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二十五讲内科不寐2题库.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67365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第二十五讲内科不寐2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针灸学第二十五讲内科不寐2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针灸学第二十五讲内科不寐2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针灸学第二十五讲内科不寐2题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针灸学第二十五讲内科不寐2题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 疆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首 页编号:29课程名称 针灸学 专 业 中医医疗 班 级主讲教师 苏菲娜 计划时数 2 学时 专业层次 本科专业技术职称 助教 编写时间章节名称 第七章 治疗各论 第一节 内科病证(不寐-哮喘) 使用时间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掌握不寐、心悸重点病症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2、了解感冒、咳嗽、哮喘一般病症的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重点与难点1、重点为不寐、心悸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2、难点为感冒、咳嗽、哮喘等病症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教学内容更新情况1、 重点讲授不寐、心悸重点病症的概念、

2、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2、了解感冒、咳嗽、哮喘一般病症的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3、重点病证结合临床病例讲授教学方法与组织安排课堂讲授为主。1、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35 分钟;2、对不寐、心悸等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60 分钟左右;3、对感冒、咳嗽、哮喘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20 分钟;4、小结 35 分钟;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基本教材和参考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黄帝内经 、 难经 、 针灸甲乙经 针灸大成 针经指南 针灸问对 中国针灸

3、、 针刺研究 、 上海针灸 、 针灸临床杂志集体备课教研室审查意见 同意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 、提问:1、胁痛、痹证、痿证、痫证、癫狂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2、胁痛、痹证、痿证、痫证、癫狂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二) 、上次课内容梗概:胁痛、痹证、痿证、痫证、癫狂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不 寐不寐(inSOIEmia)通常称为“失眠“、“不得卧“等,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证。本病可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mumsism),认为是由于长期过度的紧张脑力劳动、强烈的思想情

4、绪波动、久病后体质虚弱等,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相互失衡,导致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紊乱而致。【病因病机】本证与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有关。情志不遂,肝阳扰动;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惊恐、房劳伤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炽,心肾不交;体质虚弱,心胆气虚;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上述因素最终导致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于濡养、温照,心神不安,阴跷脉、阳跷脉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现不寐。【辨证】主症 经常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甚则彻夜不眠。兼情志波动,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满,舌红,脉弦,为肝阳上扰;心悸健忘,面色无华,易汗出,纳差倦怠,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亏虚;头晕耳鸣,腰膝

5、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心肾不交;心悸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舌淡,脉弦细,为心胆气虚;脘闷噫气,暧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为脾胃不和。【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 调理跷脉,安神利眠。 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配穴 肝火扰心者 ,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者 ,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操作 神门、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照海用补法,申脉

6、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方义 心藏神 ,神门为心经原穴;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可调理脑神,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四神聪、安眠穴镇静安神。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阴、阳跷脉主睡眠,若阳跷脉功能亢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跷脉功能协调,不眠自愈。2.其他治疗(1)耳针法 皮质下 心 肾 肝 神门 耳背心。毫针刺或王不留行籽贴压。(2)皮肤针法 自项至腰部督脉和足太阳经背部第 1 侧线,用梅花针自上而下叩刺,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 1 次。(3)电针法 选四神聪、太阳,接通电针仪,用较低频率,每次刺激 30 分钟。 (4)拔罐法 自项至腰部足太阳经背部侧线 ,用火罐自上而下

7、行走罐,以背部潮红为度。【按语】1.针灸治疗不寐效果良好,尤其是在下午或晚上针灸治疗,效果更好。2.由其他疾病引起不寐者,应同时治疗其原发病。心 悸心悸(pdpiM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本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西医学中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以及贫血、低钾血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出现心悸,均可参照本病治疗。病因病机本证的发生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受邪等有关。平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

8、或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病;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本病。辨证主症: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为心胆虚怯;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为水气凌心;心痛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咯痰,舌暗,脉沉细或结代,为心脉瘀阻。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 以手厥阴、手少阴

9、经穴为主。主穴 内关 郗门 神门 厥阴俞 巨阙配穴 心胆气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操作 毫针平补平泻方义 心包经内关及郗穴郗门可调理心气,疏导气血。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定悸。心包之背俞穴厥阴俞配心之募穴巨阙,可益心气,宁心神,调理气机。诸穴配合以收镇惊宁神之效。2.其他治疗(1)穴位注射法 选穴参照基本治疗 ,用维生素 B1 或维生素 B12 注射液,每穴注射 0,5 毫升,隔日 1 次。(2)耳针法 选交感、神

10、门、心、脾、肝、胆、肾,毫针用轻刺激。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按语】针灸治疗心悸效果较好。本病可发生于多种疾病,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感 冒感冒又称伤风、冒风,是风写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病。临床表现以鼻塞、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其特征。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季多见。由于感邪之不同、体质强弱不一,证候可表现为风寒、风热两大类,并有夹湿、夹暑的兼证,以及体虚感冒的差别。如果病情较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称为“时行感冒“。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的感冒范畴。西医学认为当人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则原已存在于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

