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型期涉农媒体三农新闻资源开发摘 要:回望 21 世纪以来我国三农政策进行的重大调整,可以发现有几项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分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开始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而随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为解决三农问题重中之重”在十八大定调,以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发展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政策的出台,可以预期,今后几年我国的“三农”将再出现里程碑式的重大改变。作为对三农发展具有强大推动力的涉农媒体,如何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为三农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论文旨在从“三农”对媒体的时代要求出发, 对当前的新三农转型期涉农媒体新闻资源开发作出分析,
2、在三农转型这一关键时期,涉农媒体应如何把握住机会,推动三农的转型,另一方面紧跟三农转型的步伐。在三农转型时期开发更多的新闻,为三农的转型或者说以后的三农做好报道。 关键字:三农; 转型期; 三农新闻资源; 新闻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旧”三农与新三农的对比 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城乡相对差距不断扩大,但较之于改革开放前,农村在各个方面都确实有了巨大的进步。如果我们把正处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社会称为转型期社会,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农村、农业、农民自然也就成了转型期三农,也称新三农。与旧三农相比,新三农表现出了绝然一新的景象。 1.1 农民:苦力的
3、代名词,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只靠着家里的一点土地来维持生存,被城市的人瞧不起,农村人在城市人的眼里就是粗人。农村人对自己的身份也没有自豪感, “我就是一农民,就是大老粗,俺什么都不懂” ,这是农村人以前进入到城市,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推进,惠农政策的频现,在现代科技支撑下的“农村人” ,已不再是想当初什么都不懂的“大老粗” 。现在的新农民已经学会了用文化、用信息武装起自己。 1.2 农村:破烂,落后这应该是对农村的第一印象,没有高楼,没有大厦,没有华丽的商场,没有人潮如流的餐馆,没有与外面的世界沟通的渠道,只知道家里那一亩三分地,最多也就是看看
4、电视,了解一下电视里所说的事。但是现在的农村并不像以前一样,现在的农村大叔大妈个个手里都有了手机,甚至有的手里有两三部电话。现在不仅仅是手机,网络也走进了农村,以前父母可能都不知道怎么上网,毕竟网络还没走进农村,但是看看现在:网上购物,网上游戏,网上聊天,网上论坛。各种网络上的东西也已经出现在了农村,虽说还没用的很灵活,但是用不了多久农村会在网络的带动下迈出一大步。 1.3 农业:以前的农业因为信息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所以大家基本还是靠老天吃饭,老天赏脸下点雨那么今年就会丰收,老天不给面子下的少了或者说多了那么收成就会减少,但是现在有了科技力量支撑的农业也飞速发展起来,没有雨可以在田间打井灌溉
5、,没有雨可以人工降雨,土地不适合玉米的生长可以找专家测试,换适合的农作物,适合的品种。所以说已经用科技力量武装起来的农业正飞速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等,遍地开花。其背后,既有受到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扩张,直接压缩了农业空间的影响,也有土地流转的功劳。而土地流转,将会使得更多的种植大户出现,成千上万亩连片种植,随处可见。 三农的变化,必然导致与之息息相关的涉农媒体,出现新的报道方向和取材角度,而这归根结底在于新闻资源如何开发。 2、新闻资源的开发 新闻资源开发是新闻传播活动以及新闻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要实现新闻资源的开发,应注意新闻资源的发现、鉴别、
6、转换、整合、展示和增值这六个方面。在转型期重视对新闻资源开发的研究,利于涉农媒体能够找到有用的三农新闻报道,其对于推进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 打造农产品的品牌 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现在各种对人体有害的产品相继暴露在了世人的眼前,其实这就是农产品打入市场的机会,绿色无公害就是我们的口号,将原汁原味农产品销售出去,即免除了加工的费用,也可以让购买者吃得放心,用的放心,个人认为此产品进入市场会非常受欢迎,我们并没有高大的公司大厦,一个村子或者几个村子联合起来就是一个团结的“公司” ,可以在内部进行探讨,分配工作。因为大家都住在一个村
7、子里,平时的关系应该没有城市人那么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很融洽,所以“公司”的初期发展并不是问题,在“公司”在以后逐步完善起来后可以进行系统的划分,以免出现经济利益的冲突。造成不良后果。 2.2 论坛 现在电脑已经走进了农村,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有能力装一台电脑的,至于电脑的教授问题,可以由家里的小辈解决,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一辈应该很少有不懂电脑的存在,如果家里没有懂得可以在村子里设一个电脑学习班,给不会电脑的人一个学习的机会。现在的网络非常之发达,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建立一个网络论坛,当有不会或者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求救,亦可以在论坛里发现新的点子,新的创意等,做一个现代的走在时尚前沿农民。
