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通货膨胀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影响研究内容摘要:理清通货膨胀的成因对货币当局的宏观调控有重要作用。根据以往研究成果,本文首先介绍了通货膨胀的一般因素,然后用因子分析法和 VAR 模型对通货膨胀率 CPI、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CBR、汇率水平 E、经济增长速度 GDP、劳动力成本 LC、货币供应量 M2 和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FRD 七个因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是由不同的因素引起的;同一时期不同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冲击力度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 因子分析 VAR 模型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增加本文论证的严谨
2、性,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法对各时间序列与 LNCPI 序列进行格兰杰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汇率水平、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燃油动力购进价格均与 CPI 有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 GDP 和 M2 与 CPI 有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以及工厂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成本上升,都会导物价的上涨。GDP 和 M2 与CPI 有双向的因果关系,表明经济的增长、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涨,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物价的上涨同时也会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居民和企业的名义货币需求上升,这会进一步要求货币供应量2的增加。 (二)
3、因子分析模型原理 格兰杰检验结果初步证明的 CBR、YRD、E、GDP、LC 和 M2 会造成物价的上涨,但不能说明各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具体影响程度,以及各个时间阶段其主要作用的因素。因子分析模型则能够分析各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时期对不同因素对物价上涨冲击量的大小。 假设原有变量有 p 个,分别用 x1、x2xp 表示,且每个变量的均值是 0,标准差是 1,现将每个原有变量用 k(kp)个因子 f1、f2fk 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即: 即 X=AF+ 在这个数学模型中,F 称为公共因子,因为它出现在每个变量的线性表达式中,简称因子。因子可理解为高维空间中互相垂直的 k 个坐标轴;A
4、称为因子载荷矩阵,aij 称为因子载荷,是第 i 个原始变量在第 j 个因子上的负荷,其绝对值越大表明 xi 与 fj 的依存度越大; 称为特殊因子,表示原始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其均值为 0,相当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残差。 分别计算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选择方差贡献率较大的几个因子,然后根据因子得分计算公式,进行因子得分计算。 (三)因子分析模型求解 为了更全面、更理性的考虑各变量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在分析模型中加入了 CPI 滞后一期的影响,即增加变量LNCPI-1。 本文对通货膨胀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矩阵进行 KMO 和 Bartlett 检验,3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片
5、相关系数的 KMO 值为0.708,符合做因子检验的条件。Bartlett 球形度检验值为 388.064,其对应的 F 值为 0.000,说明通货膨胀的各因素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 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个数的依据是:因子的特征根大于 1。模型共提取了 2 个因子,累计的方差贡献率有 83.497%,也就是说包含了原有变量 83.497%的信息量。 由因子载荷矩阵可知,CBR、CPI-1、E、LC 以及 M2 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因子 1 共解释了通货膨胀的 57.783%。因子 2 则主要包含了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与 GDP。因子 2 解释了通货膨胀的25.713%
6、。 由表 1 可得因子得分公式为: F1=0.218x1+0.139x2+0.184x3-0.196x4+0.093x5+0.226x6+0.221x7 F2=0.177x1+0.379x2+0.165x3+ 0.324x4+0.397x5-0.197x6-0.228x7 x1、x3、x4、x5、x5、x6 和 x7 分别表示 LNCBR、LNYRD、LNCPI-1、LNE、LNGDP、LNLC 和 LNM2 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 综合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 F=0.57783F1+0.25713F2 由表 2 可知,分析 CPI、F1、F2 和 F 较高的时间段,发现以下结论:第一,在近十年
7、有三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时候,相应时间段公共因子的得分也比较高,排名靠前。这充分说明公4共因子所包含的因素确实对通货膨胀有非常大的影响。 第二,不同的时间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不同。在第一次通货膨胀时,F2 得分较高,而 F1 得分不高,说明第一次通货膨胀主要是 F2 所包含的因素即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与 GDP 的增长引起的。在第二次通货膨胀时,F1 与 F2 的得分都非常高,直接导致 CPI 增长突破了8%,而且持续时间也长达五个季度,说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CBR、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汇率水平 E、劳动力成本 LC、货币供应量 M2,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