11、速繁殖,引起本病,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为鼻病毒。 【病因病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当气候剧变时,人体卫外功能不能适应,邪气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偏寒者,则致寒邪束表,肺气不宣,阳气郁阻,毛窍闭塞;偏热者,则热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肃。感冒虽以风邪多见,但随季节不同,多夹时气或非时之气,如夹湿、夹暑等。 l【辩证】主症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脉浮。 兼见 恶寒重 ,发热轻或不发热 ,无汗,鼻痒喷嚏,鼻塞声重,咯痰液清稀,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感冒;微恶风寒,发热重,有汗,鼻塞浊涕,咯痰稠或黄,咽喉肿痛,口渴,苔薄黄,脉浮

12、数,为风热感冒;夹湿则头痛如裹,胸闷纳呆;夹暑则汗出不解,心烦口渴。【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 祛风解表。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配穴 风寒感冒者 ,加风门、肺俞 ;风热感冒者,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加迎香;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夹湿者,加阴陵泉;夹暑者,加委中。 操作 主穴用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风热感冒,大椎行刺络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少商、委中用点刺出血法,余穴用泻法。方义 感冒为外邪侵犯肺卫所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以怯邪解表。督脉主一身之阳气

13、,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既可疏散风邪,又与太阳穴相配可清利头目。2.其他治疗(1)拔火罐法 选大椎、身柱、大杼、肺俞 ,拔罐后留罐 15 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本法适用于风寒感冒。(2)刺络拔罐法 选大椎、风门、身柱、肺俞 ,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颜色转淡后,加火罐于穴位上,留罐 10 分钟后起罐,清洁局部并再次消毒针眼。本法适用于风热感冒。(3)耳针法 选肺、内鼻、下屏尖、额 ,用中、强剌激。咽痛加咽喉、扁桃体,毫针刺。【按语】1.感冒与某些传染病早期症状相似,临床应加以鉴别。2.在感冒流行期,针

14、灸足三里(双),每日 1 次,连续 3 天,有预防作用。咳 嗽咳嗽(cough)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临床一般声痰并见,故并称咳嗽。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侵袭引起,内伤咳嗽则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咳嗽多见于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是肺系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西医学认为咳嗽多在受寒或过度疲劳的基础上,遭受病毒或细菌感染而引起,其次为物理、化学性剌激等,以及年老防御功能退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病因病机】咳嗽病因,临床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从口鼻皮毛而人。肺合皮毛

15、,开窍于鼻,肺卫受邪,肺气壅塞不宣,清肃功能失常,影响肺气出人,而致咳嗽。内伤咳嗽,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肺阴亏损,失于清润;或脾虚失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不宣;或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盛灼肺,阻碍清肃;肾虚而摄纳无权,肺气上逆,均可导致咳嗽。咳嗽虽分内因、外因,但可互相影响为病,外邪迁延日久,可转为内伤咳嗽;肺虚卫外不固,则易受外邪引发咳嗽,故两者可互为因果。【辩证】1.外感咳嗽主症 咳嗽病程较短,起病急骤,或兼有表证。兼见 咳嗽声重 ,咽喉作痒 ,咯痰色白、稀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形寒无汗,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者,为外感风寒;咳嗽咯痰粘稠、色黄,身热头痛,汗出恶风,苔薄黄,脉浮数

16、者,为外感风热。2.内伤咳嗽主症 咳嗽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兼脏腑功能失调症状。兼见 咳嗽痰多、色白、粘稠,胸脘痞闷,神疲纳差,苔白腻,脉濡滑者,为痰湿侵肺;气逆咳嗽,引胁作痛,痰少而粘,面赤咽干,苔黄少津,脉弦数者,为肝火灼肺;干咳,咳声短,以午后黄昏为剧,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形体消瘦,两颊红赤,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肺阴亏虚。【治疗】1.基本治疗(1)外感咳嗽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操作 毫针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或针灸并用,或针后在背部腧穴拔火罐。方义 肺

17、主皮毛 ,司一身之表 ,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怯邪,宣肺解表。选合谷与列缺,原络相配,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取肺之背俞穴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 (2)内伤咳嗽治法 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太渊 三阴交 肺俞配穴 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间;肺阴亏虚者,加膏育;咯血者,加孔最。操作 主穴用毫针平补平泻法,或加用灸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方义 内伤咳嗽 ,肺阴损耗 ,肺失清肃,取肺俞调理肺气,清肃之令自行。太渊为肺经原穴,本脏真气所注,取之肃理肺气。三阴交疏肝健脾,化痰止咳。2.其他治疗(1)穴位贴敷法 选肺俞、定喘、风门、膻中、丰隆,用白附子 16%,洋

