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论建设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的基本原则【摘 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建设日益重要。国家将河南作为“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 ,意在探索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新模式。在建设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时,要注意三个原则:国家提倡,促进华夏文化的自觉与认同;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根据文化不同,培养特色人才。 【关键词】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基本原则 华夏文化源于中华大地,是由中国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果的总和。华夏文化源远流长,从其源起至今未尝中绝,绵绵瓜瓞,流传至今,堪称世界文明史的的奇迹。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时,要高度重视文化问题,实现文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
2、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英明决策。同时,国家将河南作为“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 ,意在探索文化发展的思路、途径和条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一、国家提倡,促进华夏文化自觉与认同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我们不断学习西学,这一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矮化的过程对华夏文化不断贬低、否定的过程,这是中国西学东渐的一体两面,最后形成了“自家万事不如人” 、 “人家万2事比奴强”的自卑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华民族开始重新崛起和复兴,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
3、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我们在继续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开始对我们以前否定传统文化的作法进行了反思,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有其自身的缺陷,但更有重要的价值。然而,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和“文革”的肆意破坏,许多人已经把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画上了等号,更是把传统文化作为落后代名词而任意诋毁。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如此诋毁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没有哪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名人如此不尊重。以孔子为例,从上个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喊出“打倒孔家店”以来,孔子就成了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罪魁祸首。 孔子是两千多年之人,他只是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提出了一套思想理论,像以
4、此来结束诸侯争霸、生民涂炭的局面。他提出的儒家学说,被后世学者和统治者改造,成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这本于孔子没有相干。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各种原因复杂多样,有岂是孔子所能左右的。若以此推理,那西方社会应该对苏格拉底等古希腊学者进行大肆批判,因为他们也没有为现代西方提供民主、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理念,但很可惜,西方并没有对他们的历史文化名人进行批判,反而倍加尊重和保护。因为孔子没有给中国带来民主、自由、科学而对孔子评判,真是可笑之至。但经过百年多的批判,许多人到现在还是这种思想,还要孔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弊端负责,这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做法。3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和否定,导致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也使
5、现代中国人失去了归属感。失去归属感,而奢谈爱国,那是空谈和妄想。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下,人们可以为了国家赴汤蹈火,义不容辞。在抗日战争中,许多留学生还未完成学业,就回国报效祖国,慷慨赴死,以解国难。建国后,许多科学家、学者放弃欧洲和美国优厚的待遇,来到贫困落后的祖国,用自己的科学技术和学识来振兴中华。但是,我们现在的留学生,又有几人能回国报效祖国?我们顶级的学校如北大、清华成为美国建设者的培养基地他们许多专业的学生,在美国召开开班级纪念会,因为大多数的学生留学并定居美国,而令人痛心的是北大、清华当局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然个中原因也是多样的,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是一个重要方面。 庆幸的是我
6、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这种错误,并着手予以改正。从学界来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华夏文化停止了贴标签式的分类,而是从学术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不再是盲目媚外和自我矮化的研究,而是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分析中西文化的不同和特质,并对华夏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探讨。从民间来说,已经有一些人士开始认同传统文化,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国学热”到现在方兴未艾,且愈演愈烈,说明了传统文化在民间依然有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提倡,使得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不多增强。2006 年,国家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在该文中指出:“五千
7、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4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这是国家首次对华夏文化的历史作用额现实价值作出的高度评价。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决议中,再次对华夏文化作了高度评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
