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习六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Date 1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四、作业1、分析暮云岭地区地质图中褶皱形态和形成时代;2、选择区内一主要褶皱进行文字描述;3、绘制图中 A-B剖面图。Date 2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S1S1ABDate 3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S1S1AB一、分析地形地貌:山脉走向为近东西向,与地层走向( NE)呈斜交关系,本区最高点为青岩顶(海拔为 400米)。图中南、北各有一条河,水流方向自西向东。Date 4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S1S1AB二、分析地层的层序和接触关系: C1与 O2之间缺失 D、 S2
2、-3、 O3地层; C1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关系、 J2与下伏不同时代老地层 C1、 C2、 C3接触,地层为角度不整合关系、 Q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关系Date 5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S1S1AB三、分析褶皱特征: A.青岩顶向斜, B.暮云岭背斜, C.向斜, D.向斜, E.背斜。 共同特征:轴面向南东陡倾斜,枢纽倾伏角较小,均为短轴褶皱。ABCDEDate 6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S1S1AB褶皱形成的时间应是在卷入褶皱的最新地层 P2之后,覆盖其上的角度不整合之上的最老地层 J2之前,即为 P2-J2之间。Date 7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
3、讲读褶皱区地质图(以暮云岭地区为例)1.本区地形地貌特征:图区范围,东西长 XX公里,南北宽 XX公里。面积为 XX平方公里。区内主要村镇为北部的北庄与南东角的李家村。图区中部地形相对较高,其最高峰为暮云岭海拔大于 450米,南北地形相对较低,其最低点海拔小于 150米,相对高差约 300米,属于低山丘陵区。区内水系主要为北部的细水与南部的东流水,总体走向约为北东 65 ,流向由西向东。区内山系总体走向为北东 南西向,分布于区内中部广大地区,海拔高度多大于 200米,山谷多为南东、北西向展布。 2.图区地层发育特点: 区内区内发育地层为 Q4 、 J3、 J2、 P2、 P1、 C3、 C2、
4、 C1、 S1、 O2地层。根据地质图及地层产状特点, S1与 C1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P1与 J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C3 与 J1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Q4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各老地层之上。 地层分布特点: Q4主要分布于细水、东流水两侧低洼地带。 J3分布于图区的北西角,倾向约为 315 ,倾角 24 。 J2分布于图区的北西部与南部倾向 X度,倾角 X度。其他(略)。 3.图区褶皱构造特征: 区内褶皱构造发育,褶皱总体展布方向(轴线走向)为 NE45 。 由北西至南东依次分布有北庄向斜、暮云岭背斜、青岩顶向斜(倒转向斜)等。各褶皱的要素(略)。Date 8构造地质学 郝建
5、民主讲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S1S1ABABCDE选择暮云岭背斜进行文字描述Date 9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暮云岭背斜 :位于图区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 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 500米,长约 2750米,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椭圆状,长宽比约为 5,为短轴背斜。核部由下石炭统地层组成;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纪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北西翼是 NW3155560 ,南东翼为 SE1352540 ; 南东翼缓北西翼陡,因此轴面向南东倾,倾角 80, 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 80,为较开阔褶皱。枢纽向 NE、 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为转折端圆滑的直立背斜。为倾伏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相连。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世之前。Date 10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