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评价标准的构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8599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评价标准的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评价标准的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评价标准的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评价标准的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评价标准的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评价标准的构建摘 要:城市资源系统是一个由城市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在总结“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该系统的评价原则,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城市资源分为 3 大类 9 个亚类 30 个评价项目,每个项目给予了具体的定性或定量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建立的城市资源系统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关键词:城市;资源系统;评价标准;“两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27-06 引言 一座城市如同一个有生命力的人。人体每天需要从外部环境吸收物

2、质和能量,以维持生长发育和各种器官的正常工作。同理,城市每天也要从环境中吸收物质、能量,通过加工和转化,形成供城市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各类资源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各类资源不断聚集于城市,并被吸收、转化和利用的过程。城市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资源聚集体”2。 城市资源系统是城市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由城市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共同构成3。作为城市的一个子系统,城市资源系统的基本功能是:(1)为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提供物质、能2量、信息和人力资源,使城市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正常运转,为城市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与生态子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交融,构建和谐舒适

3、的城市生态环境4。城市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本身就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总之,城市资源系统为城市的发展发挥基础性保障作用。 在中国, “两型社会”建设实际上是一项以城市为主体,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总目标的系统工程。因此,研究“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评价指标,探讨其构建标准,对于推动中国“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2005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国策。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4、。 ”2007 年底,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此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两型社会”建设,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首先,关于“两型社会”本质内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20072010年国内各种学术期刊。田文富(2007)指出,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一致,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5。吴焕新、3彭万力(2008)将“两型社会”描述为一个自然资

5、源高效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各类资源配置合理,循环利用,保护措施得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王鹏(2009)认为, “两型社会”建设就是在生产建设的各个领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倡低碳消费,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极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蔡景庆(2010)从资源环境、人文科技、经济发展模式与调控等方面,深入探析了“两型社会”提出的背景,提出 “两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高级阶段的必然形态8。此外,蒋均时、张博颖(2007)9,阳中良、周雪敏(2008)10,吴郁玲、曾菊新(2008)11,邹晓涓(200

6、9)12等,也深入探讨了对“两型社会”的本质内涵。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两型社会”的内涵表述不一致,但其核心内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其次,关于“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是从“两型社会”的经济发展及其与环境、资源之间关系的角度来展开的。湖南省统计局(2008)从“资源节约” 、 “环境友好” 、 “可持续发展”等 三个方面,建立了 29 个监测考核指标13。同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发改委(2008)共同制订了长株潭城市核心区“两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文建设等四 个方面共 43 个指标,其中,特别是资源环境方面的指标多达 22

7、项14。李正辉、任英华(2009)从“两型社会”特征出发,构造了“经济、社会、制度3 个要素、八个方面、61 个三级指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4详细阐述了指标的说明对象及其关联性;并从指标标准的国际对比、前瞻性和统计推算三个方面说明了指标体系应用的原则15。朱顺娟、郑伯红(2010)在全面理解“两型社会”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含 5 个一级指标、30 个二级指标的“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权数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值做出了合理界定。并借助这一指标体系,监测长株潭 20052007 年间的“两型社会”建设现状情况16。廖小平、孙欢(2011)认为, “两型社会”具有生态文明的

8、根本属性和内在特征,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模式。从工业文明时代发展起来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对“两型社会”的建设水平作出科学评价,伴随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评价指标也将逐步被改进、被生态化。因此,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评价“两型社会”的科学的指标体系17。以上“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将资源、环境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而 GDP 只是作为一个一般性的参考指标。由此可见,对“两型社会”建设标准的衡量更加注重资源利用率和环境质量。 第三,关于“两型社会”评价方法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王茜茜、周敬宣(2011)等以武

9、汉市为例,提出了基于投影寻踪法的“两型社会”评价方法。作者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子系统出发,构建了武汉市“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武汉市 20002009年数据作为样本,将多维评价指标值投影为一维投影数据;引入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投影指标函数寻求最佳投影方向;通过对武汉市20002009 年“两型社会”发展状况的投影值大小进行对比分析,并利5用最佳投影方向信息研究了各个指标对武汉市“两型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 年,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8。曹玮(2012)采用突变级数法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水平(20052009 年)进行了定

10、量评估和动态趋势分析,该方法将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有机结合,按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确定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减少了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性19。李鑫(2012)以长株潭为例,采用归纳演绎法、调查研究法、量化值加权函数法等方法,从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节约与利用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人口素质、社会和谐程度等六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含有15 个一级指标、53 个二级指标的“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权数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值做出了合理界定20。以上评价方法都是借鉴数学方法来研究“两型社会”的特征。 此外,以“两型社会”内涵为基础,研究产业发展21、文化发展22、区域与城市发展23、政府管理创新24等

11、方面的成果也非常多,限于篇幅,不在此一一列举。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视角与以上学者有所不同。作者通过分析城市资源系统的特征,建立“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的评价指标和构建标准,寻找“两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成功因素。作者以为,中国“两型社会”建设重点在城市,关键在资源系统。 二、 “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的特征 “两型社会” 是指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前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节约,并将节约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6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保护自然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力争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最终实现资源

