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新视角.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1075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新视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新视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新视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新视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新视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新视角摘 要: 目前,在我国幼教领域的改革中,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体性都应建立在对方成为主人(即对方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师生双方通过共同活动来体现。 关键词: 幼儿园; 新视角; 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 (11-12)-0123-01 在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只注重于教师的“教”而较少考虑到幼儿的“学” 。幼儿园的教育是由“教”与“学”双边因素同时交互作用构成的教育活动,这

2、一活动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教育目的的是否达到。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人,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人,自然也应是一个深谙教育艺术并善于创造性加以应用的教育者。过去,人们习惯以二元论的观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待他们,分别单独去谈论他们,而不是将其看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共同体。那么,在教育活动中怎样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现就以下几种方法举例谈谈。 一、教师应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对幼儿因势利导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各2项活动之中” 。游戏为每个幼儿提供了能显示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最佳方法。在教育活动中我改变

3、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解、演示、示范来灌输知识的状况,通过游戏化方式,让幼儿充分动脑、动手又动口,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认识小工具”活动中,开始我把它设计成到“汽车王国探索秘密”的游戏形式,为幼儿提供感性材料,让幼儿在各自操作中,了解这些工具的性质、形状、差异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幼儿在操作中不仅可以观察的更细致,而且可以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认识和理解教师所提供的认识对象。因此说,教师的“教”是寓教于幼儿愉快的游戏之中,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各项活动,为他们提供了

4、展现才华,实现自我机会的“学” 。 二、教师应利用幼儿的个性特征,诱导其“创作”思维的发展 鲁迅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说明幼儿本身就有自己的世界和特点,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大胆去探索,去发现,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最后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中班语言活动家 ,教师事先不念诗歌的内容,而是给每个幼儿一张背景图(画有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河水,密密的树林,红红的花儿)和各种图片,让幼儿自己动手将图片粘贴到合3适的地方

5、,教师巡回指导并启发幼儿:天空是谁的家?树林是谁的家?河水是谁的家?草地是谁的家?让幼儿自发地去思考,去寻找结论,教师及时发现并赞赏幼儿的操作,活动数分钟后,教师请幼儿说出图片内容,就编成了一组完整的诗歌,而且全班每个孩子的诗歌都不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把结果教给幼儿,而是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学” ,从而发挥幼儿的能动作用,提高了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应利用电教手段,提高幼儿的观察记忆能力 二十一世纪将是以现代教育手段为载体的信息时代,多媒体的运用是幼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所具有的直观形象,新颖的特点,是孩子们最受

6、欢迎的手段。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促进教师教育活动过程中“教”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学”的积极性。例如:在“认识青蛙”活动中,教师采用投影的手段放大、抽拉投影片,突出了幼儿需要看清青蛙灵巧的舌头捕捉虫子的一瞬间的活动,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长时间地沉浸在他们所注意的对象中,使其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四、加强与教学目标间的联系 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材料,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例如,教师针对名画盲女的欣赏活动制订了两个教学目标:能大胆讲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领会画面的自然风光之美;能体验盲女用心去感受自然之美时的沉静,并对盲女的境遇产生同情。教师围绕目标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们4看到了什么?

7、” “看了这些景色,你们有什么感觉?” “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 “盲人姐姐能感受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们对这幅画有什么感受?”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将目标有效地展现在活动中,而且这些问题针对性强,能启迪幼儿思维,使幼儿排除干扰因素,理清自己的思路。 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做到的。小班、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形象性,他们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思考。因此,为小班、中班幼儿设计的问题宜简单、具体。如在小班音乐活动“春天多么美”中,教师范唱一遍后可这样设计问题,以帮助幼儿

8、理解歌词:“春天到了,什么花开了?树叶变成什么颜色了?什么动物醒来了?”到了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六、抓住重点,分清主次 对教师而言,能设计关键问题,就能较好地抓住教学活动的“魂” 。例如,教师在语言活动“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中设计了三个关键问题:“猜猜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看看图片,想想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你喜欢城市还是乡下?为什么?”这些问题对幼儿的思维起到了一个统领的作用,教师据此掌握了整个活动的主线:让幼儿充分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初步感受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引导幼

9、儿观看图片,猜出故事的情节;拓展幼儿已有的经验。教师要根据幼儿5的思维特点,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构建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 ,帮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认知结构。以美术欣赏活动“游到森林里的鲸鱼” (几米作品)为例,教师在展示欣赏作品后,先后设计了以下问题:“画上有什么?” “在什么地方?” “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幅画与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 “这幅画是谁画的?” “几米叔叔常常画一些奇怪的东西,他画的大象可以飞到天上。鲸鱼宝宝在大海里呆久了,想出来玩,你们想带它到哪里去玩?”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欣赏作品,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保持问题的适当难度是提高问题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幼儿的水平应有清楚的了解和准确的估计,设计的问题应适合幼儿思维的发展水平。若问题的难易程度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可以使幼儿在解决问题时产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 以上几种方法,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点尝试,不难看到,只要我们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尊重幼儿学习过程的规律,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