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建筑工程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摘要:地基基础作为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房屋的安全性问题。文章分析了建筑基础工程质量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并具体提出了一些提高基础工程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基础工程;桩基础;施工质量 1 基础工程质量通病 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这些是高层建筑基础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上部结构质量和使用要求。 1.1 基础轴线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 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1.1.1 基础轴线位
2、移原因 由于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时已产生偏差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就容易发生轴线位移。施工中,横端基础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员在实际放线时,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端轴线由山端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21.1.2 控制措施 (1)在建筑物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标志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推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标志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桩,标志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标志板也可以在
3、槽开挖后钉设,从而便于机械开挖基槽。 (2)横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方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横墙中心桩应打入与地面一样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线,中心桩中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槽时候应该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横墙基础拉中线时,要复核相邻轴线距离,验证中心桩是否有位移。 (3)为防止砌筑基础大放脚收分不均匀而造成轴线位移,应该在基础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砌筑基础直墙部分。按施工流水分段砌筑的基础,应在分段处设置标志板。 1.2 基础标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 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1.2.1
4、 偏差原因 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观察所砌每一基础与皮数杆的标高差。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度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歇停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1.2.2 控制措施 3加强对基层标高的控制,尽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在进行基础砌筑前,应尽量将基土垫平。一般情况下,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方木或者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采用基础外侧立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另外,对宽大基础大放脚的砌筑,应采取双
5、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 1.3 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 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1.3.1 防潮层失效原因 施工中浆混用,将砌筑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了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抹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1.3.2 控制措施 施工前对基面进行清理,确保其干净
6、、无杂物,从而保证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程度。施工过程中,要确保表面抹灰均匀,做好养护,对温度进行合理控制,确保防潮层的强度和密实度,避免出现裂缝。 2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技术要点 2.1 地基基础的勘察技术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必须对地基基础进行勘察。4地基勘察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为依据。 1)收集建筑总平面图,分析平面图的坐标和地形,结合房屋建筑的性质、规模、结构和基础形式,判断建筑的荷载力,从而确定地基的埋置深度和允许变形范围。 2)通过勘察,查明地质的类型、分布、工程特性,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作出分析评价,以便初步判断不良地质的类型、成因和分布范围,为提出整治方案提供
7、数据资料。 3)单栋高层建筑物勘探点的布置,一方面满足地基均匀性的要求,将勘探点设置在 4 个以上,而对于密集的高层建筑群体,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必须有 1 个控制性的勘探点。 4)从基础的地面算起,详细勘察勘探的深度,将勘探深度控制在地基的主要受力层上,地基的底面宽度大于 5 m ,设置地下室或者裙房的抗浮桩和锚杆,保证勘探孔的深度达到抗拔承载力的评价需求。 5)取样和测试时,根据地层的结构和地基土的均匀性质,确定勘探点的数量,当地质性质不均匀的时候,可以采用原位测试的方法。 2.2 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 2.2.1 强夯法 在采用强夯法时,首先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定位。在操作上,应由
8、施工单位试夯,确定夯点布置图,并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在进行强夯前,事先要用推土机预压 2 遍,才能保证场地平整,再对场地高程进行测量,夯点布置测量放线控制确定点。如果遇到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则使用降低地下水水位的策略。或在表面铺设 0.5 2.0m 厚的砂石垫层或中5粗砂,从而有效防止施工设备以及基础下陷和减小夯实带来的超孔隙水压力。 此外,要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坚持以一边夯向另一边或以边缘夯向中央的顺序。在处理地基时先夯实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并进行放线定位后即可接着进行下一次夯击。 一般来说,强夯法的加固是顺序是:先深后浅,也就是先加固深层土,然后加固中层土,再加固表层土。在夯完一遍后,通
9、常要以低能量再满夯一遍,假如条件允许,用小型夯锤击为最佳。另外,在夯击时必须要按照试验确定的实验数据,落锤应保持平衡,保证夯位准确,但是如果夯击坑内有积水的现象,必须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如果夯击地段含水量过大,先要铺一层砂石,然后再进行夯击。每一遍夯击完成之后,都要用周围的土或新土将夯击坑填平,再开始下一遍夯击。 2.2.2 注浆法 当采用注浆法进行施工时,是硅化加固了的土层,通常要保留厚度约为 1m 的不加固土层,以防止浆液上冒,必要时还要打灰土层或夯填素土。在一般情况下,灌注时浆液的压力应控制在 0.2 0.4MPa(始)和0.8 1.0MPa(终)的范围内。 对于土的加固程序:一般要
10、坚持自上而下的原则,但是如果越往下土的渗透系数越大,则应改为自下而上。此外,还要经常抽查浆液里的配比和性能指标、孔径、注浆孔位、孔深注浆的压力值要求等,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审核。除此之外,还要及时在编好号的孔位平面图上对已注浆孔标记并且注明钻孔日期。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漏孔6的情况,如果出现问题,必须立即停止注浆并查找原因,调整注浆参数。3 结束语 施工技术的措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成本。在实际施工中应该结合工程的气候条件、工程结构状况、工期紧迫程度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对策,才能有效地应对施工问题,保证工程的进度及工程质量。如果不提前做好应急对策,以及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流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