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面基层统计难题 强化统计双基建设统计工作,根在基层;统计数据,实在基础。基层统计是统计工作的前沿,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第一道“防线” 。统计基础工作是统计的“基石” ,是统计能力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统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统计指标体系滞后,难以满足当地需要 目前,统计指
2、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调查方法与现实工作需求不相适应。日常统计中的指标大多用全面调查的方式,如畜牧业、蔬菜面积和产量等,而在人力不足且调查对象分散的情况下,访问式的全面调查很难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如“从业人员数”指
3、标,要求按行业统计从业人员数量填报,由于居住地区的外来从业人员与日俱增,而且流动性强,要细化到各具体职业的人数,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的确很难做到。 (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统计信息失真严重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它的负面效应。许多基层干部出于无奈,不得不故意虚报统计数据,来为自己的“政绩”
4、增光添彩。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四)对违反统计法的处罚力度不够 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五)统计力量薄弱 虽然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目前试图通过乡镇统计行为的纵向延伸来提高统计信息的搜集能力,但是由于在乡镇统计部门与村民小组统计人员之间未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硬约束机制,使乡镇统计行为
5、纵向延伸的统计行为效能大大减弱。受乡镇机构人员精简以及“撤扩”乡镇的双重效应的影响,乡镇统计资源的供求矛盾,尤其是经费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县与乡镇统计机构之间的管理体制不顺,县统计局对乡镇统计站“管事不管人” ,导致乡镇统计任务与配套的活动经费极不协调。 二、对策及建议 (一)跳出统计看统计,争取多方支持 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是搞好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支撑,是统计工作地位提升的有利保障。要争取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调整充实统计力量,保障当地统计机构的编制、经费、工作场所。明确相关机构承担统计工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根据人口总量、经济规模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统计人员。要进一步完善统计管理体制,确
6、保乡镇统计队伍稳定。各村(居)委会要指定专人负责统计工作。设立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企业统计负责人对企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统计、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实施企业统计星级管理制度,推进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 (二)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标准是否符合工作实际、顺应改革发展要求,是衡量“双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
7、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三)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当前一方面,要加大统
8、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基层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 (四)提升统计队伍素质,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 ,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二是
9、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四是处理好与乡村统计人员的关系。对乡村统计人员在工作上要多支持、多帮助、多指导;在生活上要多关心,在感情上多投入;在待遇上多争取。 (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推进基层统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坚持“统、一制度、规范标准,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原则,进一步创新管理举措、狠抓要求落实,逐步建立以日常管理协调制度、层级管理负责制度、定期督查巡查制度、动态跟踪回访制度、目标考核评比制度、绩效管理激励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督导,狠抓落实。统计规范化工作搞的好不好关键要看基层是否把上级的要求落到实处,不能只停留在听汇报上。要定期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乡镇、村、企业进行督导检查,帮助其建章立制,规范、指导统计工作,以行政手段力促规范化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督导检查,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统计规范化管理,对统计基层基础实行量化标准,使基层统计人员真正明白怎么去做才算是一名合格的统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