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6863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摘要:近几年来,长江武穴河段受河道采砂和航道整治的影响,以及新洲头即鸭儿洲修筑顺水坝分流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该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中该河段的河床演变分析结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武穴河段、水沙、深泓、汊道、河床演变、分析 中图分类号:TV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河道基本情况 武穴河段也叫龙坪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起鲤鱼洲,下至大树下,全长约 35km。见图 1。河段左岸为湖北武穴市和黄梅县,右岸属江西瑞昌县。河段上段有边滩式江心洲鲤鱼洲,下段有鸭儿洲、龙坪新洲,洲体将河道分成两汊,右汊为主汊,汊道微弯,左汊为支汊,汊道向下游大拐弯,水流在

2、新洲洲尾汇合,该段弯曲系数 2.03,属鹅头型分汊河段。本河段左岸有黄广大堤、右岸有梁公堤、赤心堤。两岸堤防、低山和矶头组成的河床边界,控制着河道的横向发展,河道特有的地质地貌条件造就了河段沿程宽窄相间。 武穴河段由于河道主流长期右摆,左岸已逐渐发育成为广阔的冲积平原,形成具有二元结构特征的疏松沉积物。上层主要为粘砂土,局部为砂壤土和粉细砂;下层主要为细砂,中砂,局部有砾石。龙坪弯道李英一带的岸坡主要为粉细砂、细砂组成,岸坡抗冲力较差,为重点崩岸险工段。河道右岸已紧逼山丘、矶头或阶地。这些山丘、矶头由页岩、2砂岩和石灰岩构成。阶地多为棕红色的粘土和棕黄色的砂壤土,河岸抗冲性较好。 2 河段水沙

3、特征 武穴河段的水沙主要来源于上游长江干流。上游汉口水文站水沙资料能够反映河段内长江干流的水沙特点。 根据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统计,三峡蓄水前汛期(510 月)径流量占全年的 73.2%;同期输沙量占全年的 87.8%;三峡蓄水后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 70.5%,同期输沙量占全年的 86.4%;表明三峡蓄水后,径流量、输沙量均有所减小。 武穴河段设有武穴水位站,武穴站水位能反映武穴河段的水位变化特性。武穴站 19512008 年多年平均水位为 12.74m,历年最高水位22.10m,最低水位 6.01m,水位的最大变幅为 16.09m,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 7、8 月,最低水位出现在 1、2 月

4、。详见表 1。 表 1 武穴水位站特征值表 3 河道近期演变 3.1 深泓线变化 3.1.1 深泓线平面变化 武穴河段河道主流线顺直或窄深处变化较小,在弯道以及分汊段,水流顶冲点随水沙的变化而上移下挫。受边界条件控制,主流线历年摆幅有限,河道平面形态多年变化不大。套绘 19592008 年深泓平面变化3图,见图 2。 在一定的河床边界条件下,不同的来水来沙使得河道主泓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深泓线平面位置的摆动。武穴河段下巢湖至码头镇段系单一河段,河道主流较为集中,深泓贴右岸而行,多年摆幅较小;在狗头矶附近主流被分为两股分别进入新洲左右汊。其中,水流经码头镇、葫芦山、城子镇进入新洲右汊,经五里庙、龙

5、坪贴岸下行进入新洲左汊。左右汊深泓出新洲弯道段在新洲洲尾汇流。19591986 年,河道主流分流点一直稳定在凤凰山附近,变化范围未超过 600m,其变幅有限;19861992年,分流点下移约 2.3km;19922008 年,分流点变幅较小,位置相对稳定。水流进入新洲主汊(右汊)后,深泓线平面位置较为稳定,最大摆动幅度仅 200m。左汊深泓线平面位置变化较大,尤其是口门附近19592008 年,深泓右摆约 700m,龙坪以上 19862001 年深泓线呈现向右摆动的趋势,平均摆幅约 550m。龙坪新洲右汊洲尾附近深泓摆幅约300m,汇流点位置下移约 1000m;汇流点以下深泓年际间呈左移趋势,

6、摆移幅度有限。 3.1.2 深泓线纵向变化 河段深泓的纵向变化,随着年内和年际的来水来沙及其过程的不同而发生冲淤交替变化,历年主流纵向变化图,见图 3。 武穴河段河道深泓高程沿程冲淤交替,纵向河底呈锯齿状变化。下4巢湖至码头镇深泓高程沿程逐渐抬高,上、下游高差达 25m,尽管河底地势高差相差较大,而受河道边界的控制,该段历年深泓冲淤变化幅度有限;码头镇至葫芦山段为新洲分汊过渡带,由于主流进入新洲右汊,右汊口门附近深泓高程沿程逐渐降低,降低幅度接近 20m;而新洲左汊与右汊变化相反,深泓高程沿程逐渐抬高,变幅略小于右汊;主流进入右汊后,葫芦山至赤湖段深泓高程冲淤幅度较大,历年最大变幅达 23m;

