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农村扶贫问题研究摘要:从降低农村人口贫困率的角度对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 20082011 年培训数据进行分析,考量其在提高农村人口收入,降低贫困人口中的作用,并以此为据提出进一步的建设建议,以期这一体系在扶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扶贫;贫困人口;劳动力技能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53-02 一、张掖市甘州区贫困人口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队核定,至 2012 年底,甘州区仍有贫困人口 24 334 户,64 495 人,占全区总人口的 12.5%,其中有扶贫对象 12 893 户
2、,40 821 人;五保户 1 703 户、2 108 人;低保户 8 251 户,16 297 人;扶贫低保户 1 487 户、5 269 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安阳乡、花寨乡、平山湖蒙古族乡、龙渠乡、甘浚镇、大满镇等沿祁连山北坡浅山区和移民安置点。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 8 825 户,19 621 人,占比为 30.4%;因学致贫的 1 248 户,4 286 人,占比为 6%;因灾致贫 1 166户,3 120 人,占比为 4.8%;因残致贫 913 户,2 308 人,占比为3.6%;因缺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原因致贫的 12 182 户,35 160 人,占比为 54.5%。劳动力 4
3、2 637 人,占贫困人口的 66%,其中,文盲和半文盲 2 525 人,占比为 6%,小学文化程度 18 496 人,占比为 43%;初中文2化程度 17 434 人,占比为 40.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4 182 人,占比为 9.9%。 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张掖市甘州区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且贫困程度高;贫困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低,因技能及资金致贫的超过半数。 二、张掖市甘州区扶贫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人均纯收入 2 300 元的贫困标准测算,甘州区贫困人口达 4.08万人,贫困面占农业总人口的 12.4%,且集中分布在祁连山北
4、坡浅山区和移民安置点,自然条件恶劣;中央和省累计投入的扶贫专项资金少,而自身财力有限,贫困村得到的扶持资金较少;扶持标准较低,由于受资金总量限制,审批下达的项目投资小,致使项目资金缺口大,项目不能顺利完工;大部分贫困农户缺乏对农村实用技术和高新农业技术的学习,推广应用难度大。 (一)张掖市甘州区主要扶贫策略 1.多渠道争取扶贫资金。张掖市是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财政收入有限,因此在设立扶贫资金时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贫困人口占比及程度都比较高,这样甘州区在扶贫过程中的主要策略之一就是多渠道的向上一级申请资金,以期提高扶贫的资金能力,同时通过各种制度尽可能的提高资金的使用
5、效率。 2.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在前文中已经提到甘州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的农村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信息封闭,外面的资源进不来,本地的资源出不去,交易成本很高,给当地经济发展和劳3动力收入提高造成了障碍,因此张掖市甘州区扶贫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投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3.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张掖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农业城市的定位,因此扶贫也立足于此,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立足贫困乡村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中药材、马铃薯、生态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土地集约带动要素集聚,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延伸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实现农业增
6、效、农民增收。 (二)张掖市甘州区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张掖市甘州区的扶贫策略从资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着手,从统计数据来看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农村贫困人口以及贫困程度来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然而生存状况是一系列的动态过程,在考察贫困时我们往往是通过收入指标及人口总量上去考察,也就是收入低于贫困标准的人口比重,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和收入的波动,没有考量个体贫困的反复。以往的扶贫主要依靠的是外部的资金投入,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期改善贫穷者的生存状况,但对于收入的长期增长和维持缺乏可持续性。 三、农村劳动动力技能培训体系在扶贫中的有效性评价 (一)农村人力资本增长的角度 无论是“人力资本理论”
7、还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都认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财富源泉,其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物质4资本会更加重要,而人力资本的质量主要通过接受教育的时间来衡量,教育或者培训能够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甘州区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 20082011 年累计培训 123 766 人,190 772 人次,其中掌握一门技能的人数为 67 880 人,掌握两门及两门以上技能的人数为 55 880 人。在 20082011 年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中获得技能认证的人数为 53 365人,其中农村实用技术认证人数为 38 823 人,国家、省级认证