8、格指数与 GDP 共同波动时能够极大的推动 CPI 的增长。在第三次通货膨胀时,F1 得分较高,而 F2 的得分不高,说明第三次通货膨胀主要是由 F1 所包含的因素即 CBR、对通货膨胀的预期、E、LC和 M2 等因素引起的。 第三,从三次通货膨胀的波峰值大小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来看,不同因素的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冲击力是不同的。从折线图中可以看出: F2 的冲击力F1 的冲击力F1+F2 的冲击力 因子分析模型将六种因素分成了两类,很好的解释了这两类因素对通货膨胀的不同影响,由模型推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也是相符的。但是,因子分析模型没有很好的解释,每个变量对 CPI 的冲击力度。于是,本文还将建立
9、VAR 模型,以求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清晰的分析单独的变量对物价上涨的影响。 基于 VAR 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VAR 模型原理 VAR 的数学表达式为:yt=A1yt-1+Apyt-p+t (t=1、2、T) 5其中,yt 为 k 维内生变量向量,p 是滞后阶数,T 是样本个数,t是 k 维扰动向量,他们之间可以互相同期相关,但是不和自己的滞后项相关,并且不与等式右边相关。各序列平稳性 ADF 检验结果表明,LNCPI序列和 LNYRD 序列符合平稳过程,所有序列的一阶差分均符合平稳过程。所以,为了方便下文中的计算口径,对以上的时间序列,将全部用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分析。各变量的一阶
10、差分符号为ZDLNCPI、ZDLNCBR、ZDLNE、ZDLNGDP、ZDLNLC、ZDLNM2、ZDLNYRD。对VAR 模型的稳定度进行单位根检验,其单位根均在单位圆内,说明 VAR 模型非常稳定。 (二)脉冲分析 对 VAR 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其分析结果如图 1 所示。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CBR 指数在初期对 CPI 的影响较大,在第二期达到峰值,随后出项震荡。说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浮动能在第一时间传导至国内,也说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外的通货膨胀能迅速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 第二,在初期 CPI 的滞后期对 CPI 的影响效果最大,随后冲击效应慢慢减弱,到第十期才完全消退。说明
11、当人们预计通胀会继续的时候,为了防止手中的货币贬值,就会用货币去购买物品,当以过多货币去竞争少量商品的时候,就会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从而加剧通胀程度。 第三,GDP、LC、M2 和 YRD,在第二期和第三期都会对 CPI 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相当。但是影响的滞后期长度却有差别,经济增长与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影响时间长,劳动力成本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6时间短。 政策建议 本文从各种视角综合分析了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现针对控制物价水平、合理治理通货膨胀提出以下建议: 在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该及时出面,向人们说明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出台各种调控措施,积极的向人们表达政府努力调控通货膨胀的决心,
12、提高人们面对通货膨胀的信心,从而降低人们对物价水平上涨的预期,这样有利于在实际中控制物价。 我国应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大国形象,增加在世界的影响力,以提升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从而更好的控制国际通货膨胀对国内的影响。 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还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体制建设还有待完善,国际热钱的大规模进出会对我国资本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我国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努力实现有效的汇率改革机制,让汇率起到一个良好的调控作用,控制国际热钱短时间内大规模的进出。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基本上已从 2008 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慢慢走出来了,世界经济出现较小但平稳的
13、增长。同时,国内经济形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期财政刺激政策背景下开工的项目仍将继续推动投资上升,消费需求依然强劲增长,这两年我国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所以,要配合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避免同时扩张或同时紧缩而造成物价的大起大落。 7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的过程中,为了促进社会公平,使广大劳动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提升劳动力成本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要注意工资的调整步伐,应避免短时间内大幅度的增加工资。同时,共享改革红利,也可以更多的利用二次分配手段来促进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丁守海.工资与物价的螺旋上涨研究.刘元春主编.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力.对 1996-2005 年间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研究J.理论月刊,2006(1) 3.薛洁.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J.经济视角,2012(4) 4.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 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5.方勇,吴剑飞.中国的通货膨胀:外部冲击抑或货币超发J.国际金融研究,2009(4) 6.伍戈.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从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方法J.数量经济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