12、、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后者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手段,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25。因此, “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应具备以下特征: 1.资源消耗量小,且能实现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由于人口的高度密集与大量聚集,城市既是资源消耗总量最大,也是人均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区域。因此,充分利用各类城市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社会产出,是“两型社会”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是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基本要求。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指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上一个环节的废弃物应成为下一个环节的资源,实现从“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反复利

13、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调降低自然资源消耗的数量和强度,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既能保证当代人对资源利用的需求,又能保证不影响子孙后代对资源利用的需求。 2.各类资源配置合理,系统运行平稳 城市资源包括城市的物质、文化、人力资源三大类型。其中,物质资源是有形资源,规定了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空间范围,构成了系统的边界;文化资源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淀积下来的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系统的核心;人力资源是城市发展7的动力,也是一切城市资源的创造者、利用者、保护者,在城市资源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26。 “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中,物质、文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比例和配置数量应处于一个

14、最合理状态,我们称这种状态为“帕累托最优” 。在这种状态下,资源系统能不断自我完善,保持动态平衡。 3.自净化能力强,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平衡 “两型社会”中,资源节约型社会侧重于降低资源消耗的数量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环境友好社会则更加强调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环境容量为标准,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一定限度内,彻底消除各种污染,以降低社会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资源来源于环境,而环境本身也是资源。由此可见, “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不仅自身是一个自净化能力强的有机系统,而且还能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4.协调功能强,基础性作用明显 事实上,资源节约型和环

15、境友好型并不是完全并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者是比前者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一个社会如果是资源节约社会,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一个社会如果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则它必然是资源节约的社会27。城市资源系统在“两型社会”城市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只有资源系统才能保证城市系统的各个部分运行协调和平衡。因此,资源系统本身必须具有很强的协调性,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才能充分保证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三、 “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的构建标准 根据“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的基本特征,在确定“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的构建标准时,必须遵从以下基本原

16、则。 1.系统性原则 考虑到城市资源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定评价标准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若干指标在资源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使城市资源系统的评价结果既能客观反映城市环境友好、社会协调发展的状况,又能体现城市资源科学配置、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状况。 实际工作中,在建立“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指标体系时,既要选取全面反映城市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环境资源的基本指标,又要将这些指标与城市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指标相结合。通过后者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反应前者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2.可行性原则 “两

17、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统计方法,应力求做到简便易行,并能充分利用现行的、可量化的统计数据,按照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来设计指标体系,并能通过一定的统计调查和统计设计获得可靠数据,以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分类核算。特别是在反映同一调查目的的两种不同指标选择上,尽量选择调查统计成本较低,较易取得的数据,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节省人力与物力。 实际工作中,各类统计年鉴的数据往往是研究工作的首选;其次是9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因此,设计评价指标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3.差异性原则 “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的评价指体系应具有纵向差异性与横向差异性。纵向差异主要是时间上的差异,说明城市各类资源

18、的配置基本符合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实际状况,随着时间推移与社会进步,评价指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横向差异是指资源配置的种类、数量等,在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城市,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会有差异。 实际工作中,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充分考虑目标城市的实际状况,选取涵义明确、口径一致的统计指标,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得出明确的统计结果,使各类型资源的数量、种类等既能反映现实情况,又能满足“两型社会”建设需要。 4.可控性原则 基于“两型社会”的城市资源系统评价指标,应该是能够被控制的。城市政府能够运用现有的政策手段或市场手段,对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实现优化配置,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各类资源的数量、质

19、量、种类等实施调控,使资源的比例关系配置合理。 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已经确定的“两型社会”标准,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调整各项资源配置的指标,使之朝着“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的目标方向发展,使城市资源配置的种类、数量、质量、时间、空间更加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 根据“两型社会”的内涵,在遵守以上四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10按照“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的特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标准。 具体做法是:首先按照城市资源的形态特征,将城市资源分为物质、文化、人力等三大主要类型;然后按照资源属性分别将物质、文化、人力资源分成 9 个亚类;最后参考有关“生态城市”

20、 、 “宜居城市” 、 “可持续发展城市”标准以及城市规划技术指标,确定每一个亚类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评价项目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确定,既要综合考虑其在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代表意义,又要考虑它们对于“两型社会”建设所起的作用(见下页表 1) 。 指标体系中,要素类资源是以自然资源为主体的“输入性资源” ,它们将被转化为城市的公用服务类资源和商品类资源。这是“两型社会”城市资源系统形成的基础。 因此,指标类型不宜太多,评价标准应该明确。公用服务类资源和商品类资源是反映“环境友好”的主要指标,前者与城市公共服务状况相关,后者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相关。物质资源评价标准的确定主要参考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8、生态城市2930、可持续发展城市31的有关评价指标。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也是城市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两型社会”城市,物质资源是基础,文化资源是内涵,人力资源是关键。 因此,建立城市资源系统评价标准时,物质资源注重的是“量” ,而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注重的是“质” 。按照这一思路,上页表 1 中的第1421 项标准的设定,主要考虑城市文化资源的配置、利用与保护等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