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汽驱储层.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68023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汽驱储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汽驱储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汽驱储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汽驱储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汽驱储层摘 要:S 区块 F 油层是辽河油田首个中深层稠油工业化蒸汽驱开发区块。经过多年吞吐、汽驱开发后,热采储层变化特征明显,通过开展取心井综合地质研究,提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稠油热采后储层宏观、微观变化特征基础上,对稠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综合评价,满足稠油油藏中后期开发需要,指导开发调整,进一步提高稠油热采采收率。 关键词:蒸汽驱 稠油 储层 灰色关联分析法 分类评价 S 区块是在斜坡背景上发育起来的单斜构造,四周被断层封闭,地层北陡南缓。沉积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F 油层属中厚互层状高孔、高渗储集层,为中厚层状边水稠油油藏,隔夹层较为发育。S 区块198

2、7 年开始蒸汽吞吐开发,1998 年开展了 4 个井组的 70m 井距蒸汽驱先导试验,相比吞吐采收率可提高 21.7%,吞吐加汽驱采出程度达55%。2003 年又进行了 7 个井组扩大试验,2006 年在全块开展了规模化转驱工作,共设计汽驱井组 149 个。 总结目前汽驱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平面动用不均,蒸汽主要沿河道及地层倾角上倾方向驱替,不同方向蒸汽扩展速度差异较大1-2,平面动用程度 57.8%。2)纵向动用不均,主体部位纵向动用程度 62.8%(蒸汽动用 30%) ,高渗层动用好,低渗层动用差3。3)层间受渗透率级差控制,级差大于 4 以上基本不吸汽,主力油层汽窜增加

3、,纵向动用程度较差。4)层内受蒸汽超覆的制约,厚层下部基本为热水驱替,驱油效率低。因此,开展汽驱储层综合评价,确定动用不均原因,对确定调控潜力区十分关键。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 储层定性评价由于评价参数多,且分类评价结果易出现交叉、矛盾的现象,难度较大4。所以本次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 F 油层地质体进行综合定量分类评价。灰色关联分析法是通过寻求系统中各因素的主要关系,找出影响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因素,根据各参数重要程度对其赋以不同的“权系数” 。 1.原始数据处理 储层综合定量评价一般采用极大值标准化对储层参数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单项参数除以同类参数极大值,使评价参数在 01 之间变化。对于值愈

4、大愈好参数,直接除以最大值;对值愈小愈好参数,用极大值与参数差除以最大值,使各项参数间具有可比性。 2.确定权重系数 将开发指标作为母序列因素,地质指标作为子因素。求取关联系数,关联度愈接近于 1,表明其关系越紧密,子因素对母因素影响越大,反之亦然。 二、主要地质因素分析 将各类地质参数与开发效果对比分析,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地质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层倾角 监测结果显示,由于蒸汽超覆作用,上倾方面蒸汽突破速度较大。在较均质的地质体条件下,随地层倾角增大,蒸汽会强烈地向上倾方向运动,地层倾角小于 10 度优势明显。 (2)油层厚度 汽驱井组有效厚度增加,开发效果变好。开发效果好的井组有效

5、厚度与油汽比呈现较好的二阶函数。有效厚度在 2035m 之间油汽比随着有效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3)储层非均质性 统计试验区不同相带物性及生产井开发效果可知,蒸汽沿砂体厚度大、物性较好的主河道方向优先突进。储层综合研究发现,渗透率平面分布与开发效果匹配较好,渗透率大于 2m2 的区域开发效果较好。 (4)隔夹层特征 隔夹层发育影响蒸汽热利用率,从热效率评价上来看,隔层热损为12.9%。夹层频率与开发效果对比来看,夹层频率高的区域开发效果较差。三、地质体分类 注汽井部署已考虑地层倾角影响,所以在评价中,地层倾角不参与本次评价。影响蒸汽驱开发效果的主要地质因素是 KH、有效厚度及砂岩厚度,同时储层

6、非均值性对该区域开发效果影响较大。综合各地质参数关联系数,求取地质参数权系数。 根据井组地质参数确定的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综合分类,建立单井地质体分类标准,由于注汽井对井组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单井分类后建立井组地质体分类标准时分注汽井、生产井两个方面来确定。 地质体分类结果在平面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分别对不同层位、不同时期转驱的井组分别进行研究,将地质体划分为三个级别,地质体分类结果与开发效果评价结果吻合度为 69%。本次研究对 668 口生产井、138 口注汽井,合计 138 个汽驱井组进行地质体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其中类汽驱井组 77 个,类汽驱井组 50 个;类汽驱井组 11 个。 四、结论

7、1、地质分析研究,开发效果较好的主力区油层发育、净总比值高、夹层频率小、渗透率大于 2m2 的区域广泛分布,变异系数小,地质体条件直接影响蒸汽驱开发效果。 2、采取纵向上注采剖面调整及平面上采液井点综合调控等举措提高井组开发效果,不同区域针对不同地质体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 美K.C.洪. 蒸汽驱油藏管理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6 2 刘慧卿,范玉平 . 热力采油技术原理方法 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12 3 杨胜来 魏俊之.油层物理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0 4 刘有芳.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研究方法综述J.世界石油科学,1997,7(5):8795 作者简介:冯昕(1982-) ,男,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地质方案设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