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7499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经济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它倡导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心育体” 、“专业岗位体能需求” 、 “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

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83-0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岗位需2求,加强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应的职业体能训练,培养学生适应就业岗位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竞争中保持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状态。 一

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则 第一,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第二,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规划纲要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提高质量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使

4、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基础,熟练的职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更应重视加强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以诚信敬业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应以服务为宗旨,通过服务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自身的目标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发展学生终身职业体能。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3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将体育课程目标定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

5、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

6、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4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

7、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三)依据专业岗位需求设置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在贯彻执行上述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职业特色、岗位需求,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贯穿于体育课程目标当中,使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目标。 针对高职院校以专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和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应与专业岗位需求相结合,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相应职业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努力加强体育教学的实效功能,实现“毕业与上岗零

8、过渡” 。 5四、基于岗位需求,调整课程结构 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从实际出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体育知识教育,体育能力教育,体育心理教育,体育文化教育等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注重习惯的培养,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 课内,改革体育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设计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体育选项课教学。打破原有的系别、专业、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并根据不同职业对体能要求的特征以及学生毕业

9、后的走向,设置发展职业体能和预防职业病的体育项目。 课外,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单一的体育课程模式,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体育俱乐部、学生社团、协会活动、运动训练队、阳光体育运动等组织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五、基于岗位需求,整合教学内容,采用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 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及课程内容的选择,针对专业特点及职业岗位需求,将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优化整合成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合理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教学模块的设置应兼具时代性

10、和实用性,能够体现出 “健康体育” 、 “快乐体育” 、 “职业体育” 、6“社会体育”及“终身体育”的内涵。 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式,并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可以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健康模块、健康拓展模块、保健康复模块三大模块,其中健康拓展模块依据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又分成了 A、B、C 三个拓展模块。 (一)基础健康模块 把有利于提高健康意识、发展体能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应生存环境和体现合作精神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必选内容,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 (二)健康拓展模块 1.健康拓展模块 A。该教学模块以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卫生常识为基础,进一步发展

11、体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或不同健康水平的需要,应把能发展体能和身体素质练习,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审美能力并适于娱乐、休闲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拓展模块A 中的选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健身类、娱乐类、养生保健类和新兴类运动项目等系列。要能够通过体育健康标准的测试。 2.健康拓展模块 B。加强职业岗位体能锻炼,针对某些职业岗位对体力和技能的特殊要求来设置拓展模块 B 中的选项课内容。可以开展轮滑运动、水上运动、野外运动、冰雪运动和防卫运动等项目。 3.健康拓展模块 C。运动队训练,专为体育特长生和学院代表队开设的运动训练课。 (三)保健康复模块 7针对部分被批准免予执行学生体

12、质健康标准的因病或残疾在短期内不能治愈,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学习的学生群体开设的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学校要配备有经验的教师,为开设保健课创造条件。 六、改进考核内容与评价方法,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科学评价体系 体育考核应采用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要从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学习态度、行为、合作与交往、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提高幅度和努力参与的程度。不应过分注重学生的技术动作和竞技成绩,刻意地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目标,从而致使学生的自尊心与上进心受挫,不利于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和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其次,按照职业教

13、育的要求,还应侧重评价学生的职业体能和体育教学对职业操作技能的促进效果。依据职业岗位需求来模拟创设“岗位情境”来进行考核,并邀请校外专家、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及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岗位体能进行共同评价,从而使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更能突显职业特色,更加完善,更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Z.2010.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 号)Z.2002. 3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82009. 4黄尧.21 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EB/OL.http:/ 陈丽敏 收稿日期:2014-02-18 作者简介:姜涛(1981-) ,男,黑龙江依安人,讲师,从事体育教育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