7、主流出新洲右汊后,深泓高程较为稳定。 通过分析,武穴河段深泓纵向历年呈冲淤交替变化。一般地,单一河段深泓高程历年变化幅度较小,分汊段尤其是分汊过渡带,受洲滩消长变化影响,历年深泓高程冲淤变化较大。 3.2 岸线变化 武穴站多年平均水位为 12.74m,下面就用近岸部分 10m 等高线的变化对该河段历年岸线变化进行分析,见图 4。 本河段左岸有黄广大堤,右岸沿程分布众多山矶,边界条件较好。19592008 年,河道左右两岸 10m 等高线冲刷崩退与淤积发展交替变化,其中:左岸岸坡呈微淤状态,10m 等高线变幅约 60m;右岸 10m 等高线变化冲淤交替,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两岸良好的边界条件控制

8、了河道的横向发展,历年河道岸线基本稳定。 3.3 深槽变化 本河段较大深槽位于下巢湖至狗头矶段,套绘历年-10m 等高线,深槽靠近右岸山矶附近,其-10m 深槽历年一般长约 7km,宽约 350m;其中5最大长度达 10km,宽约 350m,分别发生在 1986 年和 2008 年。随着上游来水来沙的不同,深槽历年冲淤交替,由于右岸分布有众多山矶,深槽最深点偏靠右岸,良好的边界条件,历年深槽冲淤变化幅度有限,深槽平面位置较为稳定。 3.4 汊道变化 龙坪新洲为本河段较大的江心洲,洲体将水流分为左、右汊。龙坪新洲汊道长期以来保持着左汊为支汊,右汊为主汊的稳定格局。近期支汊略有衰退,主汊略有发展。

9、根据 1959 年以来实测资料看,左汊分流比一般为 10%30%,分沙比略小于分流比。从年内变化分析,左汊具有分流比随水位上升而增大的特点。从年际变化来看,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左汊分流比、分沙比无明显变化趋势,1990 年后分流比、分沙比明显减少,近期实测分流比为:2005 年左、右汊分流比为 13.5和86.5,2008 年左、右汊分流比为 11.7和 88.3;洲滩左汊分流比有所减小,右汊分流比相应增大。 3.5 河段河床冲淤变化 根据实测水道地形资料,用断面切割法,计算武穴河段枯水河槽(77.4m) 、平均河槽(12.613m) 、平滩河槽(15.516.0 m)冲淤量,见表

10、2。 19592008 年,武穴河段表现为枯水河槽冲刷,枯水以上河槽则为淤积,河段累计冲淤量分别为枯水和平均河槽分别冲刷 3026 万 m3 及1448 万 m3;平滩河槽淤积 264 万 m3。表明该河段冲刷主要发生枯水河槽,在枯水水位级以上部位河床逐渐淤积,历年河床呈冲槽淤滩变化状态。 6表 2 武穴河段冲淤计算成果表 (2) “+”淤“-”冲。 4 结论 经水沙特征及近期河道深泓线、岸线、深槽、洲滩等变化规律分析认为,受来水来沙差异、河道边界条件、自身河道阻力制约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武穴河段近期演变具有如下特点: (1)在上游来水来沙及边界条件不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本河段仍将保

11、持现有河势。分析表明,武穴河段左岸为冲积平原,抗冲能力较差,右岸沿岸有低山、矶头、阶地控制,这种边界条件有利于鹅头弯汊道的形成和发展,若上游不发生大的河势变化,本河段滩槽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龙坪新洲鹅头弯分汊形态将保持相对稳定。 (2)河段右岸具有良好的边界条件,较好地控制了河道的横向发展,河道岸线变化较小。受上游来水来沙的作用,河床冲淤交替,历年总体呈冲刷状态,断面形态有所变化,局部深槽冲刷,面积有所增大,历年局部河段河床冲淤往复,而其变化在一定范围之内。 (3)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水沙条件的改变,清水下泄,将使坝下游河段来水来沙条件发生较长时期的重新调整。一段时期内,武穴河段河床可能发生冲刷。而受右岸节点以及左岸防洪工程等边界条件制约,河段河型将维持较长时间,总的河势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