349. 2 李香玉,朱红鹤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干预护理体会 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1):226-227. 3 李方江 , 张凡 , 岳秉宏 , 等 . 老年冠心病抑郁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J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08, 6 ( 12) : 1485- 1486. 4. 刘希红,邵燕,杭琤
18、,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负性情绪的性别特征及心理干预 J护理研究, 2011,25( 11B): 2957-2958. 5. 孙裕华,陶秀彬,吴赞芳,等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病人负性心理影响的 Meta 分析 J护理研究, 2010, 24( 8C): 2243-2245. 6 Mclntyr e RS , Wilkins K, Kennedy SH. T he effect of bipolar 1 disorder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on wor kforce function J . Chronic Dis Can, 2007, 28 ( 3) :
19、84- 91. 7. 卢晓英,陈汝明,马娜,等 . 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护理对策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 8( 1): 115-116. 8. 解晨 , 秦发伟 , 金琳 , 等 . 冠心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分析及心理护理 J . 现代护理 , 2002, 8( 12) : 911- 912. 9. 苏慧敏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 PCI 患者伴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 J.医药论坛杂志, 2007, 7( 28): 58-59. 10. 束燕 , 董燕 . 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与抑郁调查及心理干预 J .齐鲁护理杂志 , 2008, 14 ( 21) : 79- 80. 11. 徐
20、志莹,马杰,李晓燕,等 . 急诊 ICU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研究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23( 7): 781-782. 12. 赵慧,高莉,师福香 . 心理护理模式在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 J.延边大学学报, 2012,10( 2): 73-74. 13. 杨玉丽 . 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作用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15(14):50-51. 14. 陈惠珍 . 心肌梗塞病人心理健康观察及护理措施 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1):4549-4550. 15. 夏春桔 . 浅谈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J. 求医问药, 201
21、2, 10( 1): 492. 16. 贾述桂 . 急性心肌梗死 78 例心理问题分析及针对性护理 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9): 94-95. 17. Shemesh E, Yehuda R, Milo O, et al . Post-traumatic stress ,non-adherence, and adverse out com e in survivors of a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 Psychos om M ed, 2004, 66( 4) : 521-527. 18. 蒿光艳 ,杨雪珍 ,屈学勤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问
22、题的分析与护理对策 J. 齐鲁护理杂志, 2004,10( 5): 340-342. 19. 刘立新 . 循证护理和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 J. 河北医药, 2011, 33( 6):952-953. 20. 曹健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策略的研究进展 J.天津护理, 2010, 18( 5): 299-300. 第 6 页 共 6 页 21. 苏秀 娜,徐进霞 . 心理干预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J. 现代医药卫生, 201,29( 21): 3311-3312. 22. 程红梅 .心理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J. 中国保健营养,2013,2: 6
23、98-699. 23. 黄兆敏 ,陈淑 . 心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9( 20): 113-114. 24. Schaef er C, Coyne J C, Lazarus R S. The health-related functions of social supportJ . J Behav Med, 1981, 4( 4) : 430-430. 25. 陈宏丽,李 清,范雪丽,等 . 心理干预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J. 中医西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1( 7): 880-881. 26. 张彩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舒适护理效果观察 河北医药, 2009, 31:2512-2513 27. 张永华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09,15: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