18、金花 48%,川椒 33%,樟脑 3%制成粉剂。将药粉少许置穴位上,用胶布贴敷,每 3-4 日更换 1 次,最好在三伏天应用。亦可用自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穹等量研成细粉,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 1 厘米圆饼,贴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 3 天更换 1 次,5 次为 1 疗程。 (2)穴位注射法 定喘、大抒、风门、肺俞,用维生素 B1 100 毫克注射液,或胎盘注射液,每次以 12 穴,每穴注入药液 0、5 毫升,选穴由上而下依次轮换。隔日 1 次。本法用于慢性咳嗽。按语1、咳嗽见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临证必须明确诊断,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2、平时注意保暖、慎避风寒。嗜烟、酒者,

19、应戒绝。哮 喘哮喘(asthma)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哮与喘同样会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症状表现略有不同,“哮“是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喘“是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正如医学正传说:“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临床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两相同时举发,其病因病机也大致相同,故合并叙述。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男女老幼皆可罹患。哮喘多见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临床常见的支气管哮喘常分为外源性、内源性及混合性。外源性哮喘是机体接触抗原性物质(如吸人花

20、粉、真菌孢子,进食鱼、虾、牛奶、蛋类及接触青霉素等)所致,多数认为这类患者为过敏体质。内源性哮喘是指非抗原性所引起者,如呼吸道感染、寒冷空气、理化因素等所致。内、外源性哮喘均以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粘膜水肿、分泌亢进为主要病理特点。病因病机 本病之基本病因为痰饮内伏。小儿每因反复感受时邪而引起;成年者多由久病咳嗽而成成。亦有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偏嗜咸味、肥腻或进食虾蟹鱼腥,以及情志、劳倦,均可引动肺经蕴伏之痰饮。痰饮阻塞气道,肺气升降失常,而发为痰鸣哮喘。发作期气阻痰壅,阻塞气道,表现为邪实证;如反复发作,必致肺耗损,久则累及脾肾,故在缓解期多见虚象。辨证】1.实证主症 病程短 ,或当

21、哮喘发作期 ,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呼出为快,体质较强,脉象有力。 兼见 咳嗽喘息 ,咯痰稀薄 ,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白薄,为风寒外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胸中烦闷,咳引胸胁作痛,或见身热口渴,纳呆,便秘,脉滑数,苔黄腻,为痰热阻肺。2.虚证主症 病程长 ,反复发作或当哮喘间歇期 ,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体质虚弱,脉象无力。兼见 喘促气短 ,喉中痰鸣 ,语言无力,吐痰稀薄,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而无力,为肺气不足;气息短促,动则喘甚,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为久病肺虚及肾。 治疗】1.基本治疗(1)实证治法 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22、主穴 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痰热者,加丰隆;喘甚者,加天突。操作 毫针泻法。风寒者可合用灸法,定喘穴刺络拔罐。方义 手太阴经列缺以宣通肺气,祛邪外出。选其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膻中乃气之会穴,可宽胸理气,舒展气机。取肺之背俞穴,以宣肺祛痰。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2)虚证治法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 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肺俞 膏育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配穴 肺气虚者,加气海;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 操作 定喘用刺络拔罐,余穴用毫针补法。可酌用灸法或拔火罐。 方义 肺俞、膏育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补肾俞以

23、纳肾气。肺经原穴太渊配肾经原穴太溪,可充肺肾真原之气。足三里调和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定喘为平喘之效穴。2.其他治疗(1)穴位贴敷法 选肺俞、膏育、膻中、定喘。用自芥子 30 克,甘遂 15 克,细辛 15 克共为细未,用生姜汁调药粉成糊状,制成药饼如蚕豆大,上放少许丁桂散,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 3060 分钟后取掉,局部可有红晕微痛为度。若起泡,消毒后挑破,涂龙胆紫。亦可采用斑萤膏贴敷发泡。(2)穴位埋藏法 选膻中、定喘、肺俞。常规消毒后,局部浸润麻醉,用三角缝合针,将“0“号羊肠线埋于穴下肌肉层,每 1015 天更换 1 次。(3)穴位割治法 选膻中穴 ,常规消毒后,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穴位 1 厘米,割去皮下脂肪,缝合后,外用消毒敷料固定即可。每 1015 天做 1 次,一般做 12 次。(4)耳针法 选平喘、下屏尖、肺、神门、皮质下。每次取 23 穴,捻转法用中、强剌激,适用于哮喘发作期。按语哮喘可见于多种疾病,发作缓解后,应积极治疗其原发病,心源性哮喘常见于左心功能不全,系因肺水肿所引起,要注意鉴别,主要治疗原发病,针刺只作辅助治疗。本 次 课 内 容 复 习 思 考 题 :1、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2、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