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涂鸦界的破事儿正如火如荼的世界杯赛事,除了让看官们见识了桑巴热情外,场外的巴西式涂鸦也顺势火了一把。 “热烈欢迎”式的涂鸦作品固然多不胜数,但被更多人关注的却是一系列“反世界杯”的主题作品。创作者们高调地唱反调:他们认为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基础教育和医疗尚得不到保障的时候,该国政府却倾注 130 亿美元举办这场奢侈活动,而这笔资金的一部分还有可能被贪污掉。 摆脱不了的政治色彩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涂鸦从被嫌弃的非法行为逐渐发展成艺术家族中的一员,从看似无规则无意义的随手乱画发展到商业广告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亚洲涂鸦第一人”的 MC仁说过:“涂鸦的本质即不合法,这
2、种本质一方面让涂鸦者迷恋其中,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抗议,抗议商业化对公共空间的侵犯。 ” 而关于涂鸦的发源地,一直众说纷纭。1960 年,法国摄影大师布拉塞(Brassai)出版了一本名为Graffiti的小册子,并把涂鸦看成是一种昙花一现的艺术。像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的描述一样,1968 年法国的“五月风暴”中,不少人开始用油漆喷罐在巴黎大街小巷的墙面上喷上具有煽动性的口号:“遮羞吧,不会思考的东西” 、 “先要不服从,然后在墙上写字” 。越来越多的人在巴黎街道里粉刷标语和张贴海报,表达自己的政治或艺术观点,使巴黎一度成为涂鸦者的天堂。也许这也是涂鸦从诞生之初就摆脱不了它的政治性的原因。法
3、国人对涂鸦文化的贡献还包括对涂鸦辅助材料的改造纸模。其原理是利用厚纸板来复制图像,这样便能多次在不同地点重复使用。 而在美国,1971 年纽约时报刊登的一个随处可见的街头标记“Taki183”引起了大众关注,也间接使涂鸦(Graffitti)这个来自希腊文“书写”与意大利文“刮痕”的俚语成为一个艺术名词。涂鸦在美国发展初期,还处于一种自我发展、自我满足的地下状态,直至 20 世纪80 年代才逐渐浮出水面。 因街头涂鸦而成名的美国当代黑人艺术家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以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作品将涂鸦推入欧美的艺术界殿堂。他的作品充满疯狂、愤怒和破坏,在短
4、短 8 年时间里,便取得了与欧美主流艺术并驾齐驱的骄人成绩。这也推动了“涂鸦”的正名,使其成为流行画派之一。 涂鸦历史上最不得不说的还有德国的柏林墙。依然是 20 世纪 70 年代,柏林墙的东面是荷枪实弹的巡逻宪兵,西面的一切却是彩色的。柏林墙上的作品彰显了涂鸦艺术在这场政治角力中的特殊性,当时,柏林墙上的涂鸦长度达 20 多公里,除本土艺术家外,还有不少世界著名涂鸦大师参与其中,甚至普通市民也凑了热闹。柏林墙于 1989 年 11 月 9 日倒塌,而它的倒塌如同它的建立一样让人措手不及。一年后,来自世界各地的 118 名艺术家应邀在东侧的墙上创作,绘制出 106 幅作品以作纪念和警示。 出彩
5、的个人风格造就集体回忆 涂鸦发展到近年,逐渐呈多元化,也不一定带政治讽刺、唱反调才能一举成名,也有不少涂鸦者在涂画之初只为一时痛快。在我们的“东方之珠”香港,便有这样一位不可复制的涂鸦达人人称“九龙皇帝”的曾灶财。 他是香港一名街头涂鸦者,所有创作均为书法作品,讲述自己及家族的事迹,以及“宣示”对香港九龙地区的“主权” 。曾灶财涂鸦超过 50年,笔迹遍及香港各区,你也许想象不到,他这些破坏公物的涂鸦作品曾在 2003 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展出,他也成为至今唯一一位获展出作品的香港人。 2007 年 7 月 25 日,当“九龙皇帝” “驾崩” ,香港报章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不少人认为曾灶财的作品是香港
6、文化的一部分,值得尊重,虽“难登大雅之堂”但也将成为香港的集体回忆之一,也有人认为曾灶财的作品代表香港的基层本土文化。 此后,由曾灶财作品引发的周边产品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业艺术案例。当然, “九龙皇帝”的成功充满传奇和偶然性,但涂鸦艺术与商业的融合,也是涂鸦艺术者“走上地面”的一条捷径。 对话 涂鸦者 你所知道的中国(本地)涂鸦艺术者是怎样的生存状况? 在国外,很多涂鸦者从 10 多岁到 40 多岁都一直在涂鸦,年轻的时候做点疯狂的事,画火车画公共场所,年纪大点的更想稳定点,就转型为偏艺术型的涂鸦艺术家。但在中国,涂鸦还是新鲜事物,民众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暂时还看不到涂鸦艺术化的未来。涂鸦者不能
7、靠涂鸦维持比较体面的生活,又不能转型为艺术家。所以中国涂鸦的主力军一直在 1828 岁之间。年轻的没钱涂鸦,奔三的因为现实的压力渐渐淡出。到处交流、参加派对活动、在社交圈上发作品发旅行照,是外人能看到的涂鸦者的自由多彩生活。而事实上,真实生活并没那么风光。他们大多都是从事设计相关的工作,譬如在广告公司做设计、开小型的工作室或蹲在家做自由职业者,没人理解甚至得不到尊重,也赚不了多少钱。 对中国(本地)涂鸦而言,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你最欣喜的是什么?最欣喜的就是涂鸦一直没死掉,还有一堆一直坚持至今的人。外国涂鸦界对中国涂鸦的了解越来越多,近几年的国际交流也有增无减。但同时中国涂鸦的发展似乎止步了,涂
8、鸦的人数,街上看到的作品,个人风格的种类,都呈下降趋势。 你认为商业合作是不是涂鸦艺术者的唯一出路? 商业合作可以减轻涂鸦者的经济压力,也可以让大众了解涂鸦文化,但是绝对不会成为出路。 涂鸦出现的初衷是反抗社会的框框条条,而大多数的商业涂鸦作品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完全是背道而驰。在中国的商业涂鸦,很多时候被等同为壁画,客户不愿意花点时间了解这个文化,只追求形式,往往会要求我们按客户提供的稿来喷绘,最后毫无意义的作品就诞生了。或者有一天,当客户可以给予涂鸦者尽量多的创作空间,我才会对商业化有所改观。 说说你最喜欢的涂鸦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在你的涂鸦路上都给了你什么影响? 涂鸦都是入门容易,修行难。
9、学会画一张完整的涂鸦只需要几个月,但是做涂鸦的心态比起技艺更加重要。心态影响涂鸦者的作品风格和创作生命。 法籍涂鸦人 Dezio 的风格很 Funk,玩味很重,手法也很自由。他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涂鸦不需要太多目的,它就是个好玩的游戏。 另一位长居于广州的加拿大涂鸦者 Ordr,没学过画画,风格极具个人特色,很固执地打破常规的审美,坚持在大街上涂鸦(广州街头最多作品的人) 。他说,画功比他强的人很多,他不会用自己薄弱的地方去跟别人比。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尽管绘画基本功对涂鸦很重要,但是如何用涂鸦表达自己,用自己最擅长的手法表现出来,比技术更为重要。坚持玩这个游戏,坚持涂鸦的本质,找到自己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