8、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 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评价,彻底扭转了百年来的负面形象,表现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意识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心,这给华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文化传承需要国家提倡,但文化创新则需要教育改革。具体的文化创新是在社会实践中,但这种创新活动要具备创新意识。建国六十多年来,我们无论是在思想、制度、科技等方面都没有杰出的人才产生,这才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钱老岂能不知道原因,只是
9、不愿说出而已。没有杰出人才,也就是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是教育出了问题。在建国之初,我们给教育附加了太多的其他功能, “文革”中教育基本瘫痪。改革开放后,我们5由于体制的原因,通过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需要求异性思维、需要逆向思维、需要发散性思维、需要想象,但我们的应试教育需要的是标准答案。经过中小学标准答案,已经将原本千差万别的孩子,驯化为千篇一律的面孔。所以,中小学教育必须改革,放弃以标准答案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不要扼杀儿童和青少年的创造性和学习热情,这样有可能使他们在长大后仍然有创新意识和热情。 而在大学教育中,更是弊端丛生,其根源在于教育行政化,表现为功利性和浮躁性。2010年
10、1 月 26 日上午,温家宝总理认真听取了与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 10位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 的意见和建议。在谈到中国大学的发展问题时,许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认真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后,温家宝总理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这番耐人寻味的讲话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研究。大学只有自主办学,不受政府行政的干预,才能思想自由,独立思考。有独立思考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人才;有学术自由的教授,才能培养出创新精神的学生。倘若一个大学失去了独立精神,也就
11、失去了她的灵魂,失去了其作为“精神灯塔”的意义。德国著名教育家卜尔?威廉?冯?洪堡就曾提出:“大学的原则,不是管理和从属,而是自由与独立” ;“国家必须彻底放弃对科学的任何干涉,国家的干涉往往会变成科研的障碍 ;“国家除了供应必需的物质和选任适当的人员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义务” 。未来之世界是人才激烈竞争的世界,掌握了教育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要提高中国高等教6育在国际上的竟争力,就必须还大学的学术权,使大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权利。 曾任柏林大学校长的施莱尔马赫说过“国家不应把大学视为从属于自己的机构,使其活动服从于自己的,而不是科学本身的日标,这样只会使大学受到损害” 。如果大学的办
12、学自主权成为空话,那么“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就不可能实现;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 ,那么大学真理的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世界一流大学的日标就只能成为梦想。当前我国的(下转第 180 页) (上接第178 页)高等教育还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学术行政化使管理部门繁多、工作人员日趋膨胀、办学成本日益增高,也使得大学的官本位氛围继续蔓延。只有改变大学管理的行政化现状,实现学术权力核心化,大学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才有希望。 大学只有摆脱行政的束缚,确立自己的大学精神,制定合理的大学章程,按照教育规律而不是长官意志办学,才能教育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如果大学不能培养出有创新
13、精神的学生,华夏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创造主体而停滞、萎缩,甚至中绝,人类中绝的文明不再少数,没有创新就无法传承,这是当今文化激烈竞争的残酷现状。 三、根据文化特色,培养特色人才 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只要是人所创造的东西,是人求真求善求美的产物,不管是有形的物质器具,还是无形的价值理念,都是在文化的范围之内。在整个华夏文化的大系统中,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小文化系统,如在先秦,就有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秦文化等,在宋时,虽然同属于理学,但也有关学、濂学、洛学、闽学、7新学、涑学等。同样,一个人也不可能精通所有的文化,每个人的天分、兴趣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应该根据地域文化和社会生活
14、及人们的天分兴趣不同而培养特色人才。 从宏观方面来说,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学术人才、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人才和物质文化生产人才。思想学术人才,就是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问题,并尝试着从理论上回答或解决问题;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人才,就是要根据实际条件,联系思想学术人才的研究成果,设计出合理的制度或方案,来实际的解决问题;物质文化生产人才,就是根据时代的要求,生产出符合当代人的生产生活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促进社会发展。 从微观方面来说,每一个层次、领域或部门,都可以划分为更加细小的部门,尤其是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从事的职业或劳动越来越小,这就要根据不同文
15、化门类,培养出不同特色的人才。以河南旅游文化为例,虽然河南每个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各个地方却又不同:郑州为创世古都,开封为梦华宋都,洛阳为千年帝都,许昌为曹魏古都,每个古城,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优势。发展旅游,就需要根据当地的特色,培养适合当地的旅游成才,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这样才能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之,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国家与个人共同努力,用华夏文化中优秀、积极的方面,按照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方式应对面临的问题,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的智慧安顿中国人的生活,实现中国8人的价值,为世界的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 注释: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大学出版,2002:40-48. 项目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建设华夏文化传承与创新实验区的研究” (编号:2012QN487) 。 作者简介:王珍(1983) ,女,河南西峡人,硕士,许昌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研究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