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析京津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备受关注,本文从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三方面对该地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为北京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天津重点产业为新兴制造业,河北则侧重于传统制造业。该地区产业发展主要存在区内协调意识差,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产业梯度落差较大等问题,针对以上现状和问题,本文提出了促进协调发展,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等五条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现状;问题;政策建议 一、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北京地区重点产业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地区产业发展的“两极” 。 数据表
2、明,2009 年,北京地区进入第三产业主导阶段,而第三产业中的重点则是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因此北京市当前的产业重点是现代服务业。同时,现代制造业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适度配合发展的产业。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10) ,20052009 年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占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 2007 年开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占比第一次超过 50%。从现代制造业来看,其占比逐年递减。因此,北京地区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变化趋势真实地反映了重点产业定位:把现2代服务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从北京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中分离出三类产业作为典型产业:高技术产业、
3、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以 2009 年为例,它们对北京地区 GDP 的贡献程度分别为 6.41%、14.51% 和 12.26%。 (二)天津地区重点产业 天津市当前的重点产业主要分布在七个方面,这些重点产业主要属于制造业范围,说明该地区第二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尤其是制造业中高级化趋势突出。因此,以制造业的高级产业为主导方向,塑造制造业的整体优势是天津地区当前重点产业的确立依据。在 2009 年天津地区的优势产业中,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和轻纺工业给该地区创造的利税总额最大,说明这三类产业在近期处于主导地位 ;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航空航天产业所产生的利税虽然相对较少,但是它
4、们属于新兴产业,在未来时期是该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当重点培育和发展。因此,从天津地区优势产业内部结构来看,新兴制造业成为该地区当前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三)河北地区重点产业 河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包括四类:装备制造、钢铁、石化以及其他传统产业等,这四类产业 2009 年度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该地区GDP 比重为 28.26%。该年份河北地区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接近 52%,而传统优势产业对 GDP 的增长就贡献了 28.26 个百分点,这充分体现了该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支柱地位。从具体行业来看,钢铁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尤其明显,其工业增加值占 GD
5、P3的比重为接近 14%,其次是装备制造业和石化行业,对 GDP 的贡献分别为接近 5%和 4%,其他传统优势产业如建材工业、轻纺工业和纺织服装业的经济贡献共计 5.52%。因此,河北地区的传统型制造业仍然是该地区当前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京津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作为我国潜在的第三个增长极,有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河北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已经有了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力也在加强。但是,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区域内整体协调意识较差 北京、天津作为首都、直辖市,政治色彩严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市场化意识较差,造成要素流动性差,与周边合作的意识较弱。北京和天津以本市经济发展
6、为目的,也在构建产业链,但都是本市内的。比如,与汽车厂商北京现代有合作关系、并为其提供零部件供应和配套服务的国内 40 多家配套企业中,近 20 家是韩国现代的原配套供应商在北京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而天津市的汽车产业,零部件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的零部件厂指令生产的,市场竞争远不充分。各家自打算盘的结果是,资源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配置,产业链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衔接。因此,区域内整体协调意识差是形不成产业链的主观原因,无法形成产业互动、要素流动,无法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产业链。 (二)区域内产业趋同现象严重 多年来,北京、天津、河北均各自为政,城市发展目标相似,在产4业
7、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结构趋同继续加重,区际分工弱化,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以及河北周边各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没能协同发挥,未能形成区域整体的竞争能力。 (三)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梯度落差较大 北京、天津这两大城市各种产业发展快,产业定位高,但周边地区很低,因此,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 ,所以很难形成平稳衔接的产业链。而且京津原来的发展思路就是大而全,城市内部就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链条,所以也缺乏与其他城市合作的动机。长三角、珠三角的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相当发达,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靠行政,而是和产业特
8、性相联系的。企业规模小,往往依托于其他企业的发展,多为中间产品,考虑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京津地区相对来说以国有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不够发达,大企业习惯单独打拼自我完善。 三、京津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关于京津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本文认为应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京津冀产业链。打造京津冀产业链应围绕主导优势产业链的构建和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组织作用,搭建一体化的开放式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行业技术支撑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从现实情况来看,北京拥有丰富的资本、科技、技术研发成果等资源,但其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所
9、以应重点发展5产业链的总部与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环节。天津和河北则在新兴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具有各自的优势,因此针对京津冀不同的发展优势,应以河北和天津作为生产基地,形成研发、营销和管理等总部功能在北京,生产制造在天津和河北的分工合作方式,这样能有效发挥三者的比较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 具体而言,本文认为为构建京津冀产业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积极促进大区域的协调发展。在京津冀的大区域内,中央政府未能及时地对整个区域进行规划,造成了地方政府的恶性竞争、基础设施未能共享、要素的流动性差等问题。整体发展规划的空缺使京津冀经济圈内部的协调发展受到影响。例如,近年来,北京和天津都提出要做北方金
10、融中心。但在京津冀区域内不应该有两个中心,由于没有整体规划,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还有在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上同样由于没有统一规划,造成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共享。因此,为了避免京津冀政府之间陷入博弈的“囚徒困境” ,应整体协调各方利益,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北京主要发展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天津主要发展物流业和制造业,河北主要发展加工制造业。如果每个省市都各自打造自己的产业链,那么区域产业链就难以构建。因此,必须明确规划出北京、天津和河北在区域产业链中的具体定位。 2.积极推进京津冀产业集群化发展。 “产业集群”是基于某个特定产业的众多相关企业和其他组织在某个
11、特别的地理区域上的资源集聚体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天津的产业政策都是发展“大而全”产业,河北省内各市的产业趋同现象也比较严重,造成京津冀地区难以构成产业链。6因此,京津冀要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产业的合理区域分工与协作,产业布局方面更加合理。区域内同构较大的产业实行“强强联合” ,较小的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避免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朝着产业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3.强化区域产业配套体系建设。由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各种产业发展快,产业定位高,但周边地区却很低,因此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 。这也是该地区“三资”经济逊色的一个原因,因为跨国公司竞争已经从单纯的
12、技术竞争转为产业链竞争,没有产业链支持的地区,吸引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快构筑合作对接的平台,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推进产业对接、市场对接,积极引导和支持区域内行业及企业间的全方位合作,在加强联合中求发展。 4.加强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合作。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多限于区域内部封闭式合作,实践证明区域合作必须积极与周边地区、发达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域可能性是很广的,如物流业、金融业、汽车业、生态产业、钢铁业,等等。目前,在钢铁产业领域,河北和北京的产业分工合作就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5.加大研发、强化品牌,提升产业链附加值。研发环节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上端,销售处于产业链的末
13、端,由于产业链的价值往往集中在两端,因此加强对产业链两端的控制、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对京津冀地区深化产业链有着战略性意义,可以减少对区外的依赖程度。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有限前提下,占据、控制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是不现实的,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抓住附加值高的两端。 7总而言之,就京津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而言,本文认为总体方向为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具体则需要在政府协调和产业规划基础上,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和配套体系建设,争取将北京建设为产业研发中心和总部中心,天津和河北分别建设新兴制造业基地和传统制造业基地,从而形成一个合作密切,产业链完整,配套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J.北京社会科学,2007(3). 2张文忠.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和时间M.科学出版社,2009. 3 臧学英,于明言.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与合作J.中国发展观察,2010(8). 4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机遇“资源结构”观的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7. 5龚勤林.区域产业链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 6北京统计年鉴(2010 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天津统计年鉴(2010 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8河北经济年鉴(2010 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