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议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及思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主要有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和鉴定制度,加快以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成果转化和应用,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农业 科技 创新 思考 农村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 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把材料学技术、制造技术、工程技术、控制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融为一体。借助于农业工程设施,使农业减少甚至摆脱对自然条件和人类劳动的依赖,要积极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
2、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将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要突出信息科技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方面的重要地位,早日实现精确农业。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加强品种选育,种子质量标准化,优质苗木工厂化研究开发,建立产业化种植基地。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建立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品转化率和附加值。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行动,加强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工程化。实施绿色食品科技行动,以提高2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向导,开发各种绿色食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带动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实施
3、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减灾农业科技行动,重点加强生态林、节水农业、重大病虫害测报防治、避洪避涝和节水抗旱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实施科技致富示范行动,分区域搞好科技致富,坚持以科技开发为主,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农村致富奔小康。二、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
4、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创新部门的技术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技术承接和基层信息反馈作用。科研和推广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一对孪生兄弟,加强两者的对接融合合作,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县历来注重借用外脑、引进外智,充分发挥高层次专家学者和产业基地能人的指导、带动作用,每年各产业通过承担各级农业科技项目,邀请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我县讲学培训指导,提升科技应用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农业的根
5、本出路在科技进步。3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以及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广服务队伍,才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农科教结合就是以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为中心,以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手段,以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为动力,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农科教结合,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
6、要途径。大力提高农民素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进行电视专题讲座、科普讲座和下乡活动,直接把科技送到农民手里。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氛围,增加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关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既要稳住农业科技人才,又要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要千方百计地稳定现有农业科技人才,使其安心工作、专心钻研,也要允许合理的人才流动,尽量使其“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科研和推广人员要树立起强烈的市场意识,研究开发和推广有市场前景和发展前途的成果,再依据市场反馈信息指导下一步工作,以形成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良性循环。加强传
7、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用以物化的技术,适宜个体、集约经营的技术来增强生产能力。在科研机构的设置上,通过一系列的立4法和机制创新,建立起使国有科研单位的成果通往企业的桥梁。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工夫,加快发展步伐,以利于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宋惠昌,何建华.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刘仁忠.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农业产业化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