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建筑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摘要:提倡把建筑置于所在的文脉上,建设经济上合理的、符合生态的、有助于社区建设的建筑方向,即基于共同关注人、自然的新的设计理论和价值观,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既要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加强物质、能量的循环再生,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也要追求建筑的个性化和文化品位,创建宜人的空间环境,从而实现建筑与人、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建筑环境;建筑风格;建筑环保与节能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认为,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 “仅有
2、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居家社区。 ”在他看来,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让景观融于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融为一体,而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一栋建筑物的存在,自然把空间划分为两部分:建筑内部使用空间与外部环境空间,两种空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对提高2居住质量与美化城市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建筑物环境设计的尺度,色彩与质感等,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感觉,环境对建筑物起着修饰、点缀及烘托的
3、作用。优秀的环境设计可以使一栋栋毫无个性的建筑物重现生机,不同使用的建筑物需要有不同气氛的环境空间与之相依托。建筑物与环境对人产生直接的视觉印象和感受,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对人们的行为起引导作用,不同性质、不同感觉的建筑环境构成了多彩多姿的城市空间。 2.从生态要素到建筑设计:对建筑形态与外观的影响 建筑出现伊始,无论“穴居”或“巢居” ,都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立的人类的庇护所,却时时刻刻体现着与自然的交流和对话。生态因素对于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地的太阳辐射、热、光、阴影、降雨、水文、风、植物、地形等自然条件参与了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方
4、方面面影响着建筑的功能和外观。 建筑不是大地的“领主” ,建筑的造型语汇是自然风景的直接反映,任何建筑最重要的关系是与自然的协调。建筑的形式、布局、室内外空间组合应与不同时(季节、时令)空(场地)充分联系起来,力求建筑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控制温湿度。 气候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设计师在了解建筑所在地区的温湿度、风力风向、太阳辐射、降水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后,因势利导,通过适当的建筑体量和空间组合,建筑朝向,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选择来满足人体舒适感。对于炎热地区,遮阳、通风、隔热是提高建3筑空间舒适程度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深檐、骑楼、敞廊、通透、架空等设计语汇。对于寒冷地区则以保温、纳
5、阳为主,形成双层墙(窗)、日光廊道,围护结构蓄热,封闭等设计语汇。而对于温带地区,则需建筑空间具有可转换的灵活性,即空间有开与闭,内与外的双重性。中东地区传统的双院式住宅小而荫庇的庭院比大的庭院凉快,从而形成空气压力差,引起空气对流。即从小庭院(凉)到大庭院(热)的穿堂风,而两院间过道中的水槽又可以冷却微风。 土地是建筑的载体,建筑适应于土地成为其存在的条件。土地通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影响着城乡、建筑的布局和形态。地形地貌从形态上直观的影响着城市布局与建筑形态。在中国陕西、甘肃、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窑洞作为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既符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又体现了独特的地质特点。黄土高原的条条冲沟
6、,块块坡地上挖掘而成的黄土窑洞,既不占耕地,还可防止水土流失,冬暖夏凉,适于人们的居住要求。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地下空间的开发是对土地的创造性利用,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还意味着较低的运营费用和能源消耗。中国古老的“覆土建筑”窑洞就是早期开发地下空间的居住地设计。 自然界为建筑的营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一般建筑通常采用当地资源:木材、石材、土等等。北京的紫禁城、雅典卫城、福建的客家土楼分别是由这三种材料建成的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植物材料可以利用。芦苇、麦秸以其柔韧的特性与黏土结合在一起制成土坯砖,可砌筑既坚固耐久又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在许多地区
7、。4茅草是很理想的屋面材料。在非洲的有些地方,甚至用牛粪作为屋顶的覆面材料。竹子的应用就更为广泛了,既可以直接用作建筑的结构材料,也可以加工成各种构件。 3.长期积累的建筑历史环境为在继承中确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建筑风格提供营养 建筑师的创造不是空想,是特定环境的知识积累。建筑师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社会政治、哲学思想、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以及地理环境等伴随着建筑师的成长并逐渐渗入到他的意识中去,加上其主观的体验、探索、思考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他的观念、思想、个性以及思维方式方法。没有一个建筑师在没有学习和体验过前人的建筑作品的情况下就会设计建筑,建筑师只有从历史环境的根基中认真汲取营
8、养,在继承中确立自己的风格,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任何杰出的建筑,既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历史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他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这样形容一所伟大的建筑“, 这是人民的贮存 ,这是世纪的积累 ,这是人类社会不为蒸发而剩下的沉淀。总之,这是一种体系,每一个时间的波浪都增加他的砂层,每一代人都堆积些沉淀在这个建筑上。 ”不能割断历史,抛弃了民族的传统文化,摆脱一切即成的形式和模式,便不会创造任何美,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的风格。没有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就不会有任何伟大的建筑。必须对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有选择的继承和借鉴。建筑师要学会去发现今人和古人,中国人与外国人生存活动的共同点,学会发现他们心
9、理的差异、环境的变迁带来的生存活动的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再去研究探讨古今中外不同建筑的异同点。两个异同点分析清晰了,5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物,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代表。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劳动人民既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建筑风格,也只有在继承这一特色风格基础上确立的新的建筑风格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得到人民的珍惜和爱戴。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借鉴不是简单的抄袭。海滨城市青岛以其独有的地理、历史、社会环境创造的“碧海、蓝天、绿树、红房”的建筑风格意境早已人人皆知。那么是否其他海滨城市也都照此并都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
10、果那样,其他城市也就丧失了自己应有的风格。著名旅游城市张家界,在“山城一体,城不压山,新不压古,刻意求新”的方针指引下,努力继承、发展和创造具有张家界特色的城市风格。 4.结束语 建筑作品在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及社会环境中的有机统一,是该作品成功的、重要的、基本的因素,三者不可重此轻彼。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技术,能巧妙地协调三者间的关系。中国建筑要走中国的路,也已成为中国建筑史的共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从社会的发展中获取动力,努力创造出不愧于时代的建筑作品来,是中国建筑师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唐枫. 西安矿业学院学报J . 1999 ,19(sup) :1602162. 2全森. 自然而然,大立不破J . 广东建筑装饰,1999 (2) :69270. 63李雄飞,巢元凯. 建筑设计信息图集M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 4建筑艺术卷. 美术辞林 M . 西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