8、 2.3 会展 现在可能还没有办会展的能力,但是会展的开办在以后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让其他人更加充分的了解一个地区,在会展中可以展出农村特有的东西,可以熬不夸张的说,中国的历史沉淀下来的精髓还是在民间,毕竟在中国农民占很大的比例,一些奇人异事也大多出现在农村。就比如前一段时间红透了半边天的“小沈阳”也是农村出身,更别说小沈阳的师傅“赵本山”赵老师那也是想当初相当火的人物。城市里生活着的是为生活奔波的忙忙碌碌的人们,而在农村,只要不是农忙的季节人们都会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无聊了做做针线活,为即将出嫁的女儿秀点什么,图个吉利。为调皮的儿孙做点小玩具,要不几个人围一桌坐在一起下个象棋,虽然就那么
9、两个人的决斗,但是观战的人可不是一般的多啊。家里无聊的妇女们聚在一起搓个麻将,打打牌。可能有些人的技术都可以参加职业比赛了。在会展中,让这里的强将出战,打个擂台什么的,为会展增添一些乐趣。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会展可以让本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甚至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4 文化节 既然要发展开发新闻资源,没有活动怎么能行,没有新闻怎么能行!所以我们一概创办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活动文化节。既然是文化节,我们就该将我们特色展示出来,西方有狂欢节,我们就来个饮食文化节,家家户户在文化节那天都会出来在村子的主线道上摆出自己的拿手好菜,或者是拿手的小吃,可以是免费,亦可以是收钱的,即使没有外来的游客
10、,也可以在村子里进行饮食的交流,即可以促进邻里之间的关系,又可以通过这次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让更多的人注意到我们。 2.5 技术培训 在上边曾提到过对村民进行电脑运用的培训,但是仅仅有这方面的培训是不够的,我们是农民,我们有自己的田地,既然有这方面的优势我们就应该充分的加以利用,我们可以聘请优秀的专家为我们解决在实际的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说可以让专家给自己一些建议,全村人一起上个课,加强对技术的掌握,将这些理论性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让科技、知识的力量转化为实际的力量。如果在这方面,国家能给与支持,让科技下乡,让农民得到更多的科技带来的好处那就更加完美了,在现在,只靠蛮力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11、了,科技的力量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以说对广大的农民群众进行培训,让科技走进乡下是现在首要的问题。3、现在的新农村出现的问题 在新“三农”的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就比如现在的农民工过多,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老幼妇女留守问题等,都是在农村的建设中出现的不可回避且至关紧要的问题。 3.1 农民进城问题 现在有很多的年轻的,中年的农民选择到城市里去发展,因为在城市里发展的机会要比农村多好多,所以都背上了离家的行囊走入城市。在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前,城市人口密度就比较大,现在又因为涌入了大量的农民工,使得城市的压力过大,人口更加密集,很多的农民工因为没有租房子都是睡在车站等地方。 3.2 农
12、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 因为家里没有老人,所以很多农民工都是拖家带口的大城市里拼搏打工,但是因为子女并没有城市户口,无法在城市里读书,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更甚至有些孩子是因为家里完全不能提供他上学所需的费用,所以一直不能上学,等有了工作能力之后就像父母一样继续在城市里打工,赚着微薄的工资。虽然现在国家已经了解了此类的现象,并对此类现象做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还是一大难题。 3.3 老幼妇女留守问题 因为身体健康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幼嫩的儿童,如果出现紧急事件,老二和儿童根本无法解决,而结果就是在家里的老人和儿童会受到伤害,而留守的儿童可能因从小就没有父母的关
13、爱而造成心理扭曲,在以后为社会带来灾害。 4、问题的解决 在 3 部分提到的所有问题的根源就是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民工之所以要进城打工是因为,他们觉得守着家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地没有办法过上富足的日子,只有在城市里才能有一丝希望。如果要农民工回到农村,最根本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尽快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只要农村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任谁都不会愿意背井离乡,过着漂泊浪迹的生活。 5 结论 新三农式发展的机遇,但是其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三农发展的顺利,三农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将会被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尽快发展三农。 参考文献: 【1】李晓:我国农业信息需求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992 年 2 期 【2】赵芳:涉农新闻传播的分众化 【J】.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 3 期 【3】魏颖, 冷看“特刊热” 【J】.新闻大学.2000 年夏季号 【4】林夏竹, “三农”新闻资源开发与研究【J】.新闻学2006年 【5】赵芳.涉农新闻传播的分众化J. 新闻爱好者. 2004(03) 【6】李昌平:一位乡党委书记的含泪诉说 , 乡镇论坛,2000年 10 期,第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