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后期散文(上)明代后期散文 公安派、 竟陵派 和 徐宏祖 ,徐宏祖就是徐霞客。我们这里所谓明后期就是从万历中期、后期当中的王世贞去世之后,一直到明朝灭亡大约五六十年左右 。公安派公安派以 “袁氏三兄弟 ”为代表 ,反对贵古贱今 ,模拟抄袭;主张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其散文以游记最佳。这时期活跃在文坛里的公安派。领袖就是袁氏三兄弟。公安就是现在湖北的公安县,这个县的袁氏三兄弟都是文学家,所以后人称他们代表的流派就叫做公安派, “三袁 ”就是(指)大哥袁宗道、 老二袁宏、道 三弟袁中道 。他们的思想都受李贽的影响,讲学走借禅诠儒、两家合一的道路。他们受佛家思想影响比较深, 在文学见解方面有两点
2、:一是反对贵古贱今, 模拟抄袭;但并不否认向前人学习 。第二 是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他们继承李贽提出的 “童心说 ”主张写真实的感受,强调主体对 客体的体验,追求 “趣 ”“韵 ”他们的散文以游记写得最好。 袁宗道 ( 1560-1600),他只活了四十岁就是老大了, 19岁中举, 27岁中状元。他的散文主张主要是批判前后七子模拟秦汉 。主张文章应该随时代而变化,提倡独创性他的散文短小精悍、探奇寻胜、 情景结合 、爽朗清新,叙述不追求全面过程完整,不一定借题发挥议论,全凭兴趣和印象,记其可记, 略去其余 。简单说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拘一格。传统的游记写法被突破了 比如他有篇 极乐寺纪游
3、这个极乐寺就是北京的一个寺庙西郊的一个寺庙他写 “高粱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 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梅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驳若大鱼鳞,可七八围许。 ”高粱桥就是现在北京西郊动物园附近的(一座桥),它从西山发源,现在叫昆玉河。这个水皱纹像一个罗纹纸一样,这个形容很恰当。树荫可以覆盖好几张席子,一个(棵)很宽的 很高大的树木, 才有这个现象。就写是柳树,这个指
4、的就是从五塔寺到万寿寺这一带了,都是佛寺、 道院 。就是离这个高粱桥大概将近三里路。上全是林荫, 就是树指的这个松的松枝,这个(松树)的皮,像鱼鳞一样。像这样的描写应该说是很细致的。 他是顺着水道写的,把河堤 、小桥、 田野、 绿树、 庵堂、 寺院以及西山的远景,用精炼的文字一一点染组成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 。袁宏道 在 “三袁 ”中成就最大,名篇 虎丘 、 满井游记 细致自然,个性突出;传记文 徐文长传 刻画生动,活灵活现。袁宏道( 1560-1610) 也年寿不长只活到 50岁,他是万历二十年进士。曾经担任吴县县令,就是苏州县令,及吏部郎中。他在 “三袁 ”当中成就最大。提倡新、 奇、
5、 真、 趣 他的语言用很通俗的词汇,他的散文直率自然,个性鲜明,常常在写景叙事当中抒发情怀,着重表现主体对客体的事物的审美体验。比如他在苏州写的游记 有一篇叫 虎丘 虎丘就是现在苏州的著名园林那个虎丘了 他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甚。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 b,茅)屋,莫不 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锦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辩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销魂。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堂,迟(待)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知县)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 “吴客 ”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