8、人数为 14 542 人,认定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7 524 人,农村实用技术职称评定 2 455人。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甘州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人数和人次相对甘州区农村劳动力存量的比例非常高,同时经过培训后获得技能认证的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 43%,甘州区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24%。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使甘州区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获得了大幅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的支持。 (二)参训人员收入增长的角度 通过甘州区农民纯收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甘州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统计期间内高于张掖市的平均水平,且在 2010 年及以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 2011 年略低于全国
9、平均水平。根据张掖市甘州区培训办公室的调查数据,将参加各个培训项目的劳动力培训前后的农民人均收入进行对比,相对于参加培训之前农民在参加培训后人均收入都有明显的增长。而随着培训或者生产活动的复杂程度和从业要求的增加,收入也有明显的增加,比如其中农村经纪人的收入明显高于从事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村劳动力的收入。 (三)农业产业规划的角度 5立足于张掖市甘州区农业产业的现有优势,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未来张掖市甘州区的农业产业建设主要围绕以下项目展开: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项目;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国家级标准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农产品加工项
10、目。 甘州区目前的农业产业分布、未来农业产业规划与甘州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所开展的培训项目是相互吻合的,甘州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能够为现有和未来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并能够强化和突出现有的农业产业优势,引导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甘州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 四、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扶贫有效性的建议 (一)农业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要立足于可持续性的项目上,结合地方特色,强化既有优势,培养未来增长点。比如现有培训项目中的玉米制种、蔬菜栽培、水果种植以及畜禽养殖,节水灌溉。 (二)农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衔接组合创新培训方式 目前甘州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的师资库拥
11、有师资 508 人,其中 32 人是来自大专院校院校的学者、教授,省市农业专家 61 人,农村“土专家”205 人。其中各类专家在师资超过 50%,在未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增加师资中“农村能人”的比例,农民对那些通过特殊技能率先致富的人更加熟悉,和他们的距离更近,渴望学习他们的致富经,让他们来对农民进行程序化的培训本身对农民而言就很有吸引力,他们6的经历更有示范和推广意义。关于培训主体,强化农业骨干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培训中的作用,由它们根据农民在生产活动中的需要来申报培训的项目和方式,政府部门负责引导、项目的审核、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考核,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培训的效果,真正从农民的需要来展开
12、技能培训。培训的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可以由专家和这些“能人”组成培训团队,集中或现场进行培训,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理论上的不足,也有更强的示范效应,更易于农民接受,提高培训的效果。 (三)通过科学的方法选择培训对象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甘州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这也成为农民收入提高,制约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通过 20082011 年的培训数据来看,甘州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覆盖率越来越大。但是,培训对象会直接地影响培训的效果,因此对培训对象进行选择就成为必要。在选择培训对象时,首先要考虑其参加培训的意愿,以及是否具有学习和应用这一技能的条件。只有以上条件都具备,才有可能实现通过技能培训增
13、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初衷。 (四)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剩余劳动力转移 要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这在所有要素中是最重要的。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会更加明显,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培训来转移剩余的劳动力。 要使贫困人群从走出低收入低技能劣循环,使其收入得到提高,并使这一趋势的和水平具有可持续性,必须从外部施加以压力,打破这7一循环,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杨?,王艳华.中国商品房价格影响因素探悉J.全国商情,2011,(1). 2唐志强.县域特色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6). 3曹瑾.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可持续发展评价J.安徽农业通报,201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http:/. 5张掖市甘州区培训办公室. 责任编辑 吴高君 收稿日期:2014-04-09 基金项目:2013 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新时期甘肃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研究” (13YD087) ;河西学院青年教师项目“河西走廊人才贡献率研究” (QN2012-02) ;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形象定位与营销策略研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的主要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1982-) ,男,陕西兴平人,讲师,硕士,从事